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包括( )。(A)3 个一级主题(B) 4 个一级主题(C) 5 个一级主题(D)6 个一级主题2 科学探究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是固定不变的(B)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取事实和证据(C)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果(D)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3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义务教育化
2、学教科书,采用的编写模式主要是( )。(A)“融合型 ”模式(B) “社会中心” 模式(C) “学生中心” 模式(D)“学科中心 ”模式4 认知性学习目标有不同的水平层次,下列行为动词所对应的学习水平层次最高的是( )。(A)了解(B)解释(C)知道(D)认识5 在化学发展史上,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述三个观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原子论的观点看,这三个观点中不确切的是( )。(A)只有(B)只有 (C)只有 (D)6 在学习“空气 ”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感受人与空气的密切关系,认
3、同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A)认知性目标(B)技能性目标(C)体验性目标(D)策略性目标7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酚酞试液使氢氧化钠溶液变红 稀有气体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盐酸 二氧化碳可与H2O 反应(A)只有(B) (C) (D)8 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考试大纲的要求(B)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C)化学学科的特征(D)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9 教学中,某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代表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营养专家,就食品添加剂主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属于( )。(A)社会
4、调查(B)小组讨论(C)科学探究(D)角色扮演10 某问题为:“ 已知用金属钠制取氧化钠,可有多种方法:4Na+O22Na 2O; 4Na+CO22Na 2O+C;2NaNO 2+6Na4Na 2O+N2。其中最好的是哪一种方法? 原因是什么 ?”该问题属于( )。(A)评价水平的问题(B)理解水平的问题(C)应用水平的问题(D)知识水平的问题11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评价理念的是( )。(A)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B)强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C)关注 “三维” 学习目标的达成(D)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12 由苯(C 6H6)和乙醇(C 2H5OH)的
5、结构与化学性质来推测苯酚 (C6H5OH)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知识结构化策略(C)联系一预测策略(D)练习一反馈策略13 下列关于化学教科书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B)化学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内容(C)化学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D)化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和素材14 要求学生把参与学习活动的典型资料收集起来,以此反映自己学习和发展历程,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学习档案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测验(D)终结性评价15 在实验室不宜长期存放,使用时才配制的溶液是( )。(A)石
6、蕊试液(B) NaNO3 溶液(C)银氨溶液(D)CuSO 4 溶液16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7 在 CH3COOH 溶液中加入 CH3COONa,使 CH3COOH 电离度降低;在 BaSO4 饱和溶液中加入 Na2SO4,使 BaSO4 析出。这是由于( )。(A)前者属于同离子效应,后者属于盐析(B)前者属于同离子效应,后者属于盐效应(C)两者均属于同离子效应(D)两者均属于盐效应18 下列各种表述中,两个微粒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是( )。(A)3p 能级有一个空轨道的基态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2 的原子(B) 2p 能级有一个未成对电
7、子的基态原子和价电子排布为 2s22D5 的原子(C) M 层全充满而 N 层 4S2 的原子和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3d24s2 的原子(D)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的 15 的原子和价电子排布为 4s24p3 的原子19 分子式为 C5H11Cl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6 种(B) 7 种(C) 8 种(D)9 种20 室温下,将 1mol 的 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 H1,将 1mol 的 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 2;CuSO 4.5H2O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8、 4.5H2O(s) CuSO4(s)+5H2O(l),热效应为 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H 1+H3=H2(B) H1+H2H 3(C) H2 H3(D)H 1H 3二、简答题20 在课堂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按来源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A 型,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 B 型,教师个人知识;C 型,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必将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问题:21 分析 A、B、C 三类型知识的特点及相互关系。22 简述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22 1772 年,瑞典的舍勒在从事“ 火与空气”的实验
9、研究时分离出了氧气。但他信奉当时流行的“ 燃素说” ,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他把氧气叫作“火空气”。1774 年,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加热氧化汞时也得到了氧气。遗憾的是,他是比舍勒更虔诚的“ 燃素说” 信徒,他称自己发现的气体为“脱燃素空气”。1774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著名的金属燃烧试验。在实验中发现,密闭容器内锡和铅经加热后表面有一层“金属灰” ,锡和铅的质量增加了,空气的质量减少了,但是加热前后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没变。他意识到这是金属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的结果。此后,经过大量实验分析,他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据此,拉瓦锡于 1777 年提出了燃烧的“氧化
10、学说” ,推翻了流行近一个世纪的“燃素说 ”。问题:23 材料和 中两位科学家都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并没有正确解释燃烧的本质,而材料中拉瓦锡能够获得重大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4 拉瓦锡的实验研究中体现了一条重要的化学定律是什么?25 从化学教学的“ 三维” 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三、诊断题25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教学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某温度下,100g 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 265g。若向此溶液中先加入 65g 水,再添加 35g 氯化钠,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30 B273 C 265 D282【考试
