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新人教版20190214273.doc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新人教版2019021427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新人教版20190214273.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十三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 26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解读 知识导图1.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区域的含义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图 26-1)和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图 26-2),归纳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图 26-1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图 26-2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 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单位。如,综合地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20 世纪
2、80年代,我国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2)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 2区域既是 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区域。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读长江三角洲图和松嫩平原图(图 26-3),完成表格内容。图 26-3 长江三角洲图 26-4 松嫩平原(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位于 30N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大致位于 43N48N,
3、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地处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 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耕作方式耕作业耕作业 农业 主要作物、油菜、棉花等 玉米、 、大豆等 3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续表)区域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
4、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图 26-5),完成表格内容。图 26-5 长江中下游平原示意图发展阶段 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发展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 ,精耕
5、细作 成为我国粮食(水稻)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棉花生产基地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探究点一 区域特征分析1.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4(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构成要素 包括内容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地形、地势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气候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续表)构成要素 包括内容河流水文 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构成要素 包括内容经济特征 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
6、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居民 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城市 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等交通 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2.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思路图 26-6命题点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1.2017全国卷 19世纪 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 26-7)。据此完成(1)(3)题。图 26-7(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
7、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5(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 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C.资金 D.交通探究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顺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图 26-8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
8、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所占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二三或一三二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命题点一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2016天津卷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
9、题。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6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图 26-9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图 26-10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2)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命题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3.19世纪中叶,波士顿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特别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 世纪 70年代,波士顿依托高等学府和军事订货
10、,沿 128高速公路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再次腾飞。读图 26-11,完成(1)(2)题。7图 26-11(1)19世纪中叶,波士顿处于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2)下列对波士顿经济再次腾飞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技术 B.市场 C.交通 D.资源区域差异分析型2017江苏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17 年 4月 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 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材料二 图 M5-1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图 M5-1材料三 图
11、 M5-2为我国 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8图 M5-2(1)改革开放后,1980 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 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 。 对比不同的区域,找出区域间的差异
12、,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应从区域特征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1)气候差异的形成图 M5-3(2)地貌差异的形成图 M5-49(3)水文差异的形成图 M5-5(4)植被差异的形成图 M5-6(5)土壤差异的形成图 M5-7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因素 差异的形成原因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水平、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
13、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某年 12月去考察 M岛(如图 M5-8所示)。考察中发现,该岛东部与西部自然差异显著。科考队在对南部某自然保护区考察时,还发现很多树木匍匐在地,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这种景观为“醉汉树”或“醉汉林” 。出现该现象与该岛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图 M5-8(1)简述 M岛东部与西部突出的自
14、然环境差异。10(2)分析在该岛出现许多“醉汉树”的原因。第 27讲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考纲解读 知识导图1.掌握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及区别,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2.结合实例,认识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1.遥感(RS)读遥感工作过程图(图 27-1),完成下列问题。11图 27-1 遥感工作过程(1)概念: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 的感知。 (2)原理:
15、由于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 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读分析。 (3)主要环节 图 27-2(4)特点:探测范围 ,获得资料速度 、周期短、精度高、质量高、效率 ,受地面条件限制 。 (5)应用:广泛应用于 、 、 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2.全球定位系统(GPS)读全球定位系统组成图(图 27-3),完成下列问题图 27-3 全球定位系统组成(1)概念:利用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 、 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组成部分B GPS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 性、全天候、
16、性和实时性。(4)应用: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 (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广泛应用于野外调查、 、军事等领域。 3.地理信息系统(GIS)读图 27-4,完成下列问题。12图 27-4 地理信息系统工作过程(1)概念:专门处理 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 (2)程序:信息源 数据库 表达。 (3)应用: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在 中的 应用已得到推广。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读数字地球从数据采集到应用的全过程图(图 27-5),完成下列问题。图 27-5 数字地球从数据采集到应用的全过程(1)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
17、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 。 (2)数字地球: 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 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探究点一 遥感技术的应用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农业生产等方面应用广泛,具体分析如下: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矿产资源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资源普查 生物资源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环境、环境监测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
18、化及其影响、植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13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灾害监测灾害监测旱灾、水灾、病虫害、森林火灾、农林病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有利于防灾减灾林业 清查森林资源、监测火灾和病虫害 着火树木、病害树木的反射光谱与正常树木的反射光谱不同农业生产 农业识别农作物、估算产量、灾情预报植物生长情况不同,其反射波谱特征不同命题点 遥感技术的应用1.2015江苏卷 图 27-6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 27-7为根据 1973、2009 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 900 平方米。读图回答(1)(2)题。图 27-61 1 2 2
19、21 1 2 2 22 2 2 2 21 2 2 2 21 1 2 2 21973年 1 非冰川1 2 2 2 21 2 2 2 21 2 2 2 21 1 2 2 21 1 1 1 12009年 2 冰川图 27-7(1)图 27-6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2)图 27-7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 1800 平方米 B.增加了 1800 平方米C.增加了 2700 平方米 D.减少了 2700 平方米探究点二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依据全球定位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可知其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4图 27-8命题点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2
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精确划定城市地价等级范围,提高土地利用率B.可对某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估C.可以监视长途客车的行驶,获取位置和速度等信息D.具有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是人视力的延伸(2)北斗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提供灾区的影像 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提供短文联络A.B.C.D.探究点三 地理信
21、息系统的应用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图 27-92.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5应用 主要功能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城市抗灾减灾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3.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图 27-10“点、想、看”三字诀判别“3S”技术(1)“点”与“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十三 地理环境 区域 发展 新人 20190214273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