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2 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04316       资源大小:1.38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2 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pdf

    1、ICS 13.080 B 11 DB32 江苏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eochemical monitoring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2020- 11 - 06 发布 2020 -12 - 06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T 3902-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监测点布设 . 3 4.1 资料收集 . 3 4.2 监测分区划分 . 3 4.3

    2、 监测点布 设原则 . 4 4.4 监测点布设密度 . 4 4.5 监测点布设方法 . 5 4.6 监测网构建 . 6 5 监测频次 . 6 6 样品采集 . 6 6.1 样点选择 . 6 6.2 土壤样品采集 . 6 6.3 灌溉水样品采集 . 7 6.4 农作物样品采集 . 7 6.5 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 . 8 6.6 样品库 . 9 7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9 7.1 一般要求 . 9 7.2 土壤样品 . 9 7.3 灌溉水样品 . 10 7.4 农作物样品 . 11 7.5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 . 12 8 监测资料整编 . 12 8.1 监测资料组成 . 12 8.2 建立数

    3、据库(存档) . 12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半方差函数 . 1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监测样点记录表格式 . 15 DB32/T 3902-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 自然 资源厅提出 并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 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郝社锋、汪媛媛、许伟伟、吴新民、任静华、金洋、黄顺生、廖启林、 陈晨、 曹磊。 DB32/T 3902-2020 1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的 术语和定义、监测点布设 、

    4、监测频次 、 样品 采集 、 监测指标 与 分析方法 、监测资料整编 的 相关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 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5、GB/T 5009.13 食品中铜的测定 GB 5009.14 食品中锌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8 食品中氟的测定 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铬的测定 GB/T 5009.138 食品中镍的测定 GB 5009.26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 GB/T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GB/T 7468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75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1

    6、893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4550 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DD 2005-02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5-03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 DD 2014-1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要求 DZ/T 0064.5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玻璃电极法测定 pH值 DZ/T 0064.17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 DZ/T 0064.22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锰、铬、镍、 钴、钒、锡、铍及钛 DZ/T 0064.26 地下

    7、水质检验方法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 DZ/T 0064.38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原子荧光法测定硒 DB32/T 3902-2020 2 DZ/T 0064.80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锂等 39个元素 DZ/T 0253.1 .4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DZ/T 0258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 1:250000) DZ/T 0279.1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部分:三氧化二铝等 24个成分量测定粉末压片 -X射线 荧光光谱法 DZ/T 0279.2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部分:氧化钙等 27个成分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 子发射光谱法 DZ/

    8、T 0279.3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3部分:钡、铍、铋等 15个元素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 体质谱法 DZ/T 0279.5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5部分:镉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7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7部分:钼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11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1部分:银、硼和锡量测定交流电弧 -发射光谱法 DZ/T 0279.13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3部分:砷、锑和铋量测定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 谱法 DZ/T 0279.14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4部分:硒量测定氢化物发生 -原子

    9、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5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5部分:锗量测定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6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6部分:锗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17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7部分:汞量测定蒸气发生 -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8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18部分:镉量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Z/T 0279.20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0部分:钨和钼量测定碱熔 -催化波极谱法 DZ/T 0279.22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2部分:氯和溴量测定离子色谱法 DZ/T

    10、 0279.27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7部分:有机碳量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DZ/T 0279.28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8部分:硫量测定燃烧 -碘量法 DZ/T 0279.29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29部分:氮量测定凯氏蒸馏 -容量法 DZ/T 0279.34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第 34部分: pH值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 法 HJ 636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70 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连续流动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 694 水质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HJ 784 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834

    11、 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 -质谱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 (机械组成 )的测定 LY/T 1232 森林土壤磷的测定 LY/T 1234 森林土壤钾的测定 NY/T 2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NY/T 1119 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 NY/T 1121.5 土壤检测 第 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ISO 17586 土壤质量 -稀硝酸提取微量元素的方法 (Soil quality - Extraction of trace elements using dilute nitric acid, ISO 17586-2016)

