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省19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山东省19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山东省19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山东省 19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菌类绝大多数是异养型 B细胞生物一定都含有核糖体 C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D酵母菌有线粒体,但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 C 试题分析:菌类包括原核菌类和真核菌类,绝大多数是异养型,少数是自养型,如硝化细菌等, A正确;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含有核糖体,但细胞生物体内的个别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糖体, B正确;变形虫和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C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多
2、样性和统一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1 不携带该性状的基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隐性性状 B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 X染色体上 C I2 、 2 、 4 、 III2 一定是杂合子 D若 III2 和 III4 交配,后代中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 1 8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1、 2和 1可知该患病性状为隐性, A正确;由于 1不携带该性状的基因, 1患病,可知控制该性状
3、的基因一定位于 X染色体上, B正确;假定该性状由基因 A-a控制,则 1为 XaY,可知 2为 XAXa,一定是杂合的; 3应为 XaY,可知 2为 XAXa,一定是杂合的;由 3 XaXa可知 4为XAXa,一定是杂合的; 2 既可以是杂合子( XAXa)也可以是纯合子( XAXA),C错误;由 2( XAXA: XAXa =1:1)与 III4( XAY)交配,可知后代中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 1/2x1/4=1 8,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分离定律及伴性遗传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
4、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某种烷化剂芥子气能使鸟嘌呤转变为烷基化鸟嘌呤 (mG), mG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某双链 DNA分子中 T占碱基总数的 20,用芥子气使 DNA分子中所有鸟嘌呤成为 mG后进行复制一次,其中一个 DNA分子中 T占碱基总数的 30,则另一个 DNA分子中 T占碱基总数的比例是 A 15 B 20 C 30 D 40 答案: D 试题分析:双链 DNA分子中 A=T占碱基总数的 20,则 A+T占双链 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 40%,则 G+C占双链 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 60%, G=C占双链 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 30%,所以 DNA其中
5、一条链中 G+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30%。用芥子气使 DNA分子中所有鸟嘌呤成为 mG后,因 mG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复制一次后得到 2个 DNA分子甲和乙, 根据 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若甲 DNA分子中 T占碱基总数的 30%,则甲 DNA分子中 mG占碱基总数的 30%-20%=10%,乙 DNA分子中 mG占碱基总数的 30%-10%=20%,所以乙 DNA分子中 T占碱基总数的 20%+20%=40%,选 D。 考点:本题考查 DNA结构及其碱基互补配对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如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
6、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为正在合成的肽链,A、 B为 mRNA的两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表示翻译过程,核糖体沿着 mRNA由 A向 B移动 B该过程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原料是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C该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 A与 T配对, G与 C配对 D该过程表明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种多肽链 答案: A 试题分析: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时,长的肽链先合成,短的肽链后合成,所以核糖体沿着 mRNA由 A向 B移动, A正确;翻译过程的模板是 mRNA,原料是氨基酸, B错误;该过程中 mRNA与 tRNA之间碱基互补配对, C错误;图中多条肽链的模板是同一条 mRNA,所以
7、合成的多条肽链应该相同,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玉米的基因型与性别对应关系如下表,已知 B、 b和 T、 t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BbTt的植株甲的 T基因所在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缺失,并且缺失的染色体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若植株甲自交得 F1,让 F1中雌株和雄株杂交得 F2。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株甲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 F1中正常植株均为杂合子 C F1中雌、雄株比例为 4: 3 D F2中全部植株上只有雌花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植株甲的 T基因所在染色体上某个
8、基因缺失,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变异, A正确; B、 b和 T、 t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且缺失的染色体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所以基因型为 BbTt的植株甲能产生 4种雌配子,即: BT:Bt:bT:bt=1:1:1:1,同时产生 2种雄配子,及 Bt:bt=1:1,配子间随机结合产生的 F1性别表现及基因型为:正常植株( BBTt:BbTt=1:2) :雌株( BBtt:Bbtt:bbtt=1:2:1) :雄株( bbTt) =3:4:1,所以 B正确, C错误 ; F1中雌株和雄株杂交,由于雄株只产生 bt一种花粉,因此 F2全部为雌株,
9、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将纯种的某二倍体小麦品种甲 (AA)与近缘山羊草品种乙 (EE)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出如图所示的新品种小麦丙 (图中的同源染色体,黑色部分是来自山羊草品种乙的染色体片段,小麦品种甲没有此片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异 B杂交选育过程中一定发生过 DNA上碱基对的替换 C丙品种的产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丙品种自交后代中有 1 2个体能够稳定遗传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品种丙中基因 A与 E来自不同染
10、色体,可知基因 A和 E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易位,这种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A正确;新品种丙中出现了基因 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 B错误;由于形成品种丙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等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正确;品种丙的基因型是 AaEE,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占 1/2, 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分离定律和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 2号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现有一群灰身果蝇(各基因型
11、雌雄比例均等 ),自由交配后, F1中黑身果蝇占 16,则该群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 A 1 2 B 2 3 C 48 D 80 答案: D 试题分析:设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为 B、 b,灰身果蝇自由交配后, F1中黑身果蝇( bb)占 16,根据遗传平衡理论可知种群中 b的基因频率是 40%,则 B基因频率为 60%。设该群灰身果蝇( B)中 Bb所占的比例为 n,则1/2xn=40%,得 n=80%,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
