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13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13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工程硕士(GCT)语文-137及答案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工程硕士(GCT)语文-13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奢俭之事,必视世之丰约”说明的经济学道理是:(分数:2.00)A.勤俭节约适用于物质资料匮乏的时代。B.人们的消费水平根本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D.人们的消费必须根据收入水平量人为出。2.阅读下面一首缝人诗,指出它的诗眼:自愧昂藏七尺身,裁红剪翠费精神。纵教金线年年压,衣锦还归袖手人。(分数:2.00)A.愧B.费C.压D.归3.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分数:2.00)A.大象B.蓝鲸C.河马D.犀牛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2、使用全部规范、得体的一句是:(分数:2.00)A.“围观”是不文明的行为,也很缺德,应予改正。B.课文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进行语文各种能力训练的“材料”。C.近来您家父、家母身体可好?我一直很惦念。D.请王路在广播里说一下:今天下午各班班长全部到学生会开会。5.下列加点字的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分数:2.00)A.见贤思齐(赶上) 适逢其会(时机) 别(不要)有用心B.独当(掌管)一面 哀(悲愤)兵必胜 出类拔(超过)萃C.革故鼎(更新)新 朋比(比较)为奸 投机倒(转换)把D.洞(透彻)若观火 量人为出(外出) 偃(停止)武修文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分数:2.00)A.埋伏在
3、左侧的三连,听到冲锋号响,尤如猛虎下山,直扑敌人阵地。B.桌子上依旧放着文件夹,醮水笔;文件夹平摊着,仿佛主人随时会来办公似的。C.这部影片充分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对知识分子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的动人情景。D.绿树婆娑,琴声悠扬,整个岛上荡漾着优美的弦律,让人如临仙境。7.从修辞角度看,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分数:2.00)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既是工整的地名对,又是活泼的流水对,迅即飞驰,有如闪电,写出了诗人回归故乡的急切心情。C.千古兴亡多少事?悠
4、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间漫长久远,人生苦短,通过强烈的正反对比,抒发了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双关,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一位初恋少女的迷惘和眷恋,希望和等待。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分数:2.00)A.良莠不齐(yu) 表情呆板(di) 强词夺理(qing) 尔虞我诈(y)B.咬文嚼字(ju) 一曝十寒(p) 惝恍迷离(tng) 穿凿附会(zo)C.心广体胖(pn) 莞尔一笑(wn) 血肉模糊(m) 所向披靡(m)D.淆乱乾坤(xio) 贫瘠不堪(j) 自怨自艾(y) 暴殄天物(zhn)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5、的一句是:(分数:2.00)A.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具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现在已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B.由于人员、材料等问题,开发商未能兑现当初的承诺。昨天,面对记者采访,有关责任人坦言新住宅没有建好。C.昨天,中国足协通过其官方网站,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对深化中国足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D.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他们的英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10.师说中说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指的是:(分数:2.00)A.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B.礼、乐、射、御、书、数C.诗、书、礼、乐
6、、易、春秋D.风、雅、颂、赋、比、兴11.依照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下列哪种财产可以抵押?(分数:2.00)A.自留山B.某中学的小汽车C.某大学的办公楼D.宅基地使用权12.下列关于矿产资源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任何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B.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一般矿产资源可以由集体所有。C.除依法由集体所有的以外,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D.个人不能成为开采国有矿产资源的主体。13.公民甲死后留有遗产房屋一间和存款若干,法定继承人为其子乙,甲生前立有遗嘱,将其存款赠予侄女丙。乙和丙被告知 3 个月后参与甲的遗产分割。但直到遗产分割时,乙与丙均作出是否
7、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乙、丙未作表示,视为放弃接受遗产。B.乙未作表示视为接受继承,丙未作表示视为放弃接受遗赠。C.乙应视为放弃继承,丙应视为接受遗赠。D.乙、丙均应视为接受遗产。14.下列各句中,语义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分数:2.00)A.今天吃饭,大家一律不准用筷子。B.女工工作做得好,可以解决一些女工特有的切身问题。C.局领导对群众反映个别职员玩忽职守的问题十分气愤。D.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错误做法,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15.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无权行使侦查权的机关是:(分数:2.00)A.公安机关B.国家安全机关C.人民检察
8、院D.人民法院二、填空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6.为提高移栽树苗的成活率,常采用根部带土和去掉部分枝叶的措施,其目的是: A保护根毛,减少蒸腾作用 B防止根部营养损失,增强呼吸 C促进根的发育,降低光合作用 D保护幼根,提高植物体温度(分数:2.00)A.B.C.D.17._临危不惧,反而用“我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表明自己的心志。 A文天祥 B丘逢甲 C谭嗣同 D夏完淳(分数:2.00)A.B.C.D.18.“_,人迹板桥霜”是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 A白发悲花落 B鸡声茅店月 C中天悬明月 D渡头余落日(分数:2.00)A.B.C.D.19.在下列各句横线