    1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32/T 3902-2020 3 3.1 耕地 cultivated land 用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 GB/T 33469-2016,定义 3.1 3.2 耕地质量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耕地满足作物生长和清洁生产的程度,包括耕地 肥 力和土壤环境质量两个方面 。 改写 NY/T 1119-2012,定义 3.2 3.3 耕地 质量 地球化学监测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eochemical monitoring 使用统一的监测手段,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 影响 耕地质量的主要地球化学指标进行

    13、 调查 采样、分析 测试、综合研究 的活动集合,以 达到 对 耕地质量 地球 化学现状 实时掌控 的目的 。 改写 DD2014-10,定义 3.2 3.4 监测点 monitoring site 为进行耕地质量地球化学长期定位监测而设置的取样地块。 改写 DD2014-10,定义 3.3 3.5 土壤混合样 soil mixture sample 在监测 点 内,由采集的多个耕层土壤子样等量均匀混合而成的土壤样品。 4 监测点布设 4.1 资料收集 监测点布设前应收集以下资料: a) 国土空间 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 最新的 国土空间调查资料 ; b) 地质图、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

    14、环境质量图、 最新版 交通图、 最新版 水系图 ; c) 工矿企业分布情况、周边环境现状信息; d) 1:250000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评价 、 1:5000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调查 评价、农用地分等定 级 ; e) 以往耕地质量监测资料等。 4.2 监测分区划分 4.2.1 监 测分区原则 根据工矿企业分布、耕地土壤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等,划分为三类监测区,分别为:重点 监测区 、 次要监测区 和 一般监测区 。 4.2.2 监测分区范围 DB32/T 3902-2020 4 各类监测区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重点监测区,包括南京、 无锡、常州 、苏州、镇江五市 ; b

    15、) 次要监测区,包括 南通 、扬州、泰州三市 ; c) 一般监测区,包括徐州、淮安、盐城 、 连云港、宿迁五市。 4.2.3 监测点级别划分 耕地 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点分为 四级: a) 一级 监测点: 区域性监测点, 主要监测基本 农田,兼顾蔬菜基地、设施农用地、园地 、经济林 等; b) 二 级 监测点:针对已有土壤污染资料布设 的监测点 ,主要 监测 1) 以往 各类土壤 调查发现的耕地污染区; 2) 耕地土壤元素含量变化增长幅度大的地区; 3) 土壤酸化严重 的 地区; c) 三 级 监测点:针对污染源布设 的监测点 , 主要监测 燃煤发电厂、金属加工企业(钢铁、冶金、 电镀、电池等)

    16、、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学品制造和 畜禽养殖厂等 污染源 周边耕地土壤; d) 四 级 监测点: 针对土壤环境问题严重(达中度污染以上或发现有农产品超标等)的耕地布设。 4.3 监测点布设原则 4.3.1 针对性 监测网应与 省或市 耕地利用现状、基本农 田规划等相吻合,确保 95%以上的监测点全部控制在基本 农田或大片耕地,并确保能长期监测。 4.3.2 合理性 每一个监测点布设应有明确的监测目的,监测点应尽量部署在所监控区域内的耕地分布区的几何中 心,涉及到多个 地 块的 可 选取靠近中心部位的最大 地 块布设。 4.3.3 代表性 综合考虑 区域内 土地利用现状、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区域

    17、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 选取最 具代表性 区域布设 。 4.3.4 均匀性 同一 级别 监测点,尽量分布均匀。 4.3.5 差异性 根据人为活动强度、耕地分布连片程度、已有地球化学资料等差异,不同监测 分区 之间监测点稀疏 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性。 4.3.6 继承性 监测 网要充分依据以往的相关 调查、 监测成果资料,确保不同时期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监测 数据 能有机联系起来,布设的监测点能最大限度地继承以往监测 或调查 所保存的相关信息。 4.4 监测点布设密度 DB32/T 3902-2020 5 4.4.1 监测 点布设密度 应 依据 以下主要原则: a) 土壤主要养分元素、有害元素、健康

    18、元素等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 b) 土壤污染类型和 耕地 质量地球化学变化趋势 ; c)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进行确定。 4.4.2 监测点最低布设密度 应 满足表 1 的要求 , 密度计算运用半方差 函数 参见附录 A。 表 1 监测点布设最低密度值表 序号 地级市 最低密度值 1 南京市 1 个 /16km2 2 无锡市 1 个 /9km2 3 徐州市 1 个 /36km2 4 常州市 1 个 /16km2 5 苏州市 1 个 /9km2 6 南通市 1 个 /25km2 7 连云港市 1 个 /36km2 8 淮安市 1 个 /36km2 9 盐城市 1 个 /36km2 10

