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1 T 504-2017 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pdf
《DB4201 T 504-2017 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201 T 504-2017 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pdf(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200 A 75 备案号:0037-2017 武汉市地方技术规范 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Wuhan 2017-01-26 发布2017-02-26 实施武 汉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DB4201 DB4201/T 5042017 发 布DB4201/T 5042017 目 次 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符号.35 总则.46 基本规定.47 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67.1 一般
2、规定.67.2 地质环境调查.77.3 地质灾害调查.87.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18 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8.1 一般规定.118.2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危险性分级.118.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29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39.1 一般规定.139.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39.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209.4 建设项目用地适宜性评价.2010 成果整理.2110.1 一般规定.2110.2 评估报告.2110.3 成果图件.2111 成果评审及归档.22附录 A(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24附录 B(规范性附录)建设项目重要性
3、分类.25附录 C(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图例表.27附录 D(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28附录 E(规范性附录)主要灾害识别.29附录 F(规范性附录)致灾地质体稳定性评价表.31附录 G(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35附录 H(规范性附录)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37附录 I(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0DB4201/T 5042017 前言本规程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程由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提出。本规程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归口。本规程主编单位: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
4、人:官善友、廖建生、彭汉发、庞设典、龙治国、高振宇、谢纪海、戚辉、杨育文、蒙核量。DB4201/T 5042017 1 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 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总则、基本规定、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整理、成果评审及归档。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域规划区和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
5、标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3.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disaster由于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3.2 地质灾害易发区 susceptible area of geohazard 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3.3 地质灾害危险性 hazard of geohazard某一区域范围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geohazard assessment
6、对地质灾害现状、建设工程诱发或者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建设工程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措施,编制评估报告的活动。3.5 DB4201/T 5042017 2 滑坡 landslide 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移破坏,整体地顺坡向下运动的地质现象。3.6 危岩体 rockmass prone to rockfall,rock material moving in or moved by a rockfall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以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发生崩塌的地质体。3.7 崩塌 rockfal
7、l,rock avalanche陡峻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等以竖向为主的运动,最终堆积于坡脚的过程与现象。3.8 泥石流 debris flow指山区沟谷或坡面上的松散土体,受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形成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体,在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作用下,沿沟谷或坡面流动的动力地质现象。3.9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surface collapse 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凹陷、坑洞或裂缝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可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塌陷。3.10 地面
8、沉降 land subsidence因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在地壳表层一定区域内出现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规律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3.11 岩溶地面塌陷 karst collapse 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陷坑的一种岩溶地质作用和现象。3.12 不稳定斜坡 unstable slope 处于临界状态即将失稳的斜坡。3.13 DB4201/T 5042017 3 地质环境 geological environment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3.1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present situation assessement of
9、geohazard risk 查明评估区已发生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现状和对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分析评价的工作。3.15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prediction assessment of geohazard risk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工程建设本身也可能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评价的工作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3.16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geohazar
10、d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用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等工作的总称。3.17 用地适宜性评估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通过地质灾害综合分析,对建设项目用地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所进行的评价。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规程。4.1 技术参数 D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指数。K特殊指标多因子分级综合影响
11、系数。m基本指标因子数。P建设项目用地综合定量计算分值。R降水量指数。Y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指数附加分值。4.2 分区 规划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或不易发区;建设项目用地适宜区。DB4201/T 5042017 4 规划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建设项目用地基本适宜区。规划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建设项目用地适宜性差区。5 总则 5.1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对规划区或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充分搜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针对规划、建设项目特点、任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做到精心策划、
12、科学评估,提出资料齐全、评价合理的评估报告。5.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湖北省现行有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要求。6 基本规定 6.1 武汉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6.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序应符合本规程附录 A 的规定。6.3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在总体规划阶段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6.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以搜集、利用已有资料,现场地质调查为主要手段,必要时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槽探等勘探
13、及现场测试、室内试验等方法。6.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搜集以下资料:a)规划区范围、规划功能和布局;b)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平面分布、功能、主要特征、场地整平标高等;c)场地及其附近已有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震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d)地质灾害防治经验。6.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确定,应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且不小于规划区或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质灾害及其危害性仅局限于用地范围时,评估范围可适当大于用地范围;b)滑坡、崩塌的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岩溶地面塌陷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影响范围一致,
