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课件.pptx(17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 (1)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6分)“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 暮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 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
2、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 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 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 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
3、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乡念亲;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 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知
4、识拓展 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 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 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2.(2017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5、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 肠! 注 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 (1)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
6、,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 距。 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 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 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 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 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
7、括其核心为“卖地 黄”。 (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 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 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3.(2016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1)(2)题。(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2)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
9、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 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 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 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 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 作情景交融。
10、 评析 本题考查古诗歌鉴赏能力,包含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把握两方面的内容。 题目虽小,包容面广,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易错分析:回答本题,难在找不到角度,很容易答不完 整,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容易漏掉。 (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 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 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 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
11、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 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评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非常明确,答题思路的选 择能体现考生的古诗词艺术修养。所以,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角度,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旦发 现了本诗叙事中的对比因素、叙事口吻的特别之处和叙事与情感的关系,也就等于找到了答 题思路。,诗歌欣赏 北来人二首是刘克庄在北宋灭亡后的感怀之作,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民 之悲,将当时诗人的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题目平中显奇,朴朴实实的字眼,看似毫无新奇之 处,却饱含着亡国之臣、离家之人的悲切之感。“北来人”就点明其是背井离乡之人。这两 首诗所选物象皆饱含悲情。“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是以
12、物感人,触景生情;“胡运占难 久”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妆髺尚宣和”,作者通过写旧京女的妆髻还保留着宣和的样式,表 达人民对于故国的怀念。“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对比叙事,表现孤独凄凉的处境。“老 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抒情,叙写背井离乡之苦,表达希望光复河山而不得的悲苦之 情。这两首诗,以叙事诗的笔调写就,叙事所选细节、情景多显残败之象,多用对比手法,对比 中表现流离之苦、亡国之悲。,4.(201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 与新声。写出
13、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 重正面描写、直接
14、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 (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 (2)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 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 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 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
15、,5.(201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 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 (1)李诗“共听一声猿”借猿声表达与朋友的分离
16、之愁;徐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 心”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 (2)李诗前两句描写了山色昏暗、暮雨繁密,寄寓愁情,寓情于景,并用“那堪”一词着意渲染; 徐诗前两句描写清丽之境,后两句用典故写愁,从理性的角度点明:猿鸣声哀,自己不愁,却引人 愁肠百结。,1.(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17、。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1)B (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 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 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
18、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 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 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
19、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2.(2018课标全国,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20、.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 (1)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 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 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 理解错
21、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 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 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 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 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 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
22、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 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 觉酣畅淋漓。,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
23、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答案 (1)A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24、意为即使自 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 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 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 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年高 模拟 2019 语文 专题 十三 古代 诗歌 鉴赏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