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讲山地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讲山地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讲山地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名称 地形 判断依据背斜未受侵蚀,成为山地;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老 新向斜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 ,两翼岩层较新 老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2)断层的位移类型:位移类型 表现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垂直方向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
2、高地3火山(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2)火山: 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表现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迂回前进原因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地势起伏大名师注解2【注 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
3、、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联】 (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2)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注 2】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记】 (1)地垒和地堑(2)断层形
4、成的构造地貌上升岩块形成断块山。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洼地。断层崖形成陡崖。考点一 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一)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褶皱地质构造背斜 向斜断层从岩层形态上判断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判断方法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3图示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构造地貌图示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5、,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二)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4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 易产
6、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典题精研典例 (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 X 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 Y 区组成。X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 X 区和 Y 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2)X 区和 Y 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断层是 X 区和 Y 区的界线,两区存在
7、的主要差异是 X 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 Y 区,但 X 区和 Y 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 X 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 Y 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 D 选项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 区和 Y 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Y 区海拔高于 X 区,再加上 Y 区地表起伏大于 X 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 C 选项正确。答案 (1)D (2)C考题变式
8、1(变设问) 下列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断层是受强大挤压力所致B与图中 X 地形相似的是华北平原C与图中 Y 地形相似的是长白山5D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解析:选 D 图中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并且平直说明没有受到强大挤压力。X 地形是断裂陷落而形成的,华北平原为河流冲积而成。Y 地形区为断块山,长白山为火山。图中地形既受内力作用也受外力作用。2(变题型) 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_X 相对下沉、Y 相对上升。解析:根据各岩层的相对位置首先判定先发生沉积作用,后发生岩浆活动,最后发生断层,形成图示地貌。答案:沉积作用 岩浆活动 岩层(地壳)断裂集训冲关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
9、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 12 题。1下列有关图中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断层 E 形成时间早于岩层B形成的内力作用相同C受外力作用堆积形成山D岩层断裂发生明显位移2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是( )Aa 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Bb 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 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Dd 地有丰富的地表水可供开发解析:1.D 2.A 第 1 题,断层 E 切断岩层,说明它晚于岩层,A 错。为岩浆岩和变质岩,为内力作用形成,B错。为火山喷发形成,C 错。岩层被断层 E 切断且明显发生位移,D 对。第 2 题,a 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A 对。b 地为喷
10、出岩,不是花岗岩,B 错。c 地有断层不适宜建大坝,C 错。d 地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D 错。读某地岩层与河流分布示意图,完成 34 题。3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正确的是( )6A甲B乙C丙D丁4该河( )A发育于断层处,岩层破碎,侵蚀成河B发育于地堑处,地势低,汇水成河C发育于向斜处,地势低,汇水成河D发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解析:3.B 4.D 第 3 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图中所画的甲丁四条河流中,甲、丙、丁都位于向斜构造部分,向斜槽部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不易形成河流,A、C、D 错误。乙位于背斜顶部,易侵蚀成谷地,出现河流,B 正确。第 4 题,该河发
11、育于背斜处,岩层破碎,易侵蚀成河,C 错,D 对。图示岩层没有错动,没有断层形成,A、B 错。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回答 56 题。5单元地貌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C断块山 D死火山6单元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B岩浆活动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D流水侵蚀褶皱弯曲风力堆积解析:5.C 6.A 第 5 题,有断层,应为断块山。第 6 题,单元岩层背斜顶部出现侵蚀缺失,后由于断裂陷落,下沉接受流水沉积而形成沉积物。考点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 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影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12、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7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路,后有青藏铁路线路走向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陇海铁路
13、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图解如下: 二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
14、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8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隧,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典题精研例 1 (2014全国卷)20 世纪 50 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C耕地 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
15、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 1 000 m 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答案 (1)D (2)B 例 2 (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线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
16、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9山地的过渡地带。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方法规律 交通景观图的判读交通景观图能够将一幅幅与交通密切相关的地理画卷呈现在考生面前,充分体现了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如高铁景观、长江跨江大桥景观、港珠澳大桥景观等。对其进行分析判读,可
17、按以下三个步骤:集训冲关如图为某地理兴趣小组为进行野外考察而绘制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12 题。1在考察前,地理兴趣小组组长准备在 W、X、Y、Z 四处中选择一处安排露营,最不适合的地点是( )AW 处 BX 处CY 处 DZ 处2该地区拟规划建设一条铁路,该小组成员设计了一选线方案。绘制在该地形图上,该铁路线甲、乙、丙、丁四段中最合理的是( )A甲段 B乙段10C丙段 D丁段解析:1.D 2.A 第 1 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Z 处位于山谷,易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威胁,且 Z 处地势较低,易受河水上涨的威胁,最不适宜露营。第 2 题,甲段铁路线经过附近的聚落边缘,可缓解聚落交通压力,
18、促进经济的发展;乙段铁路线绕了一段弯路,但没有联系更多的居民点,且跨越河流,建设成本高;丙段铁路线从聚落中部穿过,容易带来噪声污染,且不利于聚落交通的合理规划;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丁段铁路线经过多条等高线,坡度较大,增加了铁路建设的难度和成本。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 34 题。3图中公路沿线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点出现在( )A甲 B乙C丙 D丁4图中公路规划方案中能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尽可能连接居民点 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在陡坡段增加“之”字状弯曲 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A BC D解析:3.C 4.B 第 3 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判断,甲地海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一 模块 第四 地表 形态 塑造 第二 山地 形成 解析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