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2.1感觉世界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
《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2.1感觉世界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2.1感觉世界习题课件(新版)浙教版.ppt(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2.1 感觉世界,习题链接,1,2,3,4,5,6,7,8,9,10,11,13,14,15,12,16,17,18,19,20,21,22,23,24,25,夯实基础 巩固练,1你用身体的什么感觉器官通过什么方法去辨别下列这 些物质?请在横线上写出: (1)酒精与自来水:_。 (2)热水与冷水:_。 (3)红灯与绿灯:_。 (4)糖和盐:_。,用鼻去闻(或用皮肤感觉),用皮肤感觉,用眼观察,用舌尝味道,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2人体通过各种_器官和_感受到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再传入神经中枢,产生不同的感觉。感觉最终都是在_中形成的。,感觉,返回,感受器,大脑(或大脑皮层)
2、,3人体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_(填“相同”或“不同”)的。要测试病人额头上的温度,一般用_,因为这个部位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触摸一般用_,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同时,皮肤还有_感受器和_感受器。,不同,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手背,指尖,痛觉,冷觉,4形成嗅觉的过程:蛋糕的香味通过_,刺激_,然后将香味通过_传到大脑的_,从而形成了嗅觉。,鼻腔,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嗅觉中枢,5嗅觉的特点: (1)_性:指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会对这种气味的敏感性减弱,即大脑的嗅觉中枢_的缘故。 (2)_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_,如警犬有异常灵敏
3、的_觉。 (3)_性:指同种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4)_性: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_。,适应,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适应,差异,很大,嗅,选择,减弱,减弱,6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_,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_,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_,对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_。,舌根,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舌中间部两侧,舌尖,舌前两侧,7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_,它里面有许多_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当它受到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时,味觉信息通过_传到_从而产生味觉。,味蕾,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味觉细胞,神经,大脑,8当你刚进入菜市场,你
4、总会觉得臭味难闻,但是过一会儿就不会像刚开始那样难闻了,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C人的嗅觉中枢易疲劳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B,点拨:大脑的嗅觉中枢 适应的缘故。,9在科学探究中,我们经常通过摇晃来判断黑匣子里的物体的轻重、形状等特征,其中主要是利用( )A视觉 B嗅觉 C热觉 D触觉,D,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10进入金秋,正是桂花的盛开时节。我们能闻到空气中的桂花的香气所依靠的感受器是( )A味觉感受器 B痛觉感受器C嗅觉感受器 D视觉感受器,C,夯实基础 巩固练,返回,11为了方便盲人通行,许多城市在马路上设计了盲道(盲道上有
5、许多凸起的平台,如图所示),盲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触觉 B视觉 C味觉 D听觉,A,返回,夯实基础 巩固练,12下列感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 B嗅觉 C触觉 D痛觉,返回,D,夯实基础 巩固练,13俗话说:“十指连心。”这是因为( )A手指比较灵活B指尖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C心灵手巧D手指的皮肤特别薄,返回,点拨:指尖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感觉灵敏。,B,夯实基础 巩固练,14下列叙述最符合人的皮肤的功能的是( )A人的皮肤只有冷觉和热觉感觉功能B人的皮肤除有冷觉和热觉外,还有触觉功能C人的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D皮肤的感觉功能中,触觉和痛觉是相同的,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春七 年级 科学 下册 环境 察觉 21 感觉 世界 习题 课件 新版 浙教版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