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B. 细胞外液和消化液C. 细胞内液和血液D.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相连,不属于体液。【详解】细胞内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 错误;消化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B 错误;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理解体
2、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答案】B【解析】呼吸酶属于细胞内酶,所以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3.图示人体细胞及其生活的内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 -A. 淋巴细胞全部生活在中B. 与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 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正常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为细胞内液;为组
3、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详解】淋巴细胞主要在淋巴中,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淋巴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是(淋巴) 、(血浆)等,A 错误;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 正确;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即图中的,C 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 内环境稳
4、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维持内环境中 Na+、K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答案】D【解析】- 3 -【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生理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温度、pH 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 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 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
5、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 +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 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 错误。【点睛】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都是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关于二者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B. 内分泌腺与反射弧无关C. 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调节D. 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速度快、范围广【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6、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详解】体液调节中的“体液”是指血浆等体液,体液调节是指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等进行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A 错误;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上的效应器,因此内分泌腺与反射弧有关,B 错误;不是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存在神经调节,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形成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C 正确;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作用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D 错误。6. 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A.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 淋巴管阻塞C. 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答案】C- 4 -【解析
7、】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 正确;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 正确;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升高,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C 错误;肾炎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 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
8、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7.下列关于激素阐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B. 激素可直接参与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C. 激素是信息分子D.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的作用特点: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
9、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 5 -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种类多、含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详解】激素是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有机分子,A 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B 错误;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C 正确;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以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对生
10、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作用的特点,识记课本的相关内容,运用其 3 大特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8.如图示某兴趣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构建的实验装置,a 和 b 是放置在神经纤维表面的相距较远的两个电极,在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A. 刺激点的电位将由内正外负转变为内负外正B. 兴奋只能由刺激点向左经 b 传到 aC. 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 电流表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
11、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据此答题。【详解】刺激点的电位将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A 错误;兴奋除了由刺激点向左经 b传到 a,还可以由刺激点向右传导,B 错误;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 错误;刺激后,b 点先兴奋,a 点后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可发生两次偏转,D 正确。9.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 A、B、C 依次为( ) - 6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 渴觉中枢、抗
12、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D.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有利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水平。同时,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据此分析图示可知:A、B、C 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 正确,A、B、D 均错误。【点睛
13、】理清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10.2008 年 1 月 12 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体温下降 机体耗氧量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 B. C. D. - 7 -【答案】D【解析】11. 吞噬细胞不参与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屏障,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第三道屏障中吞噬细胞可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人体内只有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所以应选 D
14、。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2.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均可产生抗体,两种抗体的主要区别是 ( )A. 化学成分不同 B. 分布部位不同C. 作用机理不同 D. 形成过程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都是抗原。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据此分析作答。【详解】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A 错误;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
15、分布在血清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膜表面,B 正确;二者的作用机理相同,C 错误;二者都属于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相同,D 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的区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3.图示利用去尖的玉米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两组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8 -A. 向右弯曲,向右弯曲B. 直立生长,向左弯曲C.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D. 向右弯曲,向左弯曲【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胚芽鞘生长方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详解】由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而图中由于玉米胚芽鞘去掉了尖
16、端,不会再感受到光的刺激,即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胚芽鞘中生长素分不均匀时,会发生弯曲生长,图甲、乙中含有 IAA 的琼脂块放在被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使胚芽鞘左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向右弯曲生长。故选:A。14.如图表示某实验小组利用玉米胚芽鞘探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为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最好应选择( )A. 甲和乙 B. 甲和丙C. 甲和丁 D. 丙和丁【答案】B【解析】【分析】- 9 -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轴向)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详解】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是极性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产生部位通常
17、被称为形态学上端,作用部位被称为形态学下端,为验证此特点,可把形态学的上下端颠倒做实验,看琼脂块中能否收集到生长素。因此最好选择甲和丙,如果甲组的空白琼脂块上能收集到生长素,而丙组的空白琼脂块上不能收集到生长素,则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极性运输特点。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明确该实验的目的,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并得出正确的结论。15.下列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是( ) 顶端优势 茎的向光性 根的向地性 茎的背地性A
18、.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详解】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正确;茎的向光性中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错误;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
19、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正确;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选:C。- 10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识记和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等有关;考生应能够识记体现两重性的相关实例。16.图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从图中得到的信息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C. ab 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强D. bd 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越强【
20、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 10-10/molL-1,芽的最适浓度是 10-8/molL-1,茎的最适浓度是 10-4/molL-1。【详解】据图可知,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对某一器官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A 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据图可知,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于茎,B 正确;曲线 ab 段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增强;b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
21、为促进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 正确;bc 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越弱,c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生长效应为无影响即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而 cd 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 错误。【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17.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11 -B. 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 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 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答案】A【解析】
22、A、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A 正确;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B 错误;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C 错误;D、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D 错误。【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名师点睛】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
23、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18.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该措施调节的是( )A. 种群密度B. 年龄组成C. 性别比例D. 出生率【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故 D 符合题意;ABC 与题意不符- 12 -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吕梁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生物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