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诗词五首备课教师周振山使用教师授课时间 课时 2课题 24 课诗词五首 课型 讲授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 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用具课件教学环节二次备课复习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
2、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课 程 讲 授饮酒(其五)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 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 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3、陶渊明(约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2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 417 年),是酒
3、后所作。5、学生朗读、背诵。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四、合作探究:结 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
4、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五、教师小结: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3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
5、,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春望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 、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3、引导学生背诵。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 目凄然。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
6、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 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提问: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 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雁门太守行4
7、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 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测预习: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三、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 “易水” “金鳞”等词意思。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
8、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 、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 、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 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 ,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5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
9、强大,随时可能牺牲。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霜重鼓寒环境描写 ,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3指导感情朗读。五、领会特色: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邯郸市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4 诗词 教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