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
《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3977-2012 1 5 000 1 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pdf(5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每昌ICS 07.040 A77 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GB/T 13977-2012 代替GB/T13977-1992 : 5 000 1 : 1 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aerophotogrammetric field work of 1 : 5 000 1 : 10 000 topographic maps 2012-10-01实施201206-29发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艺革均TN飞怡,P如时-hdwhwm呵h际货苟GB/T 13977-2012 目次前言.I引言. . 11 l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总则4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2 5 基础控制点测量.6 6 像片控制测量7 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188 像片调绘.21 9 图边拼接、检查验收和成果上交.3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航线网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估算36附录B(规范性附录)R值表.39附录c(规范性附录)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图.40 附录D(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整饰格式.41 附录E(规范性附录)检查角允许误差限差表42附录F(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u附录G(规范性附录)地形图上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的表示规定.44 GB/T 13977-2012 目IJ1=1 本标准按照GB/T1. 1-2009
3、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3977-1992( 1 : 5 000、1: 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本标准与GB/T1397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一一一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一一增加了9个规范性引用文件;一一调整了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修改了调绘的内容。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马聪丽、殷小庆、宋英贤、吴孟起、陈继良。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一一-GB/T13977-1992。I G/T 13977-2012
4、引-=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性、现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行制定标准。E 1 范围1 : 5 000 1 : 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13977-2012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 5 000、1: 10 000地形图的外业作业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 5 000、1: 10 000地形图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作业。2 规范性
5、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90 1: 5 000 1: 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15661 1: 5 000 1: 10 000 1: 25 000 1: 50 000 1: 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20257.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 : 5 000 1: 10 000地形图图式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 100
6、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2004-1999 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CH/T 3001-1999 1: 5 000、1: 10 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像片室内外综合判调法作业规程(试行)3 总则3. 1 地形图的规格及精度1 : 5 000、1: 10 000地形图的规格和精度应符合GB/T13990的相关要求。3.2 对航摄资料的要求航摄资料应符合GB/T15661的规定。3.3 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在满足本标准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标准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在技术设计书中应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3.4 技术设计按CH/T100
7、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1 GB/T 13977-2012 4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4. 1 像片控制点条件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a) 选用的像片控制点点位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当目标与其他像片条件发生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b) 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c) 像片控制点距离像片上各类标志应大于1mm。d) 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l8 cmX 18 cm像幅)或1.5 cm(23 cmX 23 cm像幅), 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e) 像片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大于3cm(l8 cmX 18 cm像幅)或4.
8、5 cm(23 cmX23 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2cm(18 cmX 18 cm像幅)或3cm(23 cmX23 cm像中国),否则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较小,需分别布点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2cm。f)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4mm以上。4.2 区域网布点4.2. 1 区域网的划分区域网的划分一般按图廓钱整齐划分,可根据航摄分区、地形条件等情况划分,力求网的图形呈方形或矩形。区域网的大小和像片控制点间的跨度主要依据成图精度、航摄资料条件以及对系统误差的处理等因素确定。4.2.2 平高控制点的布设4.2
9、.2. 1 区域网平高点按周边6点法、周边8点法或周边多点法布设,如图1、图2、图3、图4(图1图17中:.高程点、0平面点、平高点、口像主点)。图1图22 GB/T 13977-2012 图3图44.2.2.2 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区域网范围在16幅图以内采用周边6点法;在16幅图以上(含16i昂,48幅图以内,采用周边8点法;在48幅图以上(含48幅),采用周边多点法布设平高点。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地、丘陵地不大于2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大于3条航线,航向两相邻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l)进行估算。4.2.2.3 当一幅图有2条以上航线覆盖时
10、,平地、丘陵地以4幅图为一个区域,采用周边6点法布设平高点,区域网在4幅图以上的采用周边8点法布设平高点;山地、高山地以6幅图为一个区域的,采用周边6点法布设平高点,区域网在6幅图以上的,采用周边8点法布设平高点。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平地、丘陵地不应大于3条航线,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4条航线,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跨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l)进行估算。4.2.3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4.2.3. 1 高程点采用网状布点,在4.2.2布设平高点的基础上,于区域网中垂直航向布设3排、4排、最多不超过5排高程控制点,如图5、图6、图70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
11、度依据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2)估算。图5图6 图73 GB/T 13977-2012 4.2.3.2 依据平高控制点确定区域网的大小后,按式(A.2)估算高程控制点的排数,当估值大于3排而不足4排时,可按3排布设高程控制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附近加布高程点如图8,当估值大于4排而不足5排时,可按4排布设高程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加布高程点。当相邻两排高程点间的跨度估值小于4条基线时,按4条基线布设一排高程点,并在网的上下边加布高程点,如图90 4画面 4b e: 图8图94.2.3.3 高山地、特殊困难地区,每条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网的中部
