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撕杀浑身解数落( lo)枕井冈( gng)山 B煤炭精诚所致咋( zo)舌冠( gun)心病 C苟杞躬逢其盛毗( p)邻创( chung)可贴 D座谈厉行节约下载( zi)上档( dng)次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厮杀 井冈( gng)山 B精诚所至 咋( z)舌 C枸杞 创 chng可贴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
2、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 一杯酒,都深有 。 梁启超的研究和著述更是 广泛,经学、子学、佛学、哲学、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教育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经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类的理解范围, 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分欢乐,那我也
3、就感到满足了。 A意味涉及因而 B意义涉猎因而 C意味涉猎从而 D意义涉及从而 答案: C 试题分析:意味:含蓄的意思;情调,情趣,趣味。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价值,作用。涉及:牵涉到;关联到。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设计。因而:连词,表示结果。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综合比较,选择 最合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风靡世界的 “大黄鸭 ”落户北京园博园为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它的每一天活动,都被市民拍照放到网上。 B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加拿大短篇小
4、说作家爱 丽丝 门罗,有意思的是,获奖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媒体都联系不上作家本人。 C所谓失独家庭,是指人到中年不能再生育的时候,独生子女却意外发生伤残、死亡的,中国每年新增这样的家庭 7 6万个。 D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峰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瞩目,在诸多成果面前,中国的推动作用已经正在成为关键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落户 为家 ”句式杂糅。应该说成 “落户 ” ,或者说成“以 为家 ”。 C成分残缺, “死亡的 ”后面应增加 “老人家庭 ”。 D“已经正在 ”,前后矛盾。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 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5、的一组是:( ) 有人曾同我争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然后才谈得上疗治文明的弊病。我只能怯生生地问道:难道几代人的灵魂寻求是无足轻重的吗?我承认我不是很理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 , 。 , 。 , 。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着莫衷一是的难题? 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和振兴之举 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一方面,权贵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 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 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 A
6、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看题中的六个句子。句前是 “我承认我不是很理直气壮,因为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 ”从前面的冒号可以看出,后面的句子应该是指出两难困境的。这样看后面应该是 ,而 句中有 “另 ”字,故排序为 。这时可以得出答案: A。如果继续考虑,看 句中有 “鉴于前者 ”“面对后者 ”,根据前面的 ,推知前者和后者所指内容。这两句是说面对问题人们的举措。而后面的 则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解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荣幸;评
7、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的聆听 ! B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C张经理,您家父今天 来公司找您,您不在,我负责接待的;他叮嘱说您回公司后,一定要跟他打个电话。 D “认识你自己 ”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非常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 A“您们 ”不能用于复数; “聆听 ”使用对象有误。B“省油的灯 ”含贬义;再有 “蹲班 ”一词不太恰当。 C“家父 ”使用对象不对, “家父 ”是面对别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而称
8、别人的父亲,叫 “令尊 ”,此句中 “您 ”与 “家父 ”矛盾。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 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 3小题,共 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香道 人道 天道 俞天白 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 “雅事中的雅事 ”。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 ”(李白),像 “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 ”(白居易),还有 “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 ”
9、(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 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 “闻香识人 ”,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沉香被称为 “香中之王 ”,是中国文人香 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
10、本草纲目中所说 “片值万钱 ”,而是从 “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 ”的角度来重视的。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 “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 ”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 提取的精油。 香道也是天道,是 “禅意 ”。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 “此气非木非
11、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 ”。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 “心 ”,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 “梦 ”。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有删改) 【小题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 “香道源于人道 ”的一项是( 3分) A香与生活关系很密切,就连清洁空气都会用到香。
12、B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礼佛敬神,人们都离不开香。 C香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 D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香文化逐渐发展成 “香道 ”。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孔子的漪兰之曲,都证明着香文化已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 B香文化有 “得气、得神、得道 ”三种境界,而且逐渐摆脱了闻香、品香的雏形,进而形成完整的香道体系。 C沉香被称作是 “香中之王 ”,但有意思的是,香味不来源于树本身,而是被人们视作 “天地灵物 ”的树脂。 D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回答与陈与义的焚香诗,都说明香气不来自木头,也不来自烟火,只来自心。 【小题
