2014年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1-1 物质的分类、转化及分散系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年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1-1 物质的分类、转化及分散系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1-1 物质的分类、转化及分散系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年高考化学苏教版总复习 1-1 物质的分类、转化及分散系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用如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 X Y Z A 氧化物 化合物 纯净物 B 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 化合物 C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D 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答案: B 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下图所示转化的是 ( ) 编号 物质转化关系 甲 乙 丙 丁 Cu CuO CuCl2 Cu(NO3)2 Na2CO3 NaOH NaHCO3 CO2 (NH4)2SO3 CaSO3 SO2 NH4HSO3 Al(OH)3 Al2O3 NaAl(
2、OH)4 或 NaAlO2 AlCl3 A B C D 答案: A 如图所示,每个编号代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物质,凡是用直线相连的两种物质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供选择的物质有: a铁; b稀 H2SO4; c Na2CO3溶液; d BaCl2溶液; e Cu(NO3)2溶液; f MgSO4溶液。图中编号 代表的物质是 ( ) A H2SO4 B MgSO4 C Cu(NO3)2 D BaCl2 答案: D 下列有关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Fe(OH)3胶体和 FeCl3溶液区别的本质特征为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B FeCl3溶液呈电中性, Fe(OH)3胶体带有电荷 C纳米材料的微粒
3、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因此纳米材料是胶体 D 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聚沉降 答案: D 化学变化不能实现的是 ( ) 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一种离子变成另一种离子 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一种单质变成另一种单质 一个质子变成一个中子 一种同素异形体变成另一种同素异形体 混合物变成纯净物 有毒有污染的物质变成无毒无污染的物质 金属变成非金属 A B C D 答案: D 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 ) 金属单质; 碱性氧化物; 碱;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酸 A B C D全部 答案: D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 “钴酞箐 ”的分子 (直径
4、为 1 310-9m)恢复了磁性。 “钴酞箐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 “钴酞箐 ”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的分子直径比 Na 小 B它的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 答案: C 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 A根据氧化物的元素组成,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将分散系分为溶液和胶体 D根据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
5、应和吸热反应 答案: D 已知甲、乙、丙、 X 是 4 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甲和 X不可能是 ( ) A甲 C, X为 O2 B甲为 SO2, X为 NaOH溶液 C甲为 Fe, X为 Cl2 D甲为 AlCl3溶液, X为 NaOH溶液 答案: C 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 A根据溶液导电能力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B根据变化过程中是否有化学键的断裂,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C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D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年高 化学 苏教版总 复习 物质 分类 转化 分散 练习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