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 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 醅 ( pi) 金 钏 ( chun) 白 泠 泠( lng) 长歌 当 哭( dng) B. 重 创 ( chung) 剌 谬( l) 核 苷 ( gn)酸 殒 身不恤( yn) C 攒 射( cun) 谂 知( shn) 槲 ( h)寄生 茕 茕 ( qing)孑立 D 缧 绁 ( xi) 龟 ( jn)裂 白 芨 ( j)浆 瞠 (chng)目结舌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比喻和联想大多激情磅礴
2、,是主人公大胆直接的倾诉;长亭送别则善于化用前人诗词,烘托离别氛围,尤其是崔莺莺的唱词显得伤感而富于深情。 B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感情为主,抒发了司马迁对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他坚定无畏的人生选择。 C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写作上张弛有度,层次分明。第一、二部分,悼念逝者,唤醒生者。第三、四、五部分,追忆往事,揭露罪行。第六、七部分,讴歌烈士,点明意义。 D 绪论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准确、严密。 作者讲究选词,多善于用简洁的短句表达周密谨严的意思,这体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答案: D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体例:每本大都由四折一楔
3、子组成,内容主要有曲科白三部分,角色大致有末、旦、外、净、丑、杂六种类型。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C相对于一般的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表现为艺术性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以及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属于这类文章。 D归有光是唐宋派的魁首,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桥梁性人物,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宗旨就是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 30亿个核苷酸的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
4、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奥秘的基础。 B 21世纪的医学将会是 “个体化医学 ”。那时, DNA序列分析有可能成为最快速、最准确、最便宜的诊断。 C野草是美的,因而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D归国以后,在 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思索和搜集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能把铜丝 恰如其分 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B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 ”,虽然太极端,但决不只 是 骇人听闻 的,人类至
5、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 C两者之间有时也互相模仿,比如无毒昆虫 狐假虎威 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 D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 芸芸众生 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这幢小屋也 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 可以深入到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 ,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或
6、者抱残守缺。 A欣然渡过反而时过境迁 B毅然渡过因而情随事迁 C欣然度过因而情随事迁 D毅然度过反而时过境迁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淹没了的 “单位 ”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 B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蜜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C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D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缈,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富有。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
7、0分) 姑苏看水 张宏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你走在苏州的路 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 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
8、乡野问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而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 “绿浪东西南北 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
9、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 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 “可以复衣天下 ”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
10、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 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 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竞被抽干, “以粮为纲 ”,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
11、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訇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 ”,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 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小题 1】第一段中 “惧怕 ”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3分) 【小题 2】第五段说 “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其中 “好 ”与 “造化 ”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小题 3】根据上下文,解
12、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 字班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小题 4】举例简析文章有哪些写作技巧?( 4分) 【小题 5】水滋养了姑苏的风物人情,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孕育了姑苏独特的文化属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5分) 答案: 【小题 1】 “惧怕 ”指北方人对南方湿漉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1分) 作用:欲扬先抑,与后文作者对姑苏之水的赞美形成反差。( 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小题 1】 承载和
13、滋润了苏州的葱茏和繁盛 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浸润出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 带来了 姑苏人灿烂与张扬、执倔刚韧的的精神世界 造化出了评弹昆曲、文人墨客等灿烂的吴文化、吴文明 【小题 1】( 1)运用比喻,( 1分)形象生动,暗示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1分)( 2)运用比喻(借喻)( 1分),具体可见,说明姑苏水具有两种鲜明特点: “碧螺春 ”喻指姑苏水的温柔, “三白酒 ”喻指姑苏水的执倔与刚韧( 1分)。 【小题 1】 欲扬先抑。文章歌颂姑苏水、姑苏人和姑苏文化,是扬,但在开头却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 ,是抑,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比。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突出姑
14、苏的妩媚。 拟人。文章赋予姑苏水人的气质和精神,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借物抒情。借水赞美姑苏人及其创造的文化。(答对 3点即可得 4分) 【小题 1】同意这种说法,( 1分)一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所需的生存条件,而且也滋养出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趣,并且孕育着本地人的体形、心理、性格、气质和精神,以及特定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乃至于社会的风气、民俗和习惯。( 2分)譬如:外形上,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壮实;南方人身材矮 小,身体瘦小;饮食上,北方人以面食和肉类为主,口味重,南方人以米和薯类为主,口味淡;性格上,北方人爽朗耿直,爱憎分明,南方人则比较含蓄委婉; 生活方式、
15、文化喜好 等等( 2 分)(道理说明和举例各 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文章的前三节文字,主要写异乡人(北方人)对水乡的不适应,环境是湿漉漉的,被水包围着。这样写主要是和第四节以后异乡人对于南方水乡的好处形成对比。第五节文字上有明显的交代。显然,这样的写法也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欲扬先抑。激起阅读兴趣是很平常的答案:,也容易得出。 【小题 1】本题设题的范围十 分清楚,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不可 “越境 ”答题。规定范围就是第五节以下的文字,把 6、 7、 8、 9节进行概括,进行整合的范围。6节讲的是南方水乡物质上的 “葱茏和繁盛 ”,性格和形象上的 “温柔和脱俗 ”, 7节讲的是南方水乡 “
16、灿烂的古文化 ”, 8、 10节讲的是南方水乡人的 “灵气、灿烂和张扬的个性 ”, 9节则是从侧面衬托南方水乡人 “柔且刚 ”的性格和内在气质。 【小题 1】本文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华美,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语言也更加耐人咀嚼。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该句子中有没 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根据这些判断进一步作出不同的处理,对于比喻句,只要把喻体换成本体,再进行整理就行。如,像一本古书 悠久的历史;丰
17、厚的文化内涵,河 苏州,再进行整合。 【小题 1】整体上看,几种手法都不是很难的,前两周比较容易,后面的拟人似乎比较隐蔽,其实也是很清楚的: “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还有其他地方都有这样的表达,其实, 只要经常看散文的同学都知道,写某个地方,一定涉及到拟人的手法,因为拟人手法可以给人一种亲切感,也能表现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小题 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开放题表面上是开放,其实暗含机关,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得分。有些同学脱离文本,漫天乱吹,最终一塌糊涂,逻辑不严,层次不清,证据不足,观点不正。最稳妥的方法是吃准作者的态度。如果可以提出自己观点和见解,也要
18、想文章中作者支撑观点的证据,并据此列出自己的证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 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
19、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 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 社会生态,是
20、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小题 1】下列关于 “生态文明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小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1、,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小题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 ”,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22、。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 A项不符合 “生态文明 ”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 客观规律 ”,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 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 “生态文明 ”的作用, D项是讲 “生态文明 ”范畴。 【小题 1】 C 项,偷换概念, “生态觉悟 ”包涵 “生态哲学 ”,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 “生态哲学 ”的表述说成是 “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 “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
23、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 【小题 1】 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迦欢 龀觥 鲎笥遥 硕 种 谑鞘枞 涫 俚匾晕 氤 送 纹浼洹 br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省 金华 中高 10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