12、可采用均匀布设高程点,航线相邻两高程点间的跨度应不大于按式(A.2)估算值。4.2.3.4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转折处布设平高点,凹转折处一条基线时布高程点,二条以上基线时布平高点,如图100补飞航线应在航线三度重叠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如图110 图10图114.2.3.5 区域网布点时,点位除应满足4.1像片条件要求外,还应满足:a) 区域网四周控制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自由图边,应布设在图廓线以外;b) 航线两端的控制点左右偏离不大于1条基线(18cmX18 cm像幅)或半条基线(23cmX 23 cm 像幅)。4.3 全野外布点4.3. 1 供纠正仪像片纠正作业时,在有效面积的四个角上
13、各布一个平面点,图12是隔片纠正,图13是片片纠正。若需要进行分带纠正时,图12、图13中的平面点均改为平高点。4 GB/T 13977-2012 。口口口口口口。图12图134.3.2 视差测图仪测图,在每个像对测绘面积四个角隔处布设四个平高点和一个高程点,如图140l |口口L一一图14| |口口I L 一一一一一一十-一图154.3.3 正射投影作业和全能法测图,每个立体像对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一个平高点,如图15。4.3.4 高程全野外布点把4.3.2、4.3.3中的平高点改为高程点。内业控制加密求解高程点的平面坐标所要的平高控制点,执行4.2.2规定。4.3.5 野外布点像片条件除
14、满足4.1和4.2.3.5要求外还应满足:a) 用于立体测图的四个定向点点位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cm,最大不应大于1.5 cm,构成的图形尽量成矩形;b) 视差测图仪测图的高程点,应位于两定向点中部,距离两个定向点和方位线应大于1.5 cm,离两定向点连线以外不应大于1cm;。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像片控制点距离图廓点、图廓线不应大于1cm,最大不应大于1.25 cm(图板上不大于5cm)。4.4 单航线布点4.4. 1 每条航线按六点法或五点法布设平高点,如图16、图17。圄6E明17E国川4.4.2 控制点间的跨度接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
15、l)、式(A.2)计算后乘以-/2估算。5 GB/T 13977-2012 4.5 特殊情况布点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海湾岛屿地区、航摄漏洞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正常情况布设像片控制点时,应视具体情况以满足内业控制加密和立体测图的要求为原则布设控制点,点位在像片上的条件可适当放宽。5 基础控制点测量5. 1 像片控制测量基础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5.2 5级平面控制测量5.2. 1 电磁波测距导线5.2. 1. 1 导线类型和仪器要求电磁波测距导线是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布
16、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每公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mm的E级电磁波测距仪。5.2. 1. 2 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附和导线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的规定。表1电磁波复合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成图比导线全长边数导线全长相方位角闭测角中水平角测回数合差误差例尺km 条对闭合差1/ 1/ DJ2 DJ6 边测回数1 : 5 000 25 20 1/14 000 10;:; 5 3 6 2 1 : 10 000 45 30 1/12 000 注2表中n为转折角个数。5.2. 1. 3 结点导线技术要求结点至起闭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的o.7倍。结点与
17、结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的0.5倍。5.2. 1. 4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如下:a) 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在等级点间、等级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间应尽量布设成等边直伸形式,其转折角与1800之差一般不大于450。b) 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按式(1)计算的值zh三250X s . ( 1 ) 式中zh一一导线边两端高差,单位为米(m); 6 s 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m)。c) 导线边长一般为500m2 000 mo 5.2. 1. 5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如下za) 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检验。G/T 13
18、977-2012 b) 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若到大气端流影响严重,应停止观测。c) 照准一次读四次数为一测回,导线边单程测回数不应少于两测回。同一测回读数间较差应小于1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5mmo d) 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5oC,气压读至133.322 Pa(l mmHg)。5.2.2 小三角测量5.2.2. 1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测角中误差11 5 5.2.2.2 线形锁起始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1/40 000 表2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最弱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1/20 000 水平角测回数目
19、2DJ6 3 6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锁内各三角形力求等边。求距角一般不应小于400,困难时不应小于300。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线形双锁不应大于100(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白。在有条件时,线形锁应加测检查角。线形锁的三角形个数、边长及全长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两端或一端有起始边的三角锁要求与线形锁同,但不需加测检查角。表3线形锁的要求成图比例尺三角形个数二角形边长线形锁全长km km 1 : 5 000 9 2-5 14 1 : 10 000 9 3-8 25 5.2.2.3 插网插网力求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应小于30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0。插网的主角形各边应对
20、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5.2.2.4 插点插点的交角不应小于300,交会边长1: 5 000测图不应超过6km;l : 10000测图不应超过12km; 插点与国家等级点或两插点间的距离短于平均边长时,应尽量组成联测图形。插点的三角形各边应对GB/T 13977-2012 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5.2.3 选点和埋石选点和埋石要求如下:a) 选点工作应在充分调查测区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和已知成果资料及测区自然地理特点等情况,拟定最合理的布设方案,选定的点位应保证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扩展。b) 在测区内,凡导线、锁网所经过的图幅,若无国家等级点时应加密基础控制
21、点,并进行埋石(每幅图一个);点位说明应记于图历簿中。c) 除国家等级点外的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Cod) 点名一般应采用附近地理名称。5.2.4 水平角观测5.2.4. 1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3个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观测7个以上方向时,应分组观测,并采用同一零方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5.2.4.2 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的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进行归心改正。5.2.4.3 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40表4水平角观测限差项自DJ2 DJ6
22、11 半测回归零差12 24 2c互差18 36 各测回同一方向较差12 24 三角形闭合差15 15 5.2.4.4 观测结果出现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a) 2c互差或测回差超限,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b) 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的三分之一时,该测回应重测;归零差或起始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该测回也应重测;c) 一个测站上重测测回数超过总测回的三分之一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5.2.5 平面坐标计算8 平面坐标计算要求如下:a) 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平差方法在高斯平面上进行,方向改正值大于1时应进行方向改正;b) 线形锁(
23、网)和三角锁的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c) 插网平差尽量采用严密平差,在急需坐标时可分区或分割成线形锁进行计算,重合点的坐标较差不大于图上0.1IDID; d) 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GB/T 13977-2012 e) 导线点的平差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进行化算至平均海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f) 平差计算取位按表5的规定。表5平差计算的取位观测方向值|各项改正数对数或函数位边长坐标计算 1 口11 I 1 6 0.01 5.2.6 外业观测资料的限差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3977 2012 000 10 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