9、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成语。对频频被消费者投诉的产品质量问题,有的同志还处之泰然,_,我们有必要提醒这些同志引起注意。几分钟前在拍卖会场被别人动辄用万为单位叫价的“唐三彩”,顷刻间变成一堆_的瓦片。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责任编辑只能对书籍的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其他问题如纸张的优劣、书价的高低等就_了。 A不以为意 一文不值 鞭长莫及 B不以为然 一文不值 望尘莫及 C不以为意 一文不名 望尘莫及 D不以为然 一文不名 鞭长莫及(分数:2.00)A.B.C.D.20.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对本句比喻修辞作用的正确表述。(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 S,这就是大街。)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上面这句话
10、运用比喻修辞,_。 A形象描绘了公共汽车的形态 B生动再现了车水马龙的情景 C形象描绘了轮船的形态 D生动再现了船来船往的情景(分数:2.00)A.B.C.D.2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专案组经过调查研究,_查到了狡黠的嫌疑人的犯罪证据。中国外交以人为本,外交官们处理遇难事件的高效工作,_是对同胞的关心和爱护,让当地华人倍感来自祖国的温暖。这几条主干道,平时都经常堵车,不是很畅通,_是“国庆黄金周”呢? A从而 尤其 何况 B从而 甚至 况且 C进而 甚至 何况 D进而 尤其 况且(分数:2.00)A.B.C.D.22.史诗在古代文明中是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_是古代希
11、腊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荷马史诗 C伊利亚特 D一千零一夜(分数:2.00)A.B.C.D.23.下列京剧名家,_不属于“四大名旦”。 A梅兰芳 B荀慧生 C周信芳 D程砚秋(分数:2.00)A.B.C.D.24.“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以上诗句所反映的战役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 A马尾海战 B镇南关大捷 C平壤之战 D威海之战(分数:2.00)A.B.C.D.25.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 A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B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C保护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 D保护自然遗迹、发展旅游业(分数:2.00)A.B.C.D.2
12、6.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_。 A高于价值 B低于价值 C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D没有规律(分数:2.00)A.B.C.D.27.表中所列的四组标点,最适合下面这段话的一组是: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人对外来文化和道德传统的态度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而应该批判地改造、接受详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984 页他说:“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A ( )B ( ) )C ( )。D ( ) 。(分数:2.00)A.B.C.D.2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我们随时都要应对国际风云的_,迎接各种风浪的冲击。因年久失修、开发_,百年老巷佛山禅城区福贤路上的东华里前途难卜。
13、近日,中央电视台对于敦煌进行了为期 3 天的直播活动,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考古专家认为,此举太过_。 A变换 不力 轻率 B变幻 不力 轻率 C变幻 不利 草率 D变换 不利 草率(分数:2.00)A.B.C.D.29.下面是唐代诗人刘皂的七绝渡桑乾,末句表达的是一种十分微妙复杂的感情,最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诗句是: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_。 A且喜今朝返故乡 B此生恐难归故乡 C还将漂泊到何方 D却望并州是故乡(分数:2.00)A.B.C.D.3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话。我“腾”地跳下炕,拿了洗脸盆,盛满清水,端放在院子中央。勾头一瞧,哟_!
14、调皮鬼,还躲躲闪闪跟我捉迷藏呢。 A月光果然映入水盆里了 B水盆里果然映人了月光 C月亮果然跳进水盆里了 D水盆里果然跳进了月亮(分数:2.00)A.B.C.D.三、阅读理解(总题数:4,分数:40.0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松 明陆 蠡没有人伴我,我乃不得不踽踽踯躅在这寂寞的山中。没有月的夜,没有星,没有光,也没有影。没有人家的灯火,没有犬吠的声音。这里是这样的幽僻,我也暗暗吃惊了。怎样地我游山玩水竟会忘了日暮,我来时是坦荡的平途,怎样会来到这崎岖的山路?耳边好像听见有人在轻语:“哈哈!你迷了路了。你迷失在黑暗中了。”“不,我没有迷路,只是不知不觉间走得远了。去路是在我的前面,归路是
15、在我的后面,我是在去路和归路的中间,我没有迷路。”耳边是调侃的揶揄。我着恼了。我厉声叱逐这不可见的精灵,他们高笑着去远了。萤火虫在我的面前飞舞,但我折了松枝把它们驱散。小虫,谁信你们会作引路的明灯?我于是倾听淙淙的涧泉的声音。水应该从高处来,流向低处去。这便是说应该从山上来,流向山下去。于是我便知道了我是出山还是入山。但是这山间好像没有流泉。即使有,也流得不响。因为我耳朵听不到泉涧的声音。于是我又去抚摸树枝的表皮。粗而干燥的应是向阳,细软而潮润的应是背阴,这样我便可以辨出这边是南,那边是北,又一边是西,另一边是东。但是我已经走入了蓊密的森林里。这里终年不见阳光,我便更也无法区别树木的向阳与否。
16、我真也迷惑了。我难道要在山间过夜,而备受这刁顽的精灵的揶揄?也许有野兽来跑近我,将它冰冷的鼻放在我的身上,令我感到恶心与腥腻?我终于起来,分开野草,拿我手里的铁杖敲打一块坚硬的石。一个火星进发出来。我于是大喜,继续用杖敲打这坚石,让星火落在揉细的干枯的树叶上。于是发出一缕的烟,于是延烧到小撮的树叶,发出暗红的光。我又从松枝上折得松明,把它燃点起来,于是便有照着整个森林的红光。我凯旋似地执着松明大踏步归来。我自己取得了引路的灯火。这光照着山谷,照着森林,照着自己。脑后,我隐隐听到山中精灵的低低的啜泣声。(分数:10.00)(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句是对“
