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必考 加试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2)唐朝三省六部制(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4)元代行省制度(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bbbbdcd(2018 年 11 月,2)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017 年 11 月,7)考查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2018 年 4 月,5)元代行省制的目的(2017 年 11 月,27)考查察举制(2015 年 10 月,33 题第二问)考查对科举制的评
2、价7 次 3 考7 次 2 考2.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的确立(2)清朝军机处(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清朝的边疆政策bccc(2018 年 11 月,7)考查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015 年 10 月,31 题第一问)考查内阁制的确立过程和作用(2016 年 4 月,33 题第一问)考查清朝的边疆政策7 次 2 考7 次 1 考2考点 1 唐朝三省六部制(b)1 贞观政要记载:“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这表明三
3、省设立的目的是( )A相互监督,实现合理分工B相互监督,巩固专制皇权C相互监督,确保民主施政D相互监督,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材料中“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三省的设立是为了实行相互监督,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分工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 “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得出是为了相互监督,最终目的是为巩固皇权,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维护的是封建专制,不是民主施政,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是中央设置三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中央集权,故 D 项错误。答案 B2(2018 年 3 月嘉兴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
4、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解析 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 A 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故 B项错误;中书省具有决策职能,但皇帝才是最高决策机构,故 C 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
5、利于决策合理化,故 D 项正确。答案 D3考点 2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3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 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 ,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 A 项正
6、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执政能力不断削弱的问题,故 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 C 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 D 项错误。答案 A考点 3 元代行省制度(b)4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 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的按照山
7、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4正确;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对经济发展并无任何作用,故 C 项错误;元代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会淡化和消弭文化认同,故 D 项错误。答案 B5(2018 年 3 月浙江十校)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下列能佐证其
8、观点的有( )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 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 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A B C D解析 “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错误, “呈报枢密院”的是重大的军政要务。答案 A【概念区分】 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考点 4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6(2018 年 3 月浙江暨阳联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
9、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时期 秦汉 汉晋魏 唐 宋 元 明 清高层政区 / 行省 布政使司 省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路、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A.州道府厅 B道路厅府C州道路府 D路府道厅解析 汉晋魏高层政区是州,唐朝的高层政区是道,宋朝的高层政区是路,元朝统县政区是路、府、州,依据题意,选择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7(2018 年 3 月台州模拟卷)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下列官职,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5御史大夫 同平章事 卿大夫 司隶校尉A B C D
10、解析 最早出现在秦朝,最早出现在唐朝,最早出现在西周,最早出现在汉朝,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考点 5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8(2018 年 3 月温州适应卷)嘉祐元年(1056 年)八月,宰相刘沆因范师道(侍御史)、赵抃(殿中侍御史)“尝攻其短,阴上书出之” 。范师道、赵抃被罢台职以后,御史中丞张昪抗议说:“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愿明曲直以正名分。 ”宰相刘沆“亦力诋台官朋党” 。张昪怒不可遏, “益论辩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胜,乃请以本官兼一学士守南京” 。十二月,刘沆罢相知应天府。据此可知( )宰相处
11、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 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监督宰相规范执政 御史中丞的设立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 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A B C D解析 材料中“以宰相怒斥之”表明宰相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故错误;依据材料中“御史中丞张昪抗议”的信息可知,故正确;御史中丞不仅仅是针对宰相监察,故错误;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符合史实,故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答案 D9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
12、国家权力中心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机构内部实行君主专制,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C考点 6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610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
13、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 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 A 项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材料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 B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 C 项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 D 项错误。答案 B11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
14、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 从材料可知宋代与唐代相比考试内容上发生了变化,重经义、重策论有利于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故选 A。答案 A【名师点睛】 通史思维审视科举制的中外影响(1)对中国: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
15、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7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考点 7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2(2018 年 3 月浙江十校模拟卷)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 ”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 ”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C内阁是协
16、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解析 根据所学,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故 A 项错误;内阁是内侍机构,与尚书性质不同,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 ,表明内阁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处理国政,地位较为重要,故 C 项正确;内阁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明代专制皇权强化的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C考点 8 清朝军机处(c)13(2017 年 9 月宁波十校模拟)清会典中有记载:“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对该机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A机构简单,人员精干B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有官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 政体 演进 强化 专制 时代 晚期 政治 形态学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