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pdf
《DB32 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pdf(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080 B 11 DB32 江苏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eochemical monitoring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2020- 11 - 06 发布 2020 -12 - 06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T 3902-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监测点布设 . 3 4.1 资料收集 . 3 4.2 监测分区划分 . 3 4.3
2、 监测点布 设原则 . 4 4.4 监测点布设密度 . 4 4.5 监测点布设方法 . 5 4.6 监测网构建 . 6 5 监测频次 . 6 6 样品采集 . 6 6.1 样点选择 . 6 6.2 土壤样品采集 . 6 6.3 灌溉水样品采集 . 7 6.4 农作物样品采集 . 7 6.5 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 . 8 6.6 样品库 . 9 7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9 7.1 一般要求 . 9 7.2 土壤样品 . 9 7.3 灌溉水样品 . 10 7.4 农作物样品 . 11 7.5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 . 12 8 监测资料整编 . 12 8.1 监测资料组成 . 12 8.2 建立数
3、据库(存档) . 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半方差函数 . 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监测样点记录表格式 . 15 DB32/T 3902-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 自然 资源厅提出 并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 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郝社锋、汪媛媛、许伟伟、吴新民、任静华、金洋、黄顺生、廖启林、 陈晨、 曹磊。 DB32/T 3902-2020 1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 术语和定义、监测点布设 、
4、监测频次 、 样品 采集 、 监测指标 与 分析方法 、监测资料整编 的 相关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 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5、GB/T 5009.13 食品中铜的测定 GB 5009.14 食品中锌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8 食品中氟的测定 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铬的测定 GB/T 5009.138 食品中镍的测定 GB 5009.2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 GB/T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 7468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75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
6、893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4550 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DD 2005-0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5-03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 DD 2014-1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要求 DZ/T 0064.5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玻璃电极法测定 pH值 DZ/T 0064.17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 DZ/T 0064.22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锰、铬、镍、 钴、钒、锡、铍及钛 DZ/T 0064.26 地下
7、水质检验方法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 DZ/T 0064.38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原子荧光法测定硒 DB32/T 3902-2020 2 DZ/T 0064.80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锂等 39个元素 DZ/T 0253.1 .4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DZ/T 0258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1:250000) DZ/T 0279.1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部分:三氧化二铝等 24个成分量测定粉末压片 -X射线 荧光光谱法 DZ/T 0279.2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部分:氧化钙等 27个成分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 子发射光谱法 DZ/
8、T 0279.3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3部分:钡、铍、铋等 15个元素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 体质谱法 DZ/T 0279.5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5部分:镉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7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7部分:钼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11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1部分:银、硼和锡量测定交流电弧 -发射光谱法 DZ/T 0279.13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3部分:砷、锑和铋量测定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 谱法 DZ/T 0279.14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4部分:硒量测定氢化物发生 -原子
9、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5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5部分:锗量测定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6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6部分:锗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17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7部分:汞量测定蒸气发生 -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8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8部分:镉量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Z/T 0279.20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0部分:钨和钼量测定碱熔 -催化波极谱法 DZ/T 0279.22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2部分:氯和溴量测定离子色谱法 DZ/T
10、 0279.27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7部分:有机碳量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DZ/T 0279.28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8部分:硫量测定燃烧 -碘量法 DZ/T 0279.29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9部分:氮量测定凯氏蒸馏 -容量法 DZ/T 0279.34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34部分: pH值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 法 HJ 636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70 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连续流动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 694 水质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HJ 784 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834
