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
《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江西省遂川中学、吉安县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说明:1.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
2、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地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 采菱劳商 九辩 九歌 阳春 白雪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
3、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 离骚 招魂 天问 ,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 ,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 ,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
4、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 ,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 ,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A.“楚辞”一词,目前已
5、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B.“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
6、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 运用神话材料
7、,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
8、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3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大声喊道:“奥士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 乡长坐在扶
9、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纳大爷, ”他说, “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 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
10、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村的乌勒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
11、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
12、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开始的一、二段属于环境描写,它为奥士纳的出场提供了舞台,也为奥士纳的悲剧命运提供了社会背景。B.小说对马具皮件商仅写了三次,着笔不多,因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有可无。C.奥士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4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
13、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5小说中置奥士纳大爷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5 分).6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奥士纳的?他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
14、一种反映。“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 ,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历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 50 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 (摘编自“360 百科” )材料二 19502025 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2010 年绘制(摘编自19502025 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材料三
15、: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城镇化进程中依法执政5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最好的化解之道。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
16、;等等。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材料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 “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
17、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明确指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 1980 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迅速,预计到 2025 年城镇化率将达到 65%。B.从 1950 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到 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 1950 年的两倍。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高,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经长期高于中国,都是 2005 年之后被中国超过。D.较发达
18、地区城镇化率最高,预计到 2025 年将超过 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与之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经历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B.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发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C.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D.材料引用“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19、”这句话,是想说明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好借助法治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E.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镇化建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9.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 分).6.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刘筈,兖国公彦宗次子,幼时以荫隶阁门,不就,去从学。萧妃摄政,赐筈进士第,授尚书左司员外郎,寄班阁门。天辅七年,太祖取燕,筈从其父兄出降,迁尚书左司郎中。八年,授殿中少监。太祖崩,宋、夏遣使吊慰,凡馆见礼仪皆筈详定。迁卫尉少卿,授
20、西上阁门使,仍从事元帅府。元帅府以便宜从事,凡约束废置及四方号令多从筈之画焉。天会四年,授左谏议大夫。秋,复南征,权中书省枢密院事。丁父忧,明年起复,直枢密院事加给事中。天眷二年,改左宣徽使,熙宗幸燕,法驾仪仗筈讨论者为多。皇统二年,充江南封册使,假中书侍郎。既至临安,而宋人榜其居曰“行宫” ,筈曰:“未受命,而名行宫,非也。 ”请去榜而后行礼。宋人惊服其有识,欲厚贿说之,奉金珠三十余万,而筈不之顾。皆叹曰:“大国有人焉。 ”七年,帅府议于馆陶筑三城,有警即令北军入居之。筈曰:“今天下一家,孰为南北?设或有变,军人入城,独能安耶?当严武备以察奸,无示彼此之间也。 ”其后,竟从筈议。陕西边帅请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遂川 中学 吉安县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联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