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四校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四校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四校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四校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创 ( chung)伤百 舸 ( g) 遒 劲( qi)漫 溯 ( s) B舌 苔 (ti)游 说 ( shu)浮 藻 (zo)美 姬 ( j) C下 载 ( zi)长 篙 ( go) 目( chn)参 乘 ( shng) D 巷 道 (hn)颓 圮 ( p) 剑 鞘 ( xio) 尽 (jn)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创( chung)伤 B:舌苔( ti) D:巷( hng)道 剑鞘( qi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点评:与课本衔接密切,
2、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平时学习过程中不要想当然,对把握不准的读音要查字典。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寥阔笙箫颓圮提要钩玄 B阻遏瓦菲磅礴嘉言懿行 C萧瑟题纲忤视宫商角徵 D糯米沧桑啖肉头晕目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寥阔(廓) C:(提)题纲 D:头晕目炫(眩)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字。 点评:要注意抓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平时对于不熟悉的词语要注意积累,如 “嘉言懿行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最近一段时间,在巴基斯坦发生的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
3、警钟。 B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蕴无穷。 C欧洲杯盛大开幕,各路绿茵豪强捉对厮杀,一时成为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D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 苏轼。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容易误用为耸人听闻。 B项: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C项:津津乐道: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D 项: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常用做谦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点评:本题考查的
4、几个成语都是常用成语,尤其考到了经常混用的 “骇人听闻 ”“耸人听闻 ”,平时练习时一定要积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进入 2011年以来,政府出台多项举措,加大了控制物价上涨的 力度,尤其对关系民生的粮、油、菜等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更是全力掌控,以免百姓的生活不受影响。 B最近,有网友称,杭州湾大桥已经成了飞鸟的 “百慕大 ”,许多迁徙中的候鸟莫名其妙地撞死在大桥上,如何解决飞鸟撞大桥的问题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C捡烟头、擦皮鞋、卖报纸,看着别人窗口里的美食流口水 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曾经让人们唏嘘不已,而现在新编动画片三毛奇遇记中,三毛俨然成了一个富二代,跨越现代,自驾飞机和
5、朋友们去旅游。 D 2011年 1月 24日,一名 “人体炸弹 ”嫌犯袭击了俄罗斯最繁忙的机场,炸死了至少 35个人左右。此举是对克里姆林宫镇压武装叛乱,处理国家心脏地带日益强烈的民族主义紧张局势的挑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否定不当,去掉 “不受影响 ”中的 “不 ”; C项 “跨越现代 ”,不合事理,可改为 “穿越到现代 ”; D项数量表达不当,去掉 “左右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点评:平时应多朗读以培养语感。借助语感,对句子的正误、繁简、 优劣做出判断。 还要熟知六种病句类型及它们的子类型,寻找各种类型病句的规律。尤其注意语意错误,如 A项不合逻辑。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衔接
6、排序正确的一项。( )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 属于哪种美呢? _ 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也许废墟和残垣断壁本身就是美,这种美与其整体建筑结构左右对称有关。 不论是帕台农神庙还是厄瑞克特翁庙,我们推想它失去的部分时,不是依据实感,而是依据这种想象。 我们的感动,就是看到残缺美的感动。 这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的第 句特别需要关注,因为它的开头 “这想象的喜悦 ”起到了勾前的作用 紧承 句末尾的 “这种想象 ”,它的结尾 “而是悟性的陶醉 ”起到了连后的作用 紧承着 句的开头 “我们的感动 ”
7、。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 点评: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又有连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因此一定要寻找突破口,本题 就是突破口。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一场名为 “相约文博会 爱心万里行 ”的大型文艺晚会将在省体育中心举办,一万人将现场进行手语表演,以此倡导 “爱心文化 ”。 B记者由此推想,在 “五一 ”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 C老人拿到医疗救助金后感动地说: “如今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虽然得了重病,并不可怕,我呀!还得活一阵子呢。 ” D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考在一种奇怪的现象:
8、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答案: 试题分析: B项是陈述句,句末应为句号; C项叹号为句末点号,应将 “! ”改为 “, ”,句末 “。 ”改为 “! ”; “ 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 ”后的 “, ”改为 “。 ”冒号管到两方面列举完毕,故改为句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点评: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综合性是指多种标点的连用,如 C项的叹号。技巧性是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变通用法(活用)。这是高考命题的特点,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现代文阅读 阅读
9、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21分)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 “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 “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
10、治疗呢? ”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 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 “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 ”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魁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 “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 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 “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
11、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 “噢, 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 “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 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
12、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 “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 “没有,它用得其所。 ”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 ”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 “天职 ”两个大字 ,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 “天职 ”两个大字
13、,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 1】在这篇小说中 “天职 ”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5分) 答: _ 【小题 2】简要分析小说中 “海尔曼 ”这个人物形象。( 6分) 答: _ 【小题 3】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 “小偷 ”和 “情敌 ”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答: _ 【小题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小说首段中用 “手术刀 ”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小说中两次提到 “上
14、帝的安排 ”“上帝的旨意 ”,这里的 “上帝 ”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 反法西斯。 C “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答案: 【小题 1】 “天职 ”在小说中的两重含义:一是指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即救死挟伤( 2分);一是指爱国者应尽的职责,即同法西斯作坚决的斗争,保卫自己的祖国( 3分)。 【小题
15、2】海尔曼是一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1分)他心地善良,宽容( 1分);为了救助他人,他不计个人恩怨,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最高的职责( 2分);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以他的手术刀作武器,沉着勇敢地处死了凶怒的法西斯头目,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分)。 【小题 3】小说中的前两件事着力表现海尔曼高尚的品德,特别是他把救死扶伤看作医生的天职这一点,从而对中心事 件作了有力的铺垫。( 2分)这样一位医生却把手术刀变成了武器,这就更加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1 分),使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厚重( 1分),有说服力( 1分),也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1分)。(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6、 4】 BC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这篇小说里,主人公扮演了双重身份,医生和布拉沙公民即反法西斯人民,所以,他的天职很自然的也就具有了双重含义。 考点:体会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透过作品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 等的语言环境,深刻理解作者的用意。本文作者重在表现主人公丰满的形象。 【小题 2】 试题分析:小说开头 “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先总括了海尔曼的形象,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然后分别从两重身份来表现,作为医生,他把救死扶伤当作自己最高的职责,作为反法西斯人民
17、,他是一名爱国者。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 人物的特征。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作者不仅仅为了表现海尔曼的高尚的医德,更重要的是表现他的爱国这一方面,因此前两件事是对第三件事的铺垫,更有力的表现人物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的主旨。 点评:这是对主旨分析的变式题,要解答好这个题,必须充分理解本文的主旨。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题。 【小题 4】 试题分析: B项第一次提到的上帝是指海尔曼救死扶伤的信念。 C项没有运用比拟
18、的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稍加留意,就可看出错误。要掌握比拟的修辞 ,包括拟人和拟物 ,不要误认为比喻和拟人。 ( 9分,每小题 3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
19、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 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
20、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 ”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 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四校高一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