    19、 扬州市 1 个 /25km2 11 镇江市 1 个 /16km2 12 泰州市 1 个 /25km2 13 宿迁市 1 个 /36km2 4.5 监测点布设方法 4.5.1 总体要求 监测点布设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套合 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工矿企业分布图 等 , 应 按设定 的监测密度布设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监测点。 4.5.2 一级监测点 一级监测点布设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均匀性原则的基础上,应优先布设于基本农田区、连片性好的耕地; b) 尽可能保留符合 条件 的以往 调查采样 点; c) 选择受 人类 活动 影响较小的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布设 作为监测 基准

    20、 , 每个地级市原则上 布设 2 个。 4.5.3 二级监测点 二级监测点布设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a) 以往调查 已发现重金属 或 有机污染物超标 的区域 均应 布设至少一个 监测点 ,轻度污染以上面积 超过 4km2区域,按每 4km2增 加 1 个监测点 ; b) 土壤污染物 含量增长 较快( 10 年增加 30%以上 ) 且临近 风险筛选值 的 区域 ; c) 土壤酸化严重( 10 年 pH 值 下降 0.5 个单位 以上 ) 的 区域。 4.5.4 三级监测点 DB32/T 3902-2020 6 应在所选定的典型工业污染附近 1-2km范围内部署,监测点部署在污染源主风向的下风口或

    21、排污口 下方、靠近污染源的位置。 4.5.5 四级监测点 选择土壤污染达中度以上或发现有农产品超标的耕地布设,除监测耕地土壤外,还同点采集 灌溉水、 大气降尘、农产品 等介质进行 监测 ,数量一般不超过总监测点的 5%。 4.6 监测网构建 四 类 监测点 分别布设完成后, 叠合成一张图,读取点位坐标 (坐标 系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 CGCS2000),坐标 格式: 经纬 度,度 ),根据坐标在最新 卫星 影像图 上(分辨率 至少达到 1m)进行检 查,对监测点位进行优化, 并开展野外实地勘查确认,进一步 优化后构成 耕地 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 5 监测频次 一级监测点每四年监测一

    22、次 , 二级监测点每两年监测一次 , 三级 和 四级监测点每年监测一次 。 6 样品采集 6.1 样点选择 每个监测点土壤应尽可能均匀一致,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样点选择应符合以下要 求: a) 选择 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面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的地块 ; b) 选择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粮食作物、蔬菜基地(包括大棚和生态种植园)及特色农产品种植的 代表性地块 ; c) 选择 远离公路、村庄 、 城市垃圾堆放点、工业及生活排污口等 潜在 污染源 的地块; d) 监测 点一经设定,如无特殊情况,应保持其稳定性,长期不要变动 。监测 点选定后, 应记录其 详细坐标(坐标 系统: CGC

    23、S2000;坐标 格式: 经纬度 , 度 ),监测样点 记录表 格式参 见附 录 B。 6.2 土壤样品采集 6.2.1 采样准备 样品采集前,应准备好采样工具、工作底图和采样记录表等 , 测定重金属的 样品,应用竹铲、竹片 直接采集样品。 6.2.2 样品采集 6.2.2.1 每次监测应在每年的同一时间 段 采集 , 采样时间一般在农作物收割后, 夏季农作物 种植前, 早于农作物施肥期 。 6.2.2.2 在相对独立完整的监测点 地块上,应按照 “ S” 形 、“ X”或者 棋盘形 布设子样点,按照“ 等 量 ” 和 “ 多点混合 ” 的原则采集子样。 6.2.2.3 每个子样采集深度为 0

