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doc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渭上秋夕闲望 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 贤?【注】 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 ,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 “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 “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首联写景、叙事, “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 “渭水边”是诗人
2、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 , “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 项, “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 项, “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 “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
3、前进”的意思。D 项, “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 “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如答“动静结合” “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2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4、、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角度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静角度、声色角度(视听角度)、虚实角度、观察视角等。颔联上句写雨后残阳,是视觉角度;下句写秋日蝉鸣,是听觉角度。视听结合,描绘了秋日雨后黄昏的静谧。对于“描绘了一幅画面”类问题,回答时需总括景物意境特征,并具体描绘画面。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常见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2)借景抒情,为情铺垫。诗歌中的意象可为抒情蓄势做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3)抒情载体,寄托情感。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
5、思想感情的物、景,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4)贯串全诗,成为线索。意象作为诗歌的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串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二、2019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34 题。阙题 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 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两字。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 “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
6、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 “远随”两词,暗示青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 “幽映” “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 “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34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后四句写山居情况:“门”前
7、着一“闲”字, “柳”前着一“深”字, “映”前着一“幽”字, “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闲门”两字写出隐居地没有人来打扰, “向山路”表明主人爱好观山, “深柳读书堂”写出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加之“幽映” “清辉” ,足显清寂雅致的意境。诗人以此笔调把山居生活闲闲道来,可见他甘于山居,不求名利,享乐其中,内心十分舒畅。知识拓展: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步骤(1)描绘
8、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简练优美。(2)概括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景物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三、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56 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 月,湖山应梦武林 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
9、第一人 。【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5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4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注释中李揆的典故。本诗尾联中诗人用李揆的典故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故“莫道中朝第一人”的原因不是中原人才济济、豪杰辈出而不敢称第一,其目的也不是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首联的含意。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全程 训练 计划 天天 37 古代 诗歌 鉴赏 形象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