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元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湖北省荆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元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2019届高三语文元月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北省荆门市 2019 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 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
2、,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
3、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特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統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
4、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2 -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 年 9 月 9 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5、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 。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 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6、 9 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B. 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C. 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 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B. 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C. 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
7、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D. 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B. 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C. 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D. 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3 -【答案】1. A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
8、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强加因果,且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的看法“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 ,也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认识。故选 A。【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文章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但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故选 C。【3 题详
9、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A 项,由原文第二段“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可知这只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并不能说人们都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 ,而且人们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严肃、古老”的印象,二者不能等同;B 项, “只要就可以”过于绝对;D 项,文化与时尚融合是两者之间的事,而“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只是一个方面,推断错误。故选 C。【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
10、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哨兵成征勋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 4 -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
11、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
12、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
13、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 5 -驴嘴,穿着
14、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选自五女山2016 年 1 期,有改动)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只一句,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B.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
15、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小说中划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B 5. (1)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2)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3)耐心镇定。张皮匠为
16、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4)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6. (1)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2)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时不动声色,成功又会喜形于色。(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6 -(4)艺术效果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轻柔的白烟” 、 “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
17、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 项, “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分析错误,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故选 B。【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
18、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第三四段重点叙述了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 “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 既暖和又轻便”都可以读出他的手艺是非常高超的;第九段,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 ,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张皮匠面对日本鬼子时的镇定从容;“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 “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 , “黑烟” “白烟”
19、的变换之间,情报迅速及时、不漏痕迹地传递给游击队,这种传递情报的方式可以看出张皮匠的足智多谋;从“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 “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等语句可以看出,整个敌后形势危险重重,但张皮匠不仅供应游击战士靰鞡鞋,还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巧妙送出情报,足以看出他的不惧危险、勇敢坚定。据此组织答案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表现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主题、读者感受方面考虑作答。从情节来看,这句话与第八段“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
20、的上空飘荡着”相照应,一句“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露出了开心的笑” ,可以看出“黑烟” “白烟”的变换正是情报传达的信号,从而暗示“暗哨”- 7 -就是张皮匠;从人物形象来看, “黑烟” “白烟”的变换之间,张皮匠不动声色地传递了情报,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个手艺高超的手工艺人,更是一位通过制鞋积极参与抗战的战士,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来看,张皮匠是参与抗战的老百姓的代表,如此残酷危险的抗日环境,张皮匠却能勇敢镇定,与敌人周旋,并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突出爱国主题,同时赞美了抗战时期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激情;从读者感受来看, “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 “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 ,这些环境
21、描写营造了一种祥和安宁的氛围,暗示着危险的解除,让人想象大山深处战士们的欢欣。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拉近的并非只是港珠澳三地的距离,更关乎珠三角九市和港澳两地的互联,关乎国际级湾区的梦想。它所改善的绝不仅仅是交通,还将为缩小珠三角地区城
22、市间的经济差距,以及粤、港、澳的经济差距,乃至于为三地的经济结构改善提供更多想象空间。除港、澳之外,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珠江西岸三市(珠海、中山和江门) 。从数据上来说,珠海、中山、江门乃至于澳门的 GDP 规模都要比东岸的深圳、香港,乃至于东莞相差一大截。这一经济圈又因为直线交通距离的大大缩短,进而可辐射更为落后的粤西地区,乃至云、贵、川三省份。在港珠澳大桥之后,还有在建的深中通道、虎门二桥,它们带给珠江东西岸的是互联互通,还有源源不断的商机。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变化。还有看不见的变化。港珠澳大桥面对内地靠右行驶,港澳靠左行驶的差异,以立交桥的技术手段巧妙切换,解决了这一制度难题,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
23、新。这种制度创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鉴于港、澳两地与内地的制度差异,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也将为粤港澳三地未来更多的制度创新提供镜鉴。(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开通,跨越“伶仃”向融合 , 新京报2018 年 10 月 23 日)材料二:- 8 -港珠澳大桥投资组合方案(资料来源于解析世界最大桥隧结合工程港珠澳大桥 ,中国公路网 2014 年 6 月24 日)材料三:据拉美社 10 月 23 日报道,港珠澳大桥 23 日正式开通,创下最长跨海大桥的新世界纪录,它也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经济实现一体化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的开放式发展模式。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
24、,也是现代建筑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珠澳大桥对中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希望通过这一计划,进一步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密切与世界各大洲的交流往来。这项基础设施工程的主体工程全长约 296 公里,其中 229 公里为桥梁,另外还包括约 67 公里的水下隧道以及两座人工岛。该隧道位于水下 46 米,是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始建于 2009 年,此项工程总共使用了约 108 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在建设过程中运用的高新技术为大桥 120 年的设计使用寿命提供了有力保障。大桥可抗 16 级台风、8级地震及 30 万吨巨轮撞击。(摘编自港珠澳大桥成中国“亮丽名片”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荆门市 2019 届高三 语文 元月 调研 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