11、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6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_。27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28 试对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四、案例分析题28 案例:某老师讲完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后,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氯离子和钠离子,并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我们喝了一口该盐水后,由于分子(或离子) 运动的不规则性,会不会造成我们喝的那一口盐水中钠离子数量少于(或多于 )氯离子数量呢?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头脑中“分子无规则运动” 与溶液的 “均一性、稳定性”之间的冲突,深究其理,要从概率论的知识讨论,初中
12、学生的知识储备显然不够。于是该老师和学生开始了这样的对话:师:你觉得盐水的味道“咸” 是什么在起作用?生: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共同作用。师:如果分子(离子) 的无规则运动造成溶液中某局部两种离子之间的数量一直在变化,你每次喝的时候,味道都是一样的吗?生:应该不一样。师:但事实上每次部一样,这样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没有引起局部两种离子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即时板画,任意圈出溶液中的一小部分)师:如果在某一时刻有 1 千万个氯离子从这个部分(圈出部分)运动到别处去,同学们想象同时会发生什么?生:同时会有 1 千万个氯离子从别处运动到这里来!这时,学生明白了问题的答案问题:29 在
13、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30 结合此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哪些?31 该老师在教学中面对意想不到的情况,充分体现了自身的教学机智,请就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你的思考和建议。五、教学设计题3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关于“ 燃烧的条件”的课程内容标准为: “认识燃烧的条件。”活动与探究建议为:“ 燃烧条件的试验探究;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的认识。”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 燃烧与灭火 ”的第一部分“燃烧的条件”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
14、 7-1】在 500mL 的烧杯中注入 4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 7-5I),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浸没在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或空气,如图 75),观察现象。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氧化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要求:32 在本节课中(初中阶段),燃烧的概念是什么? 请你对该燃烧概念进行评价。33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燃烧的条件”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 300 字)。2015 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
15、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包括 5 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 构成。故 A、B、D 错误,C 正确。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学探究中各要素的呈现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交叉进行,故 A 错误;科学探究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故 B错误;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侧重考查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故C 错误;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过程,
16、D 正确;故选 D。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在编写时必须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认知规律,以及对科学过程的感受。故新课改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是三者的“融合型”模式,B 、C 、D 错误;故选 A。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认知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水平从低到高为: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原子可以再分为质子、中子等,故错误;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
17、质相同但物理性质(如质量)不一定相同,故错误;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故 错误;故选 D。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的动词有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同等,故选 C。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错误,正确表述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错误,稀有气体在通常条件下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化学性质不活泼,但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能与其他物质反应形成化合物;错误,氢气与氯气光照条件下易爆炸,而且生成的是氯化氢气体,而非盐酸,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正确,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选 D。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有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
18、本要求,化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而大纲主要是要求学生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故选 A。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调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相关材料的方法;小组讨论法是将学生分组,然后各组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科学探究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完成对某一问题探究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代表某个角色发表言论。属于角色扮演。故选 D。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三种制氧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2015 年下 半年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9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