13、 3】作者认为 “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6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评分要点: 1抓住香道与生活的关系( 1分); 2抓住香道与精 神(德行)的关系( 1分); 3抓住香道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 1分); 4抓住香道成为人类的共识( 1分); 5抓住香道与禅意的关系( 1分)。 (意思对即可。答对 3点得 3分,答对 4点得 5分,答对 5点得 6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选项中 “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 ”是说生活中文人写作时离不开香,而“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 ”一句,是说所
14、读的诗中写到了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A项是 “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 ”,而不是这首曲子本身。 B项 “逐渐摆脱 ”说 法有误,香道体系中依然有 “闻香 ”。 D项 “只来自心 ”有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筛选型概括题。文章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引起和总结之外,其它每段都概括了 “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每个文段的段首、段中、段尾找出它的中心句,这样就可以迅速概括分析,从而作答试题。例如本题,每段的总结概括句为: “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
15、活十分密切 ”“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 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香道也是天道,是 “禅意 ”。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本大题共 4小题,共 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 ,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 那一句 “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便再也读不下去了。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16、。 赵孟 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 赵孟 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 五岁开始习书学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 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 “南人 ”,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 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 “失大节 ”,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此时的赵孟 犹如站 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17、。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 “被荐应诏 ”。他抱着 “在山为远志 ”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 “南人 ”,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 发出 “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 ”的哀叹。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赵孟 终于在 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 思暮想的故地 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 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
18、陡然增高。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 “鹊华秋色 ”图。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 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 自己 “误落尘网中 ”的羞愧和自责吗?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 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 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 13
19、10年, 57岁的赵孟 再次奉旨进京。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 “博雅渊深 ”来藻饰元朝的 “太平之美 ”。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 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 “花瓶 ”,不禁悲从中来。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 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 “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 1319年赵孟 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这让赵孟 身心俱疲,万念俱灰。
20、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 年, 69 岁的赵孟 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 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国破家残,赵孟 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为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 “南人 ”,他笔下的 “无主桃花 ”是对自己境遇盼慨叹。 B赵孟 虽心怀远志入朝为官,但内心既有离别故土亲人的不舍,也有身为亡宋宗亲却仕元施
21、政、辱没门庭、为人所不齿的不安。 C赵孟 的尴尬,源自身份的尴尬。身为宋室遗胄,他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却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 D再次奉旨进京的赵孟 成为朝廷藻饰 “太平之美 ”的工具,妻子的词表明了她对丈夫抛弃虚名浮利、归隐田园的想法的理解。 E本文以空间转换为序,记叙了赵孟 尴尬的一生。作者运深情于笔端,行文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赵孟 的崇敬之情。 【小题 2】为什么说 “鹊华秋色 ”图是 “赵孟 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结合全文,解释文章结尾 “安心为文,安逸为人 ”一句话的内涵。( 5分) 【小题 4】文中说, “冬夜
22、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 ”,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没感到 “寒意 ”。你有过类似的阅读体验吗?请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的体会。(不少于 200字)( 12分) 答案: 【小题 1】 C E 【小题 2】画中的景物,表现了赵孟 对故乡田园的思念( 2分);同时,赵孟更是借画中景物抒发朝代更迭带来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2分);且画中田园风光的美好,还表达了赵孟 对自己选择官场的羞愧和自责( 2分)。 【小题 3】 “安心为文,安逸为人 ”,是对赵孟 晚年生活的概括(或者答:对赵孟 整个一生的认识和升华)。( 1分)晚年的赵孟 终于彻底看透了官场的虚名,不再看重名
23、利,( 1分)而是以书写经文 为精神寄托,在平淡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1 分)这八个字也是作者获得的生命启示,是自我勉励之词。( 2 分) 【小题 4】此时此刻,作者的心里只想着赵孟 和他的妻子,无心关注其他,故而不感觉寒冷。(句意理解 2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2分,联系事例说明 4分,语言表达 4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C项, “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 ”有误,赵孟 曾两次入朝为官。 E项,“以空间转换为序 ”有误,本文是以时间发展为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文意理解题。 “鹊华秋色 ”图的创作中传 达出赵孟 故乡田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北京市 朝阳区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