17、暗暗吃惊”的原因的补充说明。B.句反映了一种强作镇静的窘态。C.句表明了“我”倾听涧泉的目的。D.句在读的时候重音应该放在“自己”上。(2).“山中精灵”贯穿文章始终,下面对“山中精灵”在文中意义、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文章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山中精灵”贯穿始终,表明作者还是有些迷信思想。B.在我迷路时,“山中精灵”调侃揶揄,象征了反动势力对进步势力的打击镇压。C.我走出山谷时,“山中精灵”低低的啜泣,暗示了邪恶必将灭亡,正义终将胜利。D.“山中精灵”的反复出现,增加了“我”精神上的压力,使困难显得更大,反衬“我”的勇敢、坚定。(3).下面对“我真也迷惑了”的
18、原因概括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我游山玩水忘记了日暮,迷失在黑暗中了。B.可恶的“山中精灵”调侃揶揄,使我不能集中精力思考。C.我想方设法也没有找到出路。D.暗示我对理想的追求产生了动摇。(4).“我”从“迷惑”到“大踏步归来”,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B.要依靠自己去战胜环境,找到光明与方向。C.得意不要忘形,否则就会迷路、栽跟头。D.在陌生的地方,不要一个人乱走。(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这是一篇结构紧凑、情节惊险、格调明朗的精彩游记。B.文章中的“我”可以理解为在黑暗艰险的环境中
19、不屈奋斗的人。C.文中散句与排比句结合,长句与短句结合,造成节奏感和运动感。D.文章表明探索者有时难免陷入孤独,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_,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这个地方的人也会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节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分数:10.00)(1).选出填入第句横线上顺序排列最
20、恰当的一组词语:(分数:2.00)A.发展、变化、运动B.运动、发展。变化C.运动、变化、发展D.发展、运动、变化(2).本段一共四句话,对其结构分析正确的是:(分数:2.00)A.B.C.D.(3).作者在说明“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这一道理时,为什么要选朱熹听孔子讲话这一假设的事实为例?不能成为理由的一项是:(分数:2.00)A.朱熹生活在距孔子一千多年的南宋,是一位儒学大师。B.他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学者,文章作得好,评论古今作家作品也很中肯。C.他被后世尊为儒学正宗,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之一。D.如果连他都听不懂孔子讲话,足以说明不是对儒学道理的理解水平
21、问题。(4).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又说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怎样的规律?选出说得最准确的一项:(分数:2.00)A.说明对人或物的考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分析。B.说明要认识一个规律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急于求成是不行的。C.说明语言的演变是一种渐变过程,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D.说明对语言演变的规律的认识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还要广泛收集材料,认真比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5).对这段文字中心意思概括的最准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都不是一成不
22、变的。B.语言的变化,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现。C.方言的形成,也是长时间变化发展的结果。D.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说明语言的变化与发展规律。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五题。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无私的。历史无情,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历史无私,是因为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问题在于,人们如何面对历史潮流,怎样看待历史智慧。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也就必然能够更好地面对历史潮流。而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潮流、历史智慧与人们的历史
23、活动的相互关系,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促进人们学习历史,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我们要从史学中汲取更多的智慧。首先,要正确对待新鲜智慧同历史智慧之间的关系。处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民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智慧,在教育和科技上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历史智慧作为曾经存在过的知识结晶,永远有活泼的生命力,我们要更好地从对于鉴、势、理、道的理解、领悟、体察中学到许多聪明才智,进退自如地迎接新时代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要提高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和科学素质。史学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并写出内容充实、根据可靠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著作;要抵制、批评那些打着“
24、历史”旗号而贩卖庸俗、低俗、媚俗的“历史书”。只有这样,史学工作者不仅自身注重了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而且也才能向广大读者向社会提供得以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高水平著作。最后,端正学风是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的关键。历史是严肃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要求人们尊重历史,认识史学在“彰往察来”方面的崇高作用。因此对历史要真正视其为“人生之急务”、“国家之要道”,真正理解到“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就当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选自新华文摘历史史学历史智慧,作者瞿林东(分数:10.00)(1).根据第一段表述的内容,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人们进行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_。(分数: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工程硕士 GCT 语文 13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