    24、cm 20cm 耕作层土壤。若需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向分布时,则应按 土壤发生层次或 20cm 等间距采集土壤剖面样品。 6.2.2.4 一个混合样应由 5 个 10 个子样组成 , 混合后用四分法取 1kg 2 kg,其余部分弃去。 DB32/T 3902-2020 7 6.2.2.5 采样同时,应有专人填写样品袋号、采样记录 、 详细的点位描述 ,拍摄 照片 。 定点标绘、质 量监控及样品记录等操作应符合 DZ/T 0258 的 相关 要求。 6.2.3 样品处理与保存 用于无机 指标 测试的土壤样品应 先 装入 A4纸大小的 布袋内 , 为避免样品间互相污染 , 应在布袋外 再 套 自封

    25、袋或塑料袋 。用于有机化合物测定的样品需置于 250ml大小的棕色 玻璃瓶内, 压实 装满,低于 4 保存。 6.2.4 样品运输 土壤样品运输前应填写送样单,送样单与样品标签、采样记录应核对无误并分类装箱。运输过程中 严防样品损失、混淆和玷污。 6.3 灌溉水样品采集 6.3.1 样品采集 6.3.1.1 每次监测应在每年的同一时间 段 采集 样品。 6.3.1.2 渠灌水应在渠首取样;井灌水应以抽水取样;排水应从排水出口或受纳水体取样。 6.3.1.3 灌溉高峰期采集水样时,现场应测试 pH、水温等参数,同时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 6.3.1.4 定点标绘、质量监控及样品记录等操作

    26、应符合 DZ/T 0258 的 相关 要求。 6.3.2 样品处理与保存 6.3.2.1 测试项目不同,盛装水样的容器和保护剂也应各 不 相同 ,容器和保护剂要求如下: a) 测 试 Pb、 Zn、 Cu、 Cd、 Cr、 Ni、 Co、 Mn、 Se、 As 等含量的水样,用聚乙烯塑料 瓶 或玻璃瓶盛 装,在澄清水样后,立即在 1000 mL 水中加入 10 mL HNO3( 1: 1)或 10 mL HCl( 1: 1) 摇 匀; b) 测试 Hg 含量的水样,用聚乙烯塑料 瓶 盛装, 预先在盛水样的塑料瓶中加入 50 ml 浓 HNO3和 10 ml 质量分数为 5%的 K2Cr2O7溶

    27、液 , 再注入所采集的 1000 mL 水样,摇匀。 6.3.2.2 水样保存应符合 DZ/T 0258 的 相关 要求 。 6.3.3 样品运输 灌溉水样品运输前应填写送样单,送样单与样品标签、采样记录应核对无误。样品在运输过程中注 意防震、防冻、防晒、防污染。 6.4 农作物样品采集 6.4.1 采样准备 农作物可 食 部分 采集 前,首先应了解整个田块面积、地形及作物长势。目测作物株密度、高矮、籽 实大小及成熟度等,据此进行分类,并估算每类面积比例,然后分类选点取样。样株应有充分代表性, 采样 时应避开株体过大或过小、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以及田边路旁的植株 。 6.4.2 样品采集 6.

    28、4.2.1 每次监测应在每 年的同一时间 段 采集样品 。 6.4.2.2 在农耕区土壤采集点,根据当地作物种类,采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代表性农 作物 可食部分 , 农作物样品布设应与土壤样点一致。 在每个土壤样点周围 30m 30m 范围内,每种农作 DB32/T 3902-2020 8 物 分别在同一田块四角及中心位置各采集 1 个 子样 (共 5 个子样) ,混合成一件样品 。采集位置距离道 路间隔应在 2m 以上。 6.4.2.3 样品采集同时,应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 。 6.4.2.4 定点标绘、质量监控及样品处理等各项操作应符合 DD 2005-02 和 DZ/

    29、T 0258 的 相关 要求。 6.4.3 样品处理与保存 6.4.3.1 应将样品洗净 后 及时干燥。通常先将新鲜样 品在 80 90 烘箱中 杀青 15 min 30 min, 然后降温至 50 60 ,逐尽水分,时间需视鲜样水分含量而定,大约 12 h 24 h。对于某些特殊 元素如 Hg、 As 的测定,宜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法,或在 50 以下烘干 。 6.4.3.2 样品 保存 应符合 DZ/T 0258 的 相关 要求 。 6.4.4 样品运输 农作物样品运输前应填写送样单,送样单与样品标签、采样记录应核对无误。运输过程中保持样品 干燥。 6.5 大气干湿沉 降物 采样 6.5.1

