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顺风车是爱心活动,尤其是车主,都是奔着做好事做善事的心来的,我们提倡做好事更要有好的回报,这样社会上好人好事才会可持续性发展,才会 细水长流 。 B人才 “跳槽 ”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这些人才往往成为单位之间竞争的主要力量。这种 为渊驱鱼 的行为实在令人痛心。 C一个国家,如果风调雨顺, 文恬武嬉 ,百姓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自然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D生和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却是 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不愿
2、说死,更不愿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为渊驱鱼: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文恬武嬉: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讳莫如深:紧紧隐瞒。故选 B。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
3、之缘。 。 。 。 。 。 ,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 这种 “回回图 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 “回回图 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 当 20世纪 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 又使线描插图为 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整个句段以时间顺序展开,先说连环画的萌芽时期,首先填 , “
4、既 又 ”并列关系,都是表述 中的 “回回图 ”的, “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主语应是连环画,前面应填 。故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作为郑州优质高中的一张 “王牌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对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提出了 “三高 ”的办学要求。 C歼 15 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
5、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 “飞鲨 ”。 D在 “中国梦 ”的引领下,全国上下掀起了 “实干兴邦 ”的热潮,扎扎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让祖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项,句式杂糅, “突出 的原则 ”与 “以 为原则 ”杂糅,应把 “突出 ”改为 “以 ”或把“为原则 ”改为 “的原则 ”; B项,主客体颠倒; D 项,赘余,删去 “于 ”。所以选 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6、完成后面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 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
7、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作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 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 “宜居 ”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 “利居 ”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
8、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 “乐居 ”,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高 考 资 源 网 家园感的实现 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
9、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 “审美的环境保护 ”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 “美 ”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 “审美的环境保护 ”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 “真 ”的保护,而且高 于 “真 ”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 “真 ”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小题 1】下列
10、有关 “环境 ”和 “资源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 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题 2】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
11、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 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小题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 持续性
12、。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 ”理念中 “美 ”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 “真 ”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论述 “环境 ”和 “资源 ”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C项,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 ”,倒数第三行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13、所以选 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可根据文意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A原文第二段第三行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 ”,原文表述的是 “三个层级 ”并非“三个方面 ”。且原文中说 “宜居 ”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 ”,选项是说“宜居 ”在 “家的居住功能中 ”是基础。所以选 A。 考点: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可根据作者的观点来分析和推断选项是否正确,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 美 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
14、审美的环境保护 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 真 的保护,而且高于 真 的保护 ”,并未强调 “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所以选 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25分 ) 侯伯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 9月 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 “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 1
15、000美元全部捐出。 1953年,新中国 “一五 ”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 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 ”,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 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 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 “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 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
16、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 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 。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 “侯氏理论 ”,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 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 “中国的骄傲 ”。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
17、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 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 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 “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18、 1985年获 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 “侯 李变换 ”和 “顾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 “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 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 西北军 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19、。 ” (陕西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50年, 20岁的侯伯宇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80年,先后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侯伯宇,在 50岁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报) “我誓要以创新湮灭顽疾之苦痛,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 ”(侯伯宇自传) 在学界,大家都知道侯伯宇有两 “怪 ”:一是出去开学术会议,无论国内国外,从不参加游玩,总是抓紧时间在宾馆看文献;二是不 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 (中国青年报)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侯伯宇因与
20、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 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的 “侯氏理论 ”,被誉为 “中国的骄傲 ”。 B侯伯宇在申报科学院士的材料中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是因为他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刊物的档次水平没有关系,有些档次并不高的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更有学术价值。 C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这是因为他注重开阔学 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 D尽管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但这并未影响他把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登顶作为有生之年的奋斗目标。 E本文摘取侯伯宇的若干人生片段,记叙了他刻苦钻研理论物理、献身科学和教育
21、事业的经历,介绍了一位杰出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小题 2】侯伯宇有哪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分析。( 6分) 【小题 3】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侯伯宇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者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 “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ED( E 3分; D 2分; C 1分) 【小题 2】 重视教学研究,钻研行之有效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强调课程内容与研究课题的密切结合。 强调学生应形成对本学科的通盘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答出
22、任意三点并且 6 分) 【小题 3】第一:理论物理研究方面: 研究群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 创立了 “侯氏理论 ”。( 3分) 第二:物理教育 方面: 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并促成了该所 1985年获批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 “西北军 ”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3 分)(要求:概括出两方面并做出具体阐述。没有概括酌情扣分。) 【小题 4】侯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纯粹学者的榜样。 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的风险精神:从小立下爱国志愿,
23、国难当头,投笔从戎,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科学,扎根西部;始终没有动摇入党的信念,三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5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勇 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不断创新,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如 “侯氏理论 ”。还誓以创新对抗顽疾之苦痛。 精心培育人、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注重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深造创造条件,培养出了一大批物理人才。 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不当官、不退休,晚年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 8分。不结合文
24、本分析酌情扣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可将选项带 入进行比较分析, A项,错误。被誉为 “中国的骄傲 ”的是 “侯氏理论 ”,而非侯伯宇。 B项,错误。 “没关系 ”过于绝对。 C项,表述不完整。侯伯宇的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有三个原因,除了他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还有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所以选 ED。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本中找到与叙述侯伯宇教学理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再根据这两段文字 中属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南省 实验 中学 第三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