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汕头潮南区东山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广东汕头潮南区东山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广东汕头潮南区东山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广东汕头潮南区东山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铝 B铁 C氧 D硅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为氧、硅、铝、铁,故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点评: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可巧记为 “养(氧)闺(硅)女(铝) ”。 下图所示的实验组合 ,最终想证明的是 A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 B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 C CO2与 H2O 反应的生成物是 H2CO3 D二氧化碳与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将稀醋酸喷洒到蘸有石蕊的紫色花朵上后,发现花朵由原来的紫色变为红色,该实验只是
2、先验证一下酸能使石蕊变红,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 A错误; B、向紫色花朵上分别水和二氧化碳接触,结果紫色花朵并不变色,第二个和第三个实验分别验证了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 B错误; C、 CO2 与 H2O 反应的生成物是 H2CO3,这并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故 C 错误; D、向紫色花朵上喷洒水后再放入二氧化碳中,结果紫色花朵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会反应,且生成物能使石蕊变红,前面 三个实验是为此实验做铺垫,反映出该实验的结论的正确性,故 D符合实验最终目的; 故选 D。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实验中的一种
3、重要方法。 某纯净物能发生分解反应,这说明 A此物质是高锰酸钾 B此物质属于化合物 C此物质含有多种分子 D此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水通电分解满足题目条件,属于分解反应,故 A说法错误; B、结合分解反应的特点 “一变多 ”,反应物应至少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 B说法正确; C、由题意可知,此物质为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分子,故 C说法错误; D、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满足题目条件,但高锰酸钾含有锰、氧、钾三种元素,故 D说法错误; 故选 B。 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种类。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应结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和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综合解答。 仅仅根据化
4、学方程式 Na2CO3 + 2HCl = 2NaCl+ CO2+ H2O,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反应进行得非常快 B生成的 CO2是气态的 C反应在常温下可以进行 D反应物是 Na2CO3和 HCl 答案: A 试题分析 : A、在化学方程中不能反映出物质间的反应速度,故 A符合题意; B、可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看出, CO2的化学式后面有 “”,说明 CO2为气态,故 B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该反应在常温下就可以进行,故 C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以看,该反应的反应物为 Na2CO3和 HCl,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点评:充分理解化学
5、方程式表示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金属钛( Ti)是重要的航空航天材料。 Ti可以用 TiO2与 Si共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TiO2+Si SiO2+Ti。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 TiO2 B Si C SiO2 D Ti 答案: B 试题分析: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其中夺去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做还原剂。从化学方程式 TiO2+Si SiO2+Ti可以看出, TiO2的氧被 Si夺去了,故 Si为该反应的还原剂,故选 B。 考点:还原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图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
6、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图中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示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2H2+ O2 2H2O B 2CO+ O 2CO2 C CO2+H2O H2CO3 D H2 + Cl2 2HCl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微观粒子间反应的个数比为 2: 1: 2,只有选项 A、 B满足,但选项 B中化学式不满足分子模型“ ”,选项 A满足,故选 A。 考点:微观粒子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认真观察微观粒子模型,注意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及个数。 ClO2是常用的消毒剂。仅根据其化学式,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此物质属于氧化物 B此物质通常呈气态 C此物质由
7、两种元素组成 D此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中都含有 3个原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由化学式 ClO2可以看出 ClO2是由 Cl、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可得出结论 A; B、根据化学式无法判断出 ClO2的状态,故无法得出结论 B; C、由化学式 ClO2可以看出 ClO2是由 Cl、 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可得出结论 C; D、由化学式 ClO2可以看出该物质的 1个分子是由一个氯原子、 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可得出结论 D; 故选 B。 考点:化学式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化学符号意义的理解,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
8、用的能力。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 A、向量筒倾倒液体药品时,量筒稍微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量筒,标签要对着手心(向上),故图 A操作正确;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B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加液体药品时,滴管要悬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口内,也不能接触试管壁,防止污染试剂,图 C操作错误; D、向试管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稍 微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对着手心(向上),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故图 D操作错误; 故选 A。 考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液体药品的量取及其取用。
9、 加压后, 25m3的天然气可以装入 0.024m3的钢瓶中。这可以说明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的大小可以改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 25m3的天然气加压后可装入 0.024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后,分子间的间隔缩小,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改变,故选 B。 考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的应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 SiO2。此物质中硅元素( Si)的化合价为 A +4 B +3 C +2 D +1 答案: A 试题分析:氧元素通常显 -2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
