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平湖市内湖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平湖市内湖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平湖市内湖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平湖市内湖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李小刚同学测量课本宽度的四次测量结果如下,其中记录错误的一次是 ( ) A 17.31cm B 17.32 cm C 17.52 cm D 17.30 cm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对刻度尺分度值意义的理解长度的测量中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分度值所对应的数值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是估读的;由题意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也就是说测量结果中的 17.3cm是准确的,最后一位数值为估读值,由于每次的估读有可能存在差异,所以选项 A、 B、 D都是正确的;而选项 C中的数据为 1
2、7.52cm与其它的结果准确值相差较大,不符合测量事实,所以是错误的记录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理解分度值的物理意义:分度值代表者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估读值。 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决定于 ( )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 C镜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故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平面镜放置的方向、观察者的位置、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
3、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 B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 C在湖边看到水中的小鱼和蓝天上的白云都是光 的反射现象形成的虚像 D人们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产生的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进行分析 A、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正确; B、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产生的,错误; C、在湖边看到水中的小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蓝天上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虚像,错误; D、人们看到
4、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表面产生的漫反射,但漫反射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 小刚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是 ( ) A 2110 B 1051 C 1021 D 1201 答案: B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一特点可解答出电子钟示数的像对应的时间方法一:将显示的像数字依次左右互换并将每一个数字左右反转,得到时间为 10: 51; 方法二:将显示的像后面正常读数为 10: 51就是此时的时间 考点:本题考查平
5、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就是左右上下互换,数字时钟的像对应的时间一般从后面读数即为像对应的时间,也可将数字左右互换,并将每一个数字左右反转,即为像对应的时间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若折射角为 60,则入射角 ( ) A大于 60 B等于 60 C小于 60 D均有可能 答案: A 试题分析: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将发生折射,通过实验现象可得出折射规律,由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折射角仍小于入射角所以当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若
6、折射角为 60,则入射角一定大于 60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光的折射规律,只要对实验现象有深刻印象,并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有准确认识,则不难得出答案: 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 弱的是 (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里种植植树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限制建筑工地的工作时间是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可以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
7、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防治噪声的途径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知道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减弱噪声 为 了提高二胡的音调,可采取的措施有 ( ) A将二胡的弦调紧点 B将二胡的弦调松些 C换用一根较粗一点的琴弦 D用力拨动琴弦 答案: A 试题分析:二胡的音调与弦的振动快慢有关,弦越紧振动越快,弦越松振动越慢,故可以将二胡的弦调紧些,这样就可以提高二胡的音调; 换用较细的琴弦也可以提高琴弦的音调 . 考点:本题考查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古诗 “春眠
8、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中出现了鸟声、风声、雨声,其中: ( ) A鸟声是由液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B鸟声是由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C风声是由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D雨声是由气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答案: B 试题分析: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雨声是由雨水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鸟声是由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物体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电影地道战中的日军指挥官让 人在地下埋几口水缸,并时不时把头探进缸里,以下有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 ( ) A甲说: “从水缸中能看见
9、地道里游击队员的像,判断有无游击队员 .” B乙说: “从水缸中能听见地面下传来的声音,判断有无游击队员挖地道 .” C丙说: “防止自己的讲话被游击队员偷听 .” D丁说: “是为了藏匿物品 .”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进行传播,所以当游击队员挖地道时,声音会通过地面传到水缸,声音在水缸中来回反射,会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故日军指挥官可以很清楚的在水缸中听到声音,从而得到挖地道的信息;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
10、的反射进行分析解答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 1min时间的长短,小翔同学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学生用较快 的速度读书, 1min时间只能读 50个字 B健康人的脉搏, 1min时间跳动 70次左右 C人们呼、吸气 5次所用的时间通常是 1min D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1min时间正常能骑行 600m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时间单位代表的时间长短的正确理解,解此类题目需要学生经常进行一些有关时间活动的测量,并记忆一些常见活动所用的时间 A、较快速度读书, 1min大约能读 300个字,故 A不正确; B、健康人的脉搏 1min大约跳动 70次,故 B正确; C、人们呼