    30、采样准备 在土壤样品采集点附近,选择易于放置大气干湿沉降物 集尘 缸的地点 。准备 集尘 缸, 集尘 缸的开口 和深度尺寸应 为 80cm 120cm,材质聚乙烯塑料或陶瓷材质 。 每个监 测点准备 2个清洗干净的 集尘 缸备用。 6.5.2 大气干湿降尘物采集 6.5.2.1 将清洗干净的 2 个集尘缸放置在距地面 10 m 以上的平台上,每个集尘缸相距 3 m 以上 。 集尘 缸放置时间为 1 年或半年,需专人看护 。 6.5.2.2 详细记录集尘缸放置点编号、经纬度及周围环境情况等 。 6.5.2.3 当发现集尘缸损坏或丢失时,启用备用缸,并记录时间;当缸内湿沉降快要溢出时,用清洁 的缸

    31、盖将 集尘 缸盖好,并启用备用缸,记录时间 。 6.5.2.4 集尘 缸中溶液和沉淀应分别采集。 6.5.2.5 集尘缸清洗、放置、回收应符合 DD2005-03 的相关要求 。 6.5.2.6 监测点 应用高精度 全球定位 系统定位,且有详细的点位文字描述和照片 。 6.5.3 样品处理与保存 6.5.3.1 集尘 缸中溶液和沉淀应分别处理和保存。 6.5.3.2 用虹吸法吸取 集沉缸 上清液至另一容器中,测定上清液的总体积。将剩余的沉淀物和悬浊液 转 移至合适的容器中,测定其重量。 6.5.3.3 将上清液搅拌均匀。 取上清液 500 ml 于 塑料容器中,加入 1:1 硝酸 10 ml,

    32、用于检测溶液中 金属元素 (汞除外) 。取上清液 500 ml 于 塑料容器中,加入 5 %重铬酸钾溶液 5 ml,用于检测溶液中 汞元素。 剩余 的 1 500 ml 上清液,移至塑料容器中,作为副 样,将准备好的样品密封送至实验室 。 6.5.3.4 将剩余的沉淀物和悬浊液转移至合适的容器中,密封送至实验室。 6.5.4 样品运输 大气干湿 沉降 物样品运输前应填写送样单,送样单与样品标签、采样记录应核对无误。样品在运输 过程中注意防震、防冻、防晒、防污染。 DB32/T 3902-2020 9 6.6 样品库 应建立专门的 样品库,土壤、农作物 可食部分 等能够长期保存的样品要入库保存。

    33、 样品库应保持低 温、干燥、通风。 7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7.1 一般要求 7.1.1 土壤监测指标主要为养分元素、有害元素及土壤理化性质,部分监测点选测重金属形态分析以 及有机污染物指标; 7.1.2 大气干湿沉降物、灌溉水和农作物监测指标主要为有害元素。 7.2 土壤样品 7.2.1 必测 指标 包括 Cd、 Hg、 Pb、 Zn、 Cu、 Cr、 Ni、 As、 Mo、 S、 B、 N、 P、 K、 pH值 、 总 有机碳( TOC) 、速效钾、 有效磷,对应分析方法按照表 2执行。 表 2 土壤样品必测指标 分析方法 监测 指标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标准 Cd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4、DZ/T 0279.5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DZ/T 0279.18 Hg 蒸气发生 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7 Pb、 Zn、 Cu、 Cr、 Ni 粉末压片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3 As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3 Mo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7 碱熔 -催化波极谱法 DZ/T 0279.20 S 粉末压片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 燃烧 碘量法 DZ/T 0279.28 B 交流电弧 发射光谱法 DZ/T 0279.11 N 凯氏蒸馏 容

    35、量法 DZ/T 0279.29 P、 K 粉末压片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原子 发射光谱法 DZ/T 0279.2 pH 值 离子选择电极法 DZ/T 0279.34 总 有机碳( TOC) 重铬酸钾容量法 DZ/T 0279.27 速效钾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LY/T 1234 有效磷 酸性(或中性)土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碱性土壤:分光光度法 LY/T 1232 7.2.2 选测指标 DB32/T 3902-2020 10 Sb、 Se、 Ge、 Cl,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 滴滴涕( DDTs)、多环芳烃( PAHs) 、