10、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在 SiO2中, Si的化合价为 0-( -2) 2=+4,故选 A。 考点: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则。 点评: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可根据其它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合价原则来求。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 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造成温室效应;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造成温室效应; D、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造成温室效应; 故选 A。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氢能源是清洁能源,最理想的能源。 H2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
11、数约为 A 5.9% B 11.1% C 89.9% D 94.1%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在 H2O2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94.1%,故选 D。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在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的现象是 A火星四射 B有刺激性气味 C发出蓝紫色火焰 D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硫在空气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 B。 考点:木炭、硫磺、铁、磷、蜡烛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点评:对于化学反应现象的记忆,要记清反应的最基本
12、的特征,如光、色、味等。 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有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硫生成。则此物质肯定含有的元素是 A碳、氢、氧 B氧、氢、硫 C碳、氧、硫 D碳、氢、硫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后有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硫生成,故含有氧、碳、氢和硫 4种元素,反应前应也含有氧、碳、氢和硫这四种元素,但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有空气中氧气参与反应,氧气可提供氧元素,故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和硫这三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不变。 填空题 (4分 ) 某同学想通过实验判断家用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13、请填写下表中的空格,帮助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原样品是硬水 原样品是软水 现象 结论 取样后,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 可观察到有浮渣(或较少泡沫) 原样品是硬水 只观察到有较多泡沫 原样品是软水 答案: 试题分析:鉴别硬水和软水,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肥皂水,具体方法是取样后,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 ;若观察出现泡沫较多,该样品为软水;若观察到有浮渣(或较少泡沫),该样品为硬水。 考点:硬水和软水的鉴别。 点评:区分硬水和软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肥皂水。 ( 12)现有以下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仪器 的名称是 ;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 ( 2)如果用 H2
14、O2分解来制取氧气,制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 (填序号);这种装置还可以用来制 CO2,其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为 法。 ( 3)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 CO2,其方程式分别是: 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 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他不选用碳酸氢铵制取 CO2的理由是 。 (4)将( 3)中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装配好后,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 (5)在 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倒扣于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 中液面_(填 “上升 ”或 “不变 ”);理由 。 答案:( 1)试管 ( 2) CaCO3 2HCl=CaCl2 H2O CO2 向上排空气法
15、 ( 3) 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混有氨气 ( 4)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双手紧捂试管外壁 ( 5)液面上升 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试题分析:( 1)试管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仪器,实验室常用药匙取用粉末状固体,故答案:为 :试管 , ; ( 2) H2O2在 MnO2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 应选择固液制气装置,可选择仪器 作发生装置;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 CO2,化学方程式为CaCO3 2HCl=CaCl2 H2O CO2 ,由于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故只能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3)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 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装
16、置;碳酸氢铵加热分解,除生成 CO2外还生成 NH3,会导致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 ( 4)可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双手紧捂试管外壁,若看到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5)由于 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导致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小,外界气压将水压进试管,试管内液面上升。 考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选择; CO2的化学性质。 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实验仪器的连接要根据反应原理和生成物的密度、水溶性来判断分析。 (3分 )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选填合理选项的字母序号,答案:并非唯一 )。 A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检验气体产物,结束时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移出,再
17、熄灭酒 精灯 B硫、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先往瓶中装满水,后引燃可燃物 C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先向锥形瓶内添加石灰石,再向长颈漏斗内注入适量稀盐酸 D制取氧气时,先将导管伸入倒置于水槽中的集气瓶口再加热盛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试管 答案: ABC 试题分析: A、检验加热木炭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生成气体产物,结束时先将导管从石灰水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可以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故该操作先后顺序正确; B、硫、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先往瓶中装满水,后引燃可燃物。硫和红磷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会 污染空气,用水吸收可防止污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入少量水,可以防止铁的熔化物温度过高而炸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东汕头 南区 东山 中学 九年级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