11、吸一次的时间大约为 3s 5s,故 C不正确; D、正常骑自行车 1min大约行驶 150m 300m,故 D不正确;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时间的估测 点评:时间的估测相对较难,需要同学们经常进行一些有关的测量活动 实验题 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 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摆动周期 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 l为单摆的摆长, 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 30 次( 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 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
12、一步探究单摆的摆动规律,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下表的后三列中 同学 甲 乙 丙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l(米) 1.0 1.0 1.0 1.0 1.0 1.0 0.8 1.0 1.2 m(克) 30 40 50 30 30 30 30 40 50 (度) 4 4 4 3 4 5 4 4 3 30T(秒) 60 60 60 60 60 60 54 60 66 ( 1)三位同学在实验中都要测量单摆摆动 30个周期的用的时间,目的是 。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2与 3,可知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 (选填
13、“有关 ”、 “无关 ”) (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 5与 6,可知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 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 (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7、 8与 9中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可知丙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1)减少误差。( 2)无关。( 3)摆动角度 ,摆动角度 大小无关。( 4)单摆的摆长越长,摆动的周期越长。 试题分析:秒表测量中不可 避免的存在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在同一地点(即 g一定),周期的大小只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摆长越短,周期越小(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 (
14、 2)由表格数据可知,当单摆的摆长和摆动角度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 3)通过比较实验序号 4、 5与 6可知:单摆长度、质量和周期相同,摆动角度不同所以可以研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摆动角度 的关系,并且可以得出当单摆的摆长和摆球质量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动角度 大小无关 ( 4)通过比较实验序号 7、 8与 9可以看出单摆的 摆长越长,周期就越长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学方法、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评:我们学习物理,不仅仅时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究方法,这也是现在中考考查的一个侧重点,需要掌握 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
15、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 1)分析数据他 们发现: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随之 _。 (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 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 L变化的图象(如图)由图象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35cm时,影子的高度 H大致是 _cm ( 3)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_(填 “快 ”或 “慢
16、”);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_(填 “逐渐变大 ”“逐渐变小 ”或 “基本不变 ”) 答案:( 1)减小。( 2) 15。( 3)慢,基本不变。 试题分析: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若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当手电筒(光源)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时,影子的高度应随之减小。 由图像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 L = 35cm时,影子的高度 H大致是15.5cm。 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像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慢;当手电筒距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不变。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 点评:本试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研究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
17、能力和图像的分析能力。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将一块薄玻璃板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等大的蜡烛 A和 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蜡焰和像到玻璃板的 _关系;两段等长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蜡烛和像 _关系; ( 2)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_填 “A”或 “B”)这一侧观察若移去蜡烛 B,并在其位置上放上一个光屏,那么在光屏上 _ _( “能 ”或 “不能 ”) 接收到 A蜡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_像(填 “实 ”或 “虚 ”) ( 3)若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18、 B都不能完全与 A重合,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在放置时没有做到 _。 答案:( 1)距离,大小。( 2) A,不能,虚像。 (3)垂直放置。 试题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 A和 B, A放在玻璃板前,看到 A的像在玻璃板后,拿B与 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 B的位置就是 A的像的位置; 用刻度尺量出 A 与玻璃板的距离和 B与玻璃板的距离,比较像与物的距离关系; B与 A的像完全重合、 A与 B完全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证明了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人眼在 A蜡烛这一侧可以观
19、察到像,在像的位置用光屏接收不到,这是虚像的特征; 如果实验中玻璃板倾斜,会导致 A的像偏高或偏低,使 B始终不能与 A的像完全重合(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实验中要用到刻度尺实验中,用一个等长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2)平面镜成的是虚 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 ( 3)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桌面,所成的像就会偏高或偏低,这样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平面镜成像
20、的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实验,首先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其中像的位置的确定利用了替代法,在实验中要注意像与物的位置和大小的确定同时要掌握实像与虚像的特点,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的 填空题 2005年被定为 “国际物理年 ”, 4月 18日(爱因斯坦逝世 5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主题为 “物理照耀世界 ”的全球性光信号接力活动。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一束光,经太平洋到我国上海,并在我国各省市传递后回到普林斯顿,历时正好一天( 8.64104s)。这个过程中,光传播的总路程约为 m。 答案: .5921013 试题分析:已知速度和时间,利用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 平湖市 内湖 中学 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