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3138-2018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pdf
《DB37 T 3138-2018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3138-2018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pdf(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03.220.20 R8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31382018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细则 Detailed ru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afety of Highway Waterway Industry Enterprises 2018 - 02 - 01发布 2018 - 03 - 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138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
2、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琼辉、李鹏、毕玉晓、苗青、王际逊、赵沁芳、岳修军、兰桂钰、王忠原、 田润鹏。 I DB37/T 31382018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DB37/T 2882-2016)要求,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和公路水 路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规范和指导山东省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 或减少隐患、降低生产
3、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II DB37/T 31382018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水路行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 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公路水路行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指南的编制。公路水路行业企业风险按业务领域分为:道路运输风险、水路 运输风险、港口营运风险、交通工程建设风险、交通设施养护工程风险和其他风险等六个类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4、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交安监发【2017】60号)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4.1.1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其组织及成员的职责、目标与任务。 4.1.2 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风险分级管控
5、工作,保证人、财、物的投入;分管负责人应负责 组织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1.3 组织成员应包括安全、生产、运营、施工、设施设备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 术人员及岗位人员。 4.2 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使岗位员工掌握 本企业的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好培训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4.3.1 企业应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结合实际编制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导企业体系建设。 1 DB37/T 31382018 4.3.2 编制包括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
6、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SCL) 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重大风险信息登记表等有关记录文件。 4.4 责任落实 企业应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考核奖惩制度,或在企业安全生产奖惩管理制度中涵盖相关 内容,明确考核奖惩的标准、频次、方式方法等,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薪酬挂钩。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的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a)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b)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可按生产系统中的设施设备或作业场所划分。 示例1:道路旅客运输企业按设备设施可分为:运
7、输车辆、检修设备、消防设备设施等;按区域或场所可划分为: 停车场、车辆检修区、办公区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示例2:道路旅客运输企业操作及作业活动可划分为:运输组织、驾驶作业、车辆维修等作业活动。 5.1.2 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组织开展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别、所在位置、可能发 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5.2.1.1 针对设备设施、场所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见附录C)。依据相关的标
8、准、规范,对生产场所、设施设备等是否符合 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其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先建立设备设 施清单,然后根据设施设备、场所危险源辨识填写安全检查表(SCL) 评价记录(参见附录A.2、附录A.4)。 5.2.1.2 在生产过程中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见附录B)。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 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先建立作业活动清单,然后根 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见附录 A.1、附录A.3附录)。 5.2.1.3 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 度评价、事故树分
9、析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5.2.1.4 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2.2 辨识依据 2 DB37/T 31382018 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a)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c) 相关事故案例; d) 相关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结果; e) 同类型其他单位的相关材料。 5.2.3 危险源辨识实施 5.2.3.1 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先进行JHA或SCL等方法的培训, 然后进行一些工作准备,包括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 资料收集和学习,工作表格等工具的制定。 5.2.3.2 工作小组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
10、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各风 险点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5.2.3.3 辨识时应参考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 的因素(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与应急技能、安全行为或状态)、物的 因素(生产经营基础设施、运输工具、工作场所等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环境因素(影响安全生产外部要素的可知性和应对措施)、管理因素(安 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工作机制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和完备性)。 5.2.3.4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见附 录B)。 5.2.3.5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 识(见附
11、录C)。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宜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见附录D)、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见附录E)等方 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风险评价一般结合危险源辨识进行,并填 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见附录A中表A.1或A.2)和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见附录A中表A.3或A.4)。 5.3.2 风险评价准则 5.3.2.1 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见附录D中的表D.1、D.2、D.3和附录E中的 表E.1、E.2、E.3、
12、E.4)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a)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b) 本单位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c)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d) 事故案例; e) 相关方的投诉。 5.3.2.2 本细则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供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 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保证风险分析判定的准确性。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3 DB37/T 31382018 5.3.3.1 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5.3.3.2 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
13、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 和低风险(较小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其中蓝色对应四级和五级,统 称为低风险或(较小风险),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 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a) 1级红色重大风险; b) 2级橙色较大风险; c) 3级黄色一般风险; d) 4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 e) 5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 5.3.4 确定重大风险 5.3.4.1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a)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c)
14、根据GB 18218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d)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e)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4.2 对排查出的重大风险应建立重大风险统计表(参见附录表A.7)。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5.4.1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等。 5.4.1.1 工程技术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是指作业、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通常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有: a)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
15、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b)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 c)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 d)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 能共存的物质分开; e)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 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5.4.1.2 管理措施 a) 制定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b) 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并按要求配备人员; c) 制定操作规程并认真执行; d) 其他相关措施。
16、 5.4.1.3 教育培训措施 a) 通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水平; 4 DB37/T 31382018 b) 使员工了解风险防控的意义并掌握识别危害因素的方法; c) 使员工了解本岗位危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伤害后果,并掌握其防控措施。 5.4.1.4 个体防护措施 a) 按规定配备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b)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5.4.1.5 应急处置措施 a) 进行危险性分析,制定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储备应急物资、应急装备; b)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5.4.2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
17、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 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5.4.3 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 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4.4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a)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c)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d)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e)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5.5.1.1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 管控的原则
18、,根据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管控 层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 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5.5.1.2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 级,一般分为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岗位等级别,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 行增加或合并。 a) 1级红色重大风险,公司、基层单位、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增加、调整管控措施并有效 落实,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相关过程应建立记录文件;如不能立即增加、调整 管控措施,或管控措施不能有效
19、落实,必须立即停止相关生产作业活动; b) 2级橙色较大风险,基层单位、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c) 3级黄色一般风险,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d) 4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岗位管控。 5.5.2 重大风险的管控 5.5.2.1 对重大风险制定动态监测计划,定期更新监测数据或状态,每月不少于1次,并单独建档。 5.5.2.2 重大风险应单独编制专项应急措施。 5.5.2.3 重大风险确定后按年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评估改进。 5.5.2.4 企业应对进入重大风险影响区域的本单位从业人员组织开展安全防范、应急逃生避险和应急 处置等相关培训和演练
20、。 5 DB37/T 31382018 5.5.3 风险告知 5.5.3.1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主要风险点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 全风险告知卡。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5.5.3.2 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6 文件管控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 a) 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 单、重大风险
21、信息登记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 b) 涉及重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 管理。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a)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 高安全可靠性; b) 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 c)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d)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e)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f) 根据改进的风
22、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估 8.1.1 企业对年度风险管控体系工作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评估,风险管控工作的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考核。 8.1.2 根据年度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情况,在已有基础上,对发生变化的风险和新增风险进行识别评价 和分级管控。 8.1.3 依据风险管控的结果,对等级发生变化的风险重新评价等级,调整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8.1.4 在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中,对上述持续改进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8.2 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的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进行风险分析,更新风险信息: a)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
23、改变; b)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c)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d)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e) 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 识和风险评价。 6 DB37/T 31382018 8.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 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 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7 DB37/T 3138201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24、风险分析记录 A.1 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活动频率 备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注1: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 A.2 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型号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注1:设备类别:运输设备、特种设备、施工设备、电气设备、检测设备、消防、环保与应急设备、其他设施设备类。 注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3138-2018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138 2018 公路 水路 行业 企业 安全生产 风险 分级 体系 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