12、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A 1950 1980年问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 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 1960年该种群 Aa基因型的频率为 48 D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950 198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1950 1990年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 B错误;从理论上计算, 1960年该种群 Aa基因型的频率为2x0.4x0.6=48,但如果个体间不能自由交配则 Aa 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
13、为 48,C错误; 1970年以前, 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说明 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适应新的环境; 1970年以后, 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 A基 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B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进化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D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随机交配是种群
14、基因频率不变的理想环境条件之一, A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错误;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不断的斗争中各自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即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液、 B液和 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 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 O2浓度下降, CO2浓度升高
15、 D 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 A液增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 A是组织液, B是血浆, C是淋巴,三者共同组成了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A正确;人体的消化酶是由外分泌腺分泌的,通过导管输送到消化道发挥作用, B错误;胰腺组织细胞从血液中获取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血液, C正确;毛细血管壁破损或血浆蛋白减少均会造成组织液增多,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
16、熟的,而 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 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发挥免疫防御功能时,人体的三道防线会同时起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A错误; 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 B正确;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错误;多数情况下,病原体侵入时,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若着两道防线别突破,第三道防线才会起作用,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清
17、除体内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A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 T细胞 答案: A 试题分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不一定是第二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只有在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才迅速发挥作用,所以选 A。 考点:本题 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图 1、图 2为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图 3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模式图,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A与图 1相比,图 2所示的调节模式更灵敏、迅速 B图 l、图 2所示调节方式各自独立进行 C相邻细胞间信息交流并不都以图 3所示模式进行 D细胞 a和细胞 c分泌的信号分子不同 答案: B
18、 试题分析:图一是体液调节,图二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更灵敏、迅速, A正确;一方面内分泌腺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B错误;相邻植物细胞间还可以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交流, C正确;细胞 a分泌的信号分子是激素,细胞 c分泌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如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电流表的两电极均置于细胞外, X、 Y为实验位点 (Y为两电极中点 ), Z为突触间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
19、 B为效应器 B Z中的液体属于组织液 C刺激 X点或 Y点时电流表指针均不偏转 D刺激 X或 Y点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神经节或神经中枢的突触结构可确定 A 是效应器, B 是感受器,A错误; Z是突触间隙,含有的液体是组织液, B正确;反射弧中的兴奋传导是单向的,只能由感受器传给效应器,所以刺激 X点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Y为两电极中点,所以刺激 Y点时电流表指针也不偏转, C正确;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刺激 X或 Y点时反射弧都不完整,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20、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分 )如图是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图, a为物质, b、 c、 d为信息分子。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 b为 _,它通过与 _上的受体结合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当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_。 (2)若 a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则 a表示 _,分泌它的细胞是_,此细胞可由 _或 _分化而来。 (3)餐后参与调节的信息分子 c 主要为 _,其生理作用是 _。 (4)若 d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其分泌受 _激素的调节,而 d参与的激素分泌过程存在着分级调节和 _调节机制。 (5)较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的体温仍会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_达到动态平衡
21、的结果,与炎热环境下相比,此时人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应该是 _(增加、减少或不变 )。 答案:( 1)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 由负电位变为 正电位 ( 2)抗体 浆细胞 记忆细胞 B细胞 ( 3)胰岛素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 4)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反馈 ( 5)产热量和散热量 减少 试题分析:( 1)人体内环境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经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递质受体特异性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当动作电位产生时,钠离子内流,膜内的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
22、正电位。 ( 2) a是免疫系统释放到内环境发挥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 ,包括抗体和淋巴因子。若 a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则 a表示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此细胞可由记忆细胞或 B细胞分化而来。 ( 3)餐后经消化和吸收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 4)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存在着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 5)寒冷环境中时,人的体温仍会维持相对稳定,这是产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炎热环境下人体出汗较多,排尿量较少,寒冷环境中人体 内的
23、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应该是减少,尿量增多。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已知水稻的抗旱性 (A)和多颗粒 (B)属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 =2: 2: 1: 1,若这些亲代植株相互授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4: 8: 3: 1 B 9: 3: 3: 1 C 15: 5: 3: 1 D 25: 15: 15: 9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山东省 19 名校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