11、 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 -质谱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 (机械组成 )的测定 LY/T 1232 森林土壤磷的测定 LY/T 1234 森林土壤钾的测定 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1119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 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ISO 17586 土壤质量 -稀硝酸提取微量元素的方法 (Soil quality - Extraction of trace elements using dilute nitric acid, ISO 17586-2016)
1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32/T 3902-2020 3 3.1 耕地 cultivated land 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 GB/T 33469-2016,定义 3.1 3.2 耕地质量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 肥 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两个方面 。 改写 NY/T 1119-2012,定义 3.2 3.3 耕地 质量 地球化学监测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eochemical monitoring 使用统一的监测手段,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 影响 耕地质量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进行
13、 调查 采样、分析 测试、综合研究 的活动集合,以 达到 对 耕地质量 地球 化学现状 实时掌控 的目的 。 改写 DD2014-10,定义 3.2 3.4 监测点 monitoring site 为进行耕地质量地球化学长期定位监测而设置的取样地块。 改写 DD2014-10,定义 3.3 3.5 土壤混合样 soil mixture sample 在监测 点 内,由采集的多个耕层土壤子样等量均匀混合而成的土壤样品。 4 监测点布设 4.1 资料收集 监测点布设前应收集以下资料: a) 国土空间 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 最新的 国土空间调查资料 ; b) 地质图、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
14、环境质量图、 最新版 交通图、 最新版 水系图 ; c) 工矿企业分布情况、周边环境现状信息; d) 1:250000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评价 、 1:5000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调查 评价、农用地分等定 级 ; e) 以往耕地质量监测资料等。 4.2 监测分区划分 4.2.1 监 测分区原则 根据工矿企业分布、耕地土壤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等,划分为三类监测区,分别为:重点 监测区 、 次要监测区 和 一般监测区 。 4.2.2 监测分区范围 DB32/T 3902-2020 4 各类监测区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重点监测区,包括南京、 无锡、常州 、苏州、镇江五市 ; b
15、) 次要监测区,包括 南通 、扬州、泰州三市 ; c) 一般监测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 、 连云港、宿迁五市。 4.2.3 监测点级别划分 耕地 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点分为 四级: a) 一级 监测点: 区域性监测点, 主要监测基本 农田,兼顾蔬菜基地、设施农用地、园地 、经济林 等; b) 二 级 监测点:针对已有土壤污染资料布设 的监测点 ,主要 监测 1) 以往 各类土壤 调查发现的耕地污染区; 2) 耕地土壤元素含量变化增长幅度大的地区; 3) 土壤酸化严重 的 地区; c) 三 级 监测点:针对污染源布设 的监测点 , 主要监测 燃煤发电厂、金属加工企业(钢铁、冶金、 电镀、电池等)
16、、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学品制造和 畜禽养殖厂等 污染源 周边耕地土壤; d) 四 级 监测点: 针对土壤环境问题严重(达中度污染以上或发现有农产品超标等)的耕地布设。 4.3 监测点布设原则 4.3.1 针对性 监测网应与 省或市 耕地利用现状、基本农 田规划等相吻合,确保 95%以上的监测点全部控制在基本 农田或大片耕地,并确保能长期监测。 4.3.2 合理性 每一个监测点布设应有明确的监测目的,监测点应尽量部署在所监控区域内的耕地分布区的几何中 心,涉及到多个 地 块的 可 选取靠近中心部位的最大 地 块布设。 4.3.3 代表性 综合考虑 区域内 土地利用现状、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区域
17、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 选取最 具代表性 区域布设 。 4.3.4 均匀性 同一 级别 监测点,尽量分布均匀。 4.3.5 差异性 根据人为活动强度、耕地分布连片程度、已有地球化学资料等差异,不同监测 分区 之间监测点稀疏 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性。 4.3.6 继承性 监测 网要充分依据以往的相关 调查、 监测成果资料,确保不同时期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监测 数据 能有机联系起来,布设的监测点能最大限度地继承以往监测 或调查 所保存的相关信息。 4.4 监测点布设密度 DB32/T 3902-2020 5 4.4.1 监测 点布设密度 应 依据 以下主要原则: a) 土壤主要养分元素、有害元素、健康
18、元素等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 b) 土壤污染类型和 耕地 质量地球化学变化趋势 ; c)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进行确定。 4.4.2 监测点最低布设密度 应 满足表 1 的要求 , 密度计算运用半方差 函数 参见附录 A。 表 1 监测点布设最低密度值表 序号 地级市 最低密度值 1 南京市 1 个 /16km2 2 无锡市 1 个 /9km2 3 徐州市 1 个 /36km2 4 常州市 1 个 /16km2 5 苏州市 1 个 /9km2 6 南通市 1 个 /25km2 7 连云港市 1 个 /36km2 8 淮安市 1 个 /36km2 9 盐城市 1 个 /36km2 10
19、 扬州市 1 个 /25km2 11 镇江市 1 个 /16km2 12 泰州市 1 个 /25km2 13 宿迁市 1 个 /36km2 4.5 监测点布设方法 4.5.1 总体要求 监测点布设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套合 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工矿企业分布图 等 , 应 按设定 的监测密度布设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监测点。 4.5.2 一级监测点 一级监测点布设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均匀性原则的基础上,应优先布设于基本农田区、连片性好的耕地; b) 尽可能保留符合 条件 的以往 调查采样 点; c) 选择受 人类 活动 影响较小的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布设 作为监测 基准
20、 , 每个地级市原则上 布设 2 个。 4.5.3 二级监测点 二级监测点布设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以往调查 已发现重金属 或 有机污染物超标 的区域 均应 布设至少一个 监测点 ,轻度污染以上面积 超过 4km2区域,按每 4km2增 加 1 个监测点 ; b) 土壤污染物 含量增长 较快( 10 年增加 30%以上 ) 且临近 风险筛选值 的 区域 ; c) 土壤酸化严重( 10 年 pH 值 下降 0.5 个单位 以上 ) 的 区域。 4.5.4 三级监测点 DB32/T 3902-2020 6 应在所选定的典型工业污染附近 1-2km范围内部署,监测点部署在污染源主风向的下风口或
21、排污口 下方、靠近污染源的位置。 4.5.5 四级监测点 选择土壤污染达中度以上或发现有农产品超标的耕地布设,除监测耕地土壤外,还同点采集 灌溉水、 大气降尘、农产品 等介质进行 监测 ,数量一般不超过总监测点的 5%。 4.6 监测网构建 四 类 监测点 分别布设完成后, 叠合成一张图,读取点位坐标 (坐标 系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CGCS2000),坐标 格式: 经纬 度,度 ),根据坐标在最新 卫星 影像图 上(分辨率 至少达到 1m)进行检 查,对监测点位进行优化, 并开展野外实地勘查确认,进一步 优化后构成 耕地 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 5 监测频次 一级监测点每四年监测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 3902 2020 耕地 质量 地球化学 监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