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国家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合乎民意、顺乎民心,体现了包括 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关于红楼梦后 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
2、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成分残缺,加宾语 “的意志 ”。 B项主客颠倒,在 “初学英语的人 ”后加 “来说 ”。 D句式杂糅,去掉 “为准 ”或 “采用的是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眼睛 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或手术来缓解,但是视野的近视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_。 _。 _,_ 。 _。 _,那么总有一天你平静的生活就会被外界的变化打破。我们这只 “井底之蛙 ”,也就不得不因患了视野近视症而被社会淘汰。 只是这样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变化的反应与感受也是极其微弱的 周而复始、机械
3、、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对世事发展变化缺少思考,患 上了 “视 野近视 ”病 这种视野的近视让我们自己成为了城市的 “井底之蛙 ”都全然不知 不管你愿不愿,外面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迟早会影响到你 如果你不具备广阔的视野,提前解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准备 过 “井底之蛙 ”的日子,是舒服且没有太多烦恼的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文段的话题是 “视野的近视 ”。第 句中 “患上了 视野近视 病 ”紧承前文, 说明患上 “视野的近视 ”的原因;第 中的 “这种视野的近视 ”紧承第 句,表明“视野近视 ”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第 句 “井底之蛙 ”与第 句中的 “井
4、底之蛙 ”对应,深入讨论话题。第 句中的 “这样的日子 ”指代第 句中的井底之蛙 的日子,说明这种日子的特征。第 句明确说明世界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 “迟早 ”一词与第 句中的 “极其微弱 ”对应。第 句中的关联词 “如果 ”与后文的 “那么 ”构成假设关系,提出预设的结果,收结语段。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是( ) 3分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的确是不易之论。 B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南昌个别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
5、中添加人工色素和粘稠剂,却大做广告 “保证不加入人工色素 ”,此举完全是掩耳盗铃。 D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他都是锱铢必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 B望文生义,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C使用对象错, “掩耳盗铃 ”形容自欺欺人。 D感情色彩错误, “锱铢必较 ”形容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贬义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时之外 朱良志 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
6、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 “荣落在四时之外 ”,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幅对联: “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 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7、。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这幅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 ,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局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 禅家以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为妙悟的最高境界,一个悟道者,在一个静寂的夜晚,享受山间之清风、湖上之明月,
8、由当下所见一月,想到万里长空,天下是是处处,都由这一月照耀,由此刻,想到自古以来,无数人登斯山、登斯楼、望斯月,月还是以前的月,山还是以前的山,江湖还是以前的江湖。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就这样交织到一起。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而是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作时空 的遁逃。强调妙悟就在当下的事实。 被闻一多称为 “泄露了天机 ”的刘希夷的代白头翁诗云: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象的思考。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
9、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而李白一首把酒问月传达了更为放荡的思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应如此。 ”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 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正像沈周诗中所说的:“天地有此亭,万古有此月,一月照天地,万物辉光发。不特为亭来,月亦无所私。 ”(题天池亭月图)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 “万古江山在目前 ”,大道就
10、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所见的十五圆月。明代心学家陈白沙说: “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 ”关键在于 “我在 ”,此在并不因为过去而失去意义 ,目前不因为广远而丧失可观之处,此顷我在此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圆满而无缺憾, “我在 ”,世界因而有意义。 (选自文艺争鸣 2011年第 8期) 【小题 1】下列对 “四时之外 ”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 B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有一种超越的思想,悬隔时间,超越春夏秋冬四季。 C撕开时间之皮,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 D这是中
11、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小题 2】下 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时间和空间只会带给人局限,谁都无法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B禅家借助对月亮的丰富联想,达到了对未来妙悟的最高境界。 C中国诗人在对生活现象的认知中都能达到 “和合物我 ”的境界。 D只有 “我在 ”,时间和空间才会被赋予意义,世界才会圆满而无缺憾。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州沧浪亭里有一小亭,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里的风景却令人难忘,人们都觉得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B欧阳修的浪淘沙强调 的是当下此在的感受
12、,认为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因此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 C万古的时间和此顷,无限的长空和此在,交织到一起,因为无法比较它们的短长、大小,所以只能在渺小和无垠、短暂和绵久之间流转。 D作者通过分析刘希夷、张若虚和李白的相关诗作,强调的是这些诗人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而非 “四时之外 ”的内涵; B 理解肤浅,这只是表面意思,而不是其实质; D是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超越思想的评价。)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
13、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 理解有误,原文有 “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 ”“刹那永恒的思考 ”等意思的表达; B 无中生有,由原文 “由当下所见一月 ”可知禅家强调的是当下;C以偏概全,原文是 “中国诗人 都能 ” 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理解有误,原文是 “这幅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 ”; B欧阳修强调 的是 “对未来的预想 ”。 C强加因果,原文是 “这里不是做短长之比、大小之较,也不是强调联想的广泛和丰富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14、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的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 “馍蒸到一半, 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
15、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 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 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 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
16、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 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 “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 -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 获得的是宁静。 ”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 “小康 ”,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 “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陈忠实习
17、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 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 “杀 ”一盘象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 “睡觉睡到自然醒吧。 ”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 “五四 ”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 “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
18、干脆不要写。 ”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 “日子 ”,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 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不久他写出了
19、引起很大反响的日子等小说。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 “馍蒸到一半,最怕揭锅盖 ”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推荐,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主动写了张 “睡觉睡到自然醒 ”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小题 2】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6分) 【小题 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20、) 【小题 4】 “乡居得静,五谷养人 ”,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吗?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8分) 答案:【小题 1】得 3分。得 2分。得 1分。不得分。 【小题 2】内容:对陈忠实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 1分)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 1分)生动直观的语言进行了总结性介绍( 1分)。内容上的作用: 突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 (2分 ), 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忠诚之心( 1分)。 【小题 3】 出身寒门, “命运捉弄 ”。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 沉潜乡间专心写作; 散文、小说初次发表; 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
21、 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 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 1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角度一: 有关。( 2 分)文学创作须要 “静气 ”。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功的。( 2分)所谓 “静水深沉 ”,所谓“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 ”,陈忠实就是在 “乡居得静 ”中创作的白鹿原。(结合文本 2分)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 “举家食粥酒常赊 ”,才写出了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红楼梦,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联系文学作品 2分,举出 1例即可,意思对即可。) 角度二:有关。
22、( 2分)文学创作须贴近生活的 土壤。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分)陈忠实白鹿原终得 “开花结果 ”,同样是因为他深知生活的 “五谷养人 ”,接受了那陕西原野的深厚馈赠。(结合文本 2分)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功,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对金钱力量的描写沦肌浃髓,是因为他亲受了商业投机的惨败和债台高筑的重压;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 “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联系文学作品 2分,举出 1例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项文中说, “陈忠实 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 ”。对
23、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悟的一例。 D项原文是 “接到人民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 ”,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后来的事。 E项并非是陈忠实写了条幅送给主人,而是主人求他写字,他写好后也没有给主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文谈传主陈忠实的沉静及其创作,回答本题要先通读全文,。逐句总结句意后,结合中心思想概括。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他人生的几大节点,取得的阶 段性成绩。筛选整合信息,组织答题语言主要途径是提炼概括、转换说法、语言重组。作答时要结合任务事迹,尽可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云南省 玉溪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