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8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1.(2018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 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 (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
2、为,一个人 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 (1)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的能力。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之一,孔 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 任。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拥护。 (2)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
3、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 看了。”(论语泰伯),2.(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 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 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 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答案 (1)德行 言语
4、 (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 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 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3.(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 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
5、,“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 (1)去无用之费 (2)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合理地节约用度。 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 (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 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的中心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用, 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 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
6、情况而去无 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 思想即可。 译文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 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 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 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4.(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 流行之貌。气,即所谓
7、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 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 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 释。(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 (1)浩然之气 (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 (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 (2)解答本题,要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 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
8、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 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 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 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 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 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5.(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9、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 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 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 (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
10、类别 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 (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 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 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 友,便有害了。”(论语季氏)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讨了点给 人。”(论语公冶长),1.(2018北京,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
1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 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三次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
1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 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 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 教育理念。,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
13、样做);冉求问听到就 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 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 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2.(2015福建,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 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 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
14、理解。(3分),答案 (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 得而忧。(意思对即可) (2)要点“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 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解析 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 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 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 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解析 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
15、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 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 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 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 译文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 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 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
16、只能替诸侯 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4.(2014福建,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 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 (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 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 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解
17、析 论语选段强调以“道”为原则取得“富”与“贵”,孟子选段强调以“义” 和“道”为原则来决定“与”和“取”。应综合解读两个选段,理解清楚“富”和“贵”、 “义”和“道”、“与”和“取”的关系,进而分析两个选段主张的异同。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论 语里仁) 如果不合道义,一点也不给予别人,一点也不取于别人。(孟子万章上),1.(2013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 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18、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 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1)颜子 恶衣恶食 (2)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 的体认。 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 (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 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 (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
19、;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 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 应是答题要点。 译文 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贫困但乐 于追求道,富贵而又喜欢礼(的人)。”(论语学而) 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论语宪问) 颜回一箪食物一瓢冷水,在破陋的巷子生活,也不改变他的追求道德快乐,子路穿着破旧的衣 服,跟穿着贵重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到羞耻,这些都是不因不好的食物衣服感觉到耻辱 的人。(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2.(2012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答案 (1)贵人贱马。 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 (1)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问马,只不过是后问。 (2)
21、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的理 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 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译文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3.(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 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22、子) 注 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 (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 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 (1)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字,答案 就很容易得出。 (2)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从文中找出两种
23、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 可。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可以免除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 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 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 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能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 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4.(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 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
24、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 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 向。,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 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译文 “一般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 律。”,5.(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年高 模拟 2019 语文 专题 十四 传统文化 经典 阅读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