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doc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板块综合一、世界现代史二、中国现代史23一、欧美近现代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时间19 世纪初19 世纪 70年代19 世纪末20 世纪 30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后生产关系所处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政治格局西欧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美、德崛起,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实力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极世界的格局,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以西欧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美、德两国经济迅速发展,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
2、大国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大国兴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 世纪至 18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意大利衰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崛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世界市场陷入
3、困境一战至二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德国崛起,冲击英国霸主地位4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战后至 20世纪 90 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关贸总协定(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西欧、日本重新崛起,苏联(俄罗斯)影响增强,中国崛起和富强,世界经济走向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时间 具体表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新中国成立到 195
4、6年 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增 强 了 企 业 活 力 ,解 放 了 生 产 力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党中央对国
5、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把 企 业 推 向 市场 , 充 分 发 挥市 场 的 调 节 作 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1政治上(1)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5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经济上(1)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6、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1)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2)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
7、机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上:斯大林体制中“以党代政、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等问题使中国领导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主观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经济结构与体制仿效苏联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业领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了私有制,走农业合作化或集体化的道路;工业领域,开展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等等。3文化教育上:在新中国
8、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形式、内容全部采用苏联模式,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打上了深深的苏联烙印。4外交上: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执行所谓“革命外交” ,意识形态挂帅,对外封闭,恶化了我国的外交关系。5社会生活上: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二、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模式比较项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所经历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9、集体化农庄(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三、美苏“冷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
10、国20 世纪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20 世纪 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20 世纪 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91 年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7一 、 时 空 观 念1利用时间年表对相关史实进行描述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及其影响运用 1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最畅销
11、的两部小说飘(1936 年)和逆性的安东尼(1933 年)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此时最畅销的杂志生活(1936 年创刊)则以精彩的摄影著称。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美国( )A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B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C文艺呈现逃避现实的趋向D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生活答案 C解析 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与“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相矛盾,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30 年代,不论是小说还是杂志都没有触及现实的生活,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是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文艺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故 C 项正确;科技极大地
12、改变了生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2用特定时空术语对较长时段史实加以概括,认识事物来龙去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8运用 2 下面是近现代中国某时期择偶标准(部分要素)差异统计表(单位:%),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项目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 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学历 10.6 11.7 12.6 25.3A.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B20 世纪 80 年代后婚姻更加自由C文革时期婚姻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D近代社会国人的素质普遍较低答案
13、A解析 改革开放后择偶标准关注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比重降低,对学历关注度提高,故 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个人婚姻选择权,故 B 项错误;“文革”期间择偶受到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影响大,但不意味着婚姻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择偶标准主要关于现代,且择偶标准不能作为直接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准,故 D 项错误。3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主题进行合理论述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1)16 世纪到 20 世纪上半叶,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世
14、界市场最终形成。(2)20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政治上,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壮大和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9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运用 3 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
15、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A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B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C “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D美国需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答案 B解析 冷战结束后,依据综合国力来看,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故 A 项错误;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级向多极转化,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故 B 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得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得知,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的问题,故 D 项错误。二 、 唯 物 史 观1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苏联(俄)在农业方面探索社
16、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举措和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 4 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
17、政策(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答案 B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 A 项错误;材料“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反映了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B 项正确;C 项推行集体农庄制度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由国家计划主导,否定商品经济的作用,故 C 项错误;D 项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故 D 项错误。102联系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1)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
18、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3)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运用 5 1978 年 6 月 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
19、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 ”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C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答案 D解析 1978 年 5 月,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 A 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 B 项错误;该讲话有利于打破“左”的错误,故 C 项错误;邓小平的讲话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 D 项正确。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
20、一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适应战争需要,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
21、程。(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运用 6 下表为美国1981 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10 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11内容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其他项目 21.8 29.7 35.3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B “经济复苏”局面的出现C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D “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答案 C解析 根据题中的表格数据可知, 1981 年综合预算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用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现代史 部分 综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