    36、邻苯二甲 酸酯等塑化剂 有机污染物总量及其相关同分异构体含量 、微量元素有效态、 机械组成 等,对应分析方法 按照表 3执行。 表 3 土壤样品选测指标分析方法 监测 指标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标准 Sb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3 Se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4 Ge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79.16 Cl 粉末压片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DZ/T 0279.1 离子色谱法 DZ/T 0279.22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CEC) 交换 -蒸馏 -容量法 NY/T 295、

    37、 NY/T 1121.5 滴滴涕( DDTs) 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 GB/T 14550 多环芳烃( PAHs)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784 邻苯二甲酸酯 气相色谱 -质谱法 HJ 834 微量元素有效态 0.43 稀硝酸提取法 ISO 17586 机械组成 吸管法 LY/T 1225 7.3 灌溉水样品 7.3.1 必测指标 总氮、总磷、 Mn、 Co、 Ni、 Pb、 Cd、 Cu、 Zn、 Cr、 Hg、 Se、 As的含量 和 pH值 共 14项。 各项指标 的分析方法按照表 4执行。 表 4 灌溉水样品必测指标分析方法 监测 指标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标准 总氮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

    38、分光光度法 HJ 636 总磷 钼酸铵 分光光度法 GB/T 11893 连续流动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 670 Mn、 Co、 Ni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原子 发射光谱法 DZ/T 0064.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064.80 Pb、 Cd、 Cu、 Zn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原子 发射光谱法 DZ/T 0064.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064.8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75 Cr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原子 发射光谱法 DZ/T 0064.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064.80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 DZ/T 0064

    39、.17 Hg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68、 DZ/T 0064.26 原子荧光法 HJ 694 DB32/T 3902-2020 11 表 4 灌溉水样品必测指标分析方法 (续) 监测 指标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标准 Se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064.80 原子荧光法 DZ/T 0064.38、 HJ 694 A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064.80 原子荧光法 HJ 694 pH 值 玻璃电极法 GB/T 6920、 DZ/T 0064.5 7.3.2 选测指标 应根据灌溉水质实际情况和工矿企业废水排污种类增加其他监测指标。 7.4 农作物样品 7.

    40、4.1 必测指标 农作物 可食 部分 必测 指标为 Cd、 Hg、 Pb、 Zn、 Cu、 As、 Cr、 Ni、 Se、 F共 10项 ,对应分析方法按 照表 5执行。 表 5 农作物样品 必测指标 分析方法 监测项目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标准 Cd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B 5009.1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53.1 Hg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GB 5009.17、 DZ/T 0253.3 Pb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GB 5009.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53.1 Zn 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5009.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

    41、253.1 Cu 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5009.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53.1 As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 GB 5009.1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53.2 Cr 原子吸收石墨炉法 GB 5009.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53.1 Ni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009.1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DZ/T 0253.1 Se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GB 5009.268、 DZ/T 0253.3 F 扩散 -氟试剂比色法 GB/T 5009.18、 DZ/T 0253.4 7.4.2 选测指标 应根据农作物产

    42、地土壤、灌溉水和大气质量状况,增加 选测 指标。 DB32/T 3902-2020 12 7.5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 7.5.1 必测指标 包括总降尘量、 pH值 、 As、 Cd、 Cr、 Cu、 Hg、 Pb等。 干沉降物 必测指标 分析方法应符合 7.2的 相 关 要求 , 湿沉降物 必测指标 分析方法应符合 7.3的要求 , 总降尘量 的计算应符合 DD 2005-02的相 关要求。 7.5.2 选测指标 应根据监测点大气质量情况和工矿企业废气排放种类,增加 选测 指标。 8 监测资料整编 8.1 监测资料 组成 监测资料包括: a) 收集 的所有资料 ; b) 监测点 布设图 、 实际采样图 、 航点航迹 图及 监测 样点记录卡 ; c) 监测 数据。 8.2 建立数据库(存 档) 将各 监测区域的取样点位 、监测样点基本 信息、 监测 数据、评价结果等导入数据库存档。 DB32/T 3902-2020 13 A A 附 录 A


    注意事项

    本文(DB32 T 3902-2020 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