14、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c)重要的线路工程,评估范围应向相对线路两侧边线扩展 500 m1000 m。6.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按表 1 确定;b)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按本规程附录 B 确定;c)城镇、村庄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应根据城镇、村庄的规模,规划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照表 2 划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等级;d)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应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等级、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等级,按照表 3 划分为三级。DB4201/T 5042017 5
15、表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条件 类别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1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建设场地有活动断裂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建设场地附近有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 7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 g 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建设场地附近无活动断裂,地震基本烈度小于或等于 6 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 0.10 g 2地 形地 貌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于200 m,地面坡度以大于 25为主,地貌类型多样地形较简单,相对高差50 m200 m,地面坡度以 825为主,地貌类型较 单一地形简单,相对高差小于 50 m,地面坡度小于 8,地貌类型 单一3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岩
16、性岩相复杂多样,岩土体结构复杂,工程地质性质差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岩土体结构较复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岩性岩相变化小,岩土体结构较简单,工程地质性质良好4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地质构造较复杂,有褶皱、断裂分布,岩体较破碎地质构造较简单,无褶皱、断裂、裂隙发育5水文地质条件具有多层含水层,水位年变幅大于 20 m;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具有 2 层3 层含水层,水位年变幅 5 m20 m;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单层含水层,水位年变幅小于5 m;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6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强烈,危害大发育中等,危害中等发育弱或不发育,危害小7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强烈,对地质环
17、境的影响、破坏严重人类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较严重人类活动一般,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小注:每类条件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有一条符合条件者即为该类复杂类型。表2 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城镇、村庄规模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50 万以上人口城镇,3000 人以上村庄一级 一级 一级 50 万以下人口城镇,3000 人以下村庄一级 二级 二级 表3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建设项目重要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重要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二级三级三级6.8 应在充分搜集分析已有基
18、础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编制评估大纲,明确评估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部署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进度,提出质量目标与管理措施、预期成果等。DB4201/T 5042017 6 6.9 规划区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阐明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评估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作出规划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或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结论,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6.10 应综合分析收集的资料和现有调查的成果,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性做出评价,并结合灾害规模的大小,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级评估应进行
19、易发程度或适宜性定量评估,二级评估宜进行易发程度或适宜性定量评估,三级评估可进行定性评估。6.11 地质灾害危险性应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按照表 4 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地质灾害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的判定应符合本规程 7 的规定。表4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危害程度发 育 程 度(稳定性)强(不稳定)中等(欠稳定)弱(稳定)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6.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图例,按照本规程附录 C 采用。6.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所有勘探点的点位和坐标,应分别按照统一的国家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测定、整理和记
20、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永久存档。6.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可代替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可代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7 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7.1 一般规定 7.1.1 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应针对规划区或拟建设项目特点,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综合分析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和发育的影响,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划分。7.1.2 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调查应以资料搜集和野外调查为主,资料缺乏时,应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井探、槽探、测试试验等手段。7.1.3 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应
21、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时代、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等内容。7.1.4 地质灾害调查应基本查明评估区及周边已有(或潜在)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特征、诱发因素等,初步评价其稳定性(发育程度)、危害程度。7.1.5 调查用图应便于使用和阅读,比例尺宜不小于 1:10000,且调查所用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成图比例尺。图幅面积 10 cm10 cm 范围内调查控制点数量,对一级评估应不少于 5 个,二级评估应不少于3 个,三级评估应不少于 2 个。在微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可适当加密调查点。7.1.6 现状评估可采
22、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赤平极射投影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DB4201/T 5042017 7 7.1.7 调查时按附录 D 的要求填写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对同一类型地质灾害,不论其规模大小、单体或群体都应一点一表;同一地点存在几种地质灾害或其它环境地质问题时,应分别记录。对地质灾害的重点部位和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等,宜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剖面图、素描图。7.1.8 应对下列区段进行重点调查:a)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b)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的自然斜坡区段;c)挖方切坡和大面积填方区段;d)潜在泥石流的冲沟;e)可能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范围;f)采空区及其塌陷范围;g
23、)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等。7.1.9 地质灾害调查应搜集和调查评估区或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类型、效果和经验。7.1.10 地质灾害规模的划分标准可按表 5 确定。表5 主要地质灾害规模划分标准表 级别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塌陷变形 104 m3 104 m3104 m3km2 巨型 10001005010大型 1001000 10100 2050 110 中型10100 110 220 0.11 小型10120.17.1.11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 6 的规定。表6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危害程度灾情险情死亡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受威胁人数/人 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大1
24、0500100500中等31010050010100100500小3100101007.2 地质环境调查 7.2.1 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应符合以下要求:a)搜集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判断可能发育的地质灾害及其与评估区的关系;b)搜集评估区及周边活动断裂资料,分析判断对评估区的影响程度;c)搜集区域地震历史资料,分析判断地震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及地壳稳定性。7.2.2 气象水文调查应符合以下要求:a)搜集评估区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气候类型特征、气温、降水、蒸发、湿度等,重点掌握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b)搜集分析评估区地表水的流域特征与水文要素,主要包括流量、水位、含沙量、历史洪水位及洪涝
25、灾情等。7.2.3 地形地貌调查应符合以下要求:DB4201/T 5042017 8 a)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地形地貌资料,确定评估区所处的地形地貌位置;b)调查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包括海拔、相对高差和地貌类型、成因与形态;c)重点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斜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分布特征;微地貌的组合特征、相对年代及其演化历史;2)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大坝、堤防、弃渣等的分布、形态、规模及稳定状态。7.2.4 地层岩性调查应符合以下要求:a)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201 504-2017 武汉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 504 2017 武汉市 地质灾害 危险性 评估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