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一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学案.doc
《(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一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一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学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1.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1)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2)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3)明清时期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2)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3)春秋战国时期
2、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4)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4.租佃关系(1)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2)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3)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5.经济重心的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2)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3)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
3、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土地由公有到少数人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历时最长,地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方式剥削广大农民。(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5)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6)地域分布: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南移到江南。1.(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4、)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 B 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3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2.(2018哈尔滨模考)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 ,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答案 D解析 “假”指出租、借贷, “假民公田
5、”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汉代政府还采用“假民公田”的办法,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国家也增加了收入,故 D 项正确;“假民公田”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C 项错误。3.(2018南宁模考)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C.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答案 A解析 依据材料“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可知土地转让
6、制度化,这是土地兼并发展后政府的解决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故 A 项正确。 “租佃关系日益规范”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 项。政府的规范行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规定是将土地买卖制度化,并非限制土地买卖,故 D 项排除。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5.隋唐:形
7、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8.明清时期4(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2)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影响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
8、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4.(2018全国课标文综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 A解析 A 对: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
9、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5.(2018黄冈模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5答案 C解析 明朝以前古代手工业一般是官营,民间手工业发展较慢, “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
10、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的信息说明庄园经济促使了大规模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C项;盐铁专卖制度汉代实施, “与公竞争,以收私利”说明并不是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手工业发展,故 B 项错误;此时官营手工业仍然超过民营手工业,故 D 项错误。6.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 B解析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
11、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 B 项。A 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 项表述错误。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12、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8.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9.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10.明清时期(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6(3)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4)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13、5)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现。(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7)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8)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9)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发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4)货币发展:货币统一,纸币出现。(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发展海外贸易的比较。7.(201
14、7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 A解析 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 B 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7发展,但不可能“决定” ,故 C 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 D项不符合题意。8.(2018深圳模拟)战国时期, “临淄(齐国都城)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15、,农殷人足,志高气扬” ;唐朝后期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现象;明清时期出现了南京等数十座商业城市。这主要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国内市场扩大 D.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答案 B解析 由题干中的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政治、交通和军事中心,唐朝后期的“扬一益二”是指扬州和益州因为经济原因成为第一、二大城市,明清时期的南京等是商业城市,故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故选 B 项;题干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国内市场和城市规模,故排除 A、C、D 三项。9.明太祖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16、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受到严厉的排斥B.传统抑商政策发生动摇C.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解析 由题干看,对于南雄商人的诉讼, “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而皇帝的态度和意见是“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这说明无论是刑部还是皇帝都主张整顿吏治,以改善商业环境,故选 C 项;题干中没有体现 A 项,B、D 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B、D 三项。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该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板块 古代 中国 希腊 罗马 专题 重大 经济 现象学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