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大庆铁人中学高三学年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题说明: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 。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
2、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 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 “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
3、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 ;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 “顶天立地” 、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
4、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 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 道 。 ”何为- 2 -“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他所说的“生活方式” ,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 。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今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
5、争中掌握主动权。B. 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C. 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D.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B. 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C. 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 ,再用“一带一
6、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D. 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 ,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B.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C.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D. 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 ,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 3 -加欢乐、祥
7、和。【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人们的欲望”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应该是“遵从自然规律” ,未提及应遵从“人们的欲望” 。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
8、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 项, “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错误,该说法过于绝对化,文中没有这个意思。第二段以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引出中国的“中和”思想,但并没有说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故选 A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
9、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错误,混淆概念, “坚守中庸之道”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 、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文中说的是“在于顶天立地 、中正通达”
10、,而文中变成“坚守中庸之道” 。故选 B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4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11、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12、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
13、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杨家大院周亚鹰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房檐上雨水全部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 5 -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
14、广丰人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抵债。 ”这独轮车在杨家一放就是上百年,成了杨家教育子孙后代的活教材。廿八都地处深山,少受战乱,镇上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杨家先祖清嘉庆年间移民到此,兴建了这座院落,当时规模还大得多。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
15、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以教育后人切勿玩物丧志,而要以八君子为榜样,培养高雅的志趣。老人如数家珍,一口气介绍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的君子八爱图雕,又兴致勃勃地展示了立柱门衣上“松鼠偷葡萄”的连环镂空雕刻,厢房上寓意“多子长寿保平安”和“四平八稳大团圆”的窗雕,并对书房、厢房、跑马楼、后花园甚至柱础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对杨家大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以我对古镇老宅的理解和认知,我确定这杨家大院 300 年风雨中必定有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果然,在我们刨根式的追问下,杨老先生断断续续地道出大院的百年沧桑。杨家的祖上是大宋“杨家将”杨继业的后裔,其中一支迁至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杨家在廿八都一度
16、成为望族,老人的父亲,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党云南抗日飞虎队航空总站站长,母亲则是中共地下党员。因这段经历,解放后他们颇受了一些委屈,文革期间更甚。我们在老人的卧室看到一张十分陈旧的照片,男主人潇洒俊朗,女主人美丽端庄,杨老说那就是他的父母亲。这么一段极富传奇色彩且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记忆的往事,杨老却讲述得如此平静自若,如此波澜不惊,他似乎在复述一件跟自己丝毫无关的事。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幡然醒悟作为这段往事的亲历者,老人和这古老的杨家大院一起,跟这段历史已经有机相融了。当然这平静只属于他,我却心意难平。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他现在不缺钱用,四个子女中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开公
17、司,最小的女儿也在厦门工作。他现在就是寂寞,因此,他将杨家大院开放供人参观,门票虽定五元,但给与不给全在客人,最好是有客入住,那样他也就有了伴了。没有客人的时候,老杨就对着正厅一张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案发呆,就伫立在天井中仰望着牛腿上的木雕出神,要么就在卧屋里侍弄自己苦心收藏的一大堆“宝贝” 。说到宝贝,老人的眼睛就发亮,他爱好收藏,什么清代的明朝的宋代的甚至唐朝的魏晋三国的,什么陶碗、瓷- 6 -盆、铜器、夜壶、古币、清代的消防水枪、百年前的借据、发黄的官府布告等,数量之多年月之久叫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当然这些藏品多是大院保留的。注目这些丰富的藏品,我的眼前慢慢地升腾起一幅人声沸于天井、小童嬉
18、于堂前、欢呼响于厢房、宾客揖于中堂、茶香漫于案前的祥和的画面。走出杨家大院,天已擦黑,夜色初起,山风轻袭。待回首,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节选自非鱼居随笔 ,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家保留广丰人的独轮车做活教材,意在教育子孙,做生意可能有亏有赚,但做人做事千万不可失了信用。B. 作者听了老人叙述父母的遭遇,虽是与自己毫不相干,但作者仍心意难平,为那段充满硝烟和波折的往事感慨不已。C. 大院的窗花门雕,寄予了先祖对子孙读书出仕光宗耀祖的厚望,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D. 老人和妻子终日守着大院,守护
19、的不仅是一处院落,还有上一代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统。5. 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6. 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答案】4. C 5. 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 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已经不复返。突出了作者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6. 文章以游踪为序,写了大院的总体布局、摆放的物品、各处木雕和人文生活,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文章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首尾呼应,层次清晰。语言简洁,典雅,平易。首尾多用短句,
20、 “廿八都古镇,浔里街” “夜色初起,山风轻袭” 等句子简洁,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7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 项, “但后代因选择了做生意,愧对先祖,纷纷离开大院”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在第三段指出“先祖经商出身,但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原则,希望后世子孙位列朝
21、班,光宗耀祖。单看各处木雕,都有寓意的。门顶窗的花纹似石击冰裂,看上去有寒肤冷骨之意,是教育后人要发奋读书,要经得住十年寒窗苦以搏取功名” ,第五段指出儿女在外地做生意,但并没有说是因“选择生意,愧对先祖” ,选项属于妄加猜测,错误。故选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看题干有无明确鉴赏的角度,看所给句子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看所给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看所给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如本题“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题干没有指出鉴赏的角度,此时一般先从修辞入手,且该句处于文
22、末,鉴赏的时候要与主旨相连。本题中,考生作答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虑,找出关键词,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本句的主语是“杨家大院” ,这本是物,而作者却以“幽幽地立在那里”进行描摹,这是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像一个遗落的梦”是比喻修辞。 “幽幽地” “遗落的”两个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杨家大院的幽寂、冷落和孤独,如同被遗弃了一般。这就与它之前的热闹、繁华形成对比,就像“一个遗落的梦” ,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考生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作答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23、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和语言特色” ,这是针对行文构思和语言特色设题。考生作答时先要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然后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本文“形散神不散” ,作者以游踪为顺序构思全文,开头写走进杨家大院,结尾写走出大院,中间写了在杨家大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杨家大院所呈现出了的传统精神、传统文明的欣赏与折服,以及对杨家大院如今落寞的深深感触。分析散文语言特色,可以
24、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情感、手法等角度去鉴赏,本文语言简洁, 典雅,平易,如“廿八都古镇,浔- 8 -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 “夜色初起,山风轻袭”等, “四合院八根柱子上的“牛腿”都雕刻着人物图案,雕的是“君子八爱” ”“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东坡爱砚台,欧阳修爱牡丹,王冕爱荷花,李太白爱酒,林和靖爱白鹤” ,中间段落多用长句,长短结合,使得 文章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点睛】赏析句子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可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修辞入手。将使用修辞的句子还原成未使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庆市 铁人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