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医师三基基本理论(生物化学)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医学类试卷]医师三基基本理论(生物化学)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试卷]医师三基基本理论(生物化学)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医师三基基本理论(生物化学)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什么是生物化学2 细胞有哪两大类? 它们的结构如何 ?3 蛋白质是怎样组成的?4 列表讨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5 何谓聋白质的变性? 临床上有何应用价值 ?6 怎样构成酶的活性中心?7 试比较蛋白质和核馥这两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8 试述 DNA 的二级结构和空间结构。9 试讨论 DNA 的变性和复性。10 试述糖酵解的反应过程、特点和生理意义。11 何谓糖异生途径? 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12 何谓乳酸循环(Cod 循环)?其生理意义如何?13 简述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14 体内脂肪酸是怎样合成的?15 何谓载脂蛋白? 其类别和生理功
2、能如何 ?16 简述呼吸键成分的排列顺序。17 何谓氮平衡? 氮平衡测定有何生理意义 ?18 联合脱氨基作用有何重要的生理意义?19 试讨论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的详细步骤。20 脱氧核苷酸是怎样生成的?21 代谢调节共有几个层次?细胞水平调节包括哪几方面?22 何谓半保留复制?23 什么是突变? 突变方式有几类 ?24 何谓不对称转录?25 简述原核细胞的转录过程。26 试概括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27 何谓基因重组? 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8 人体内血红蛋白是怎样合成的?29 多肽链中一级结构的基本单位是(A)-NCCNNCCNNCCN-(B) -CHNOCHNOCHNO-(C) -CON
3、HCONHCONH-(D)-CNOHCNOHCNOH-(E)-CNHOCNHOCNHO-30 DNA 携带生物遗传信息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A)不论哪一物种的碱基组成均应相同(B)病毒的侵袭是靠蛋白质转移到宿主细胞而实现(C) DNA 的碱基组成随机体年龄和营养状况而改变(D)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 DNA,其碱基组成相同(E)DNA 以小环状结构物存在31 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具有下列哪一种动力学效应(A)K m 值降低,V max 不变(B) Km 值不变, Vmax 不变(C) Km 值降低, Vmax 降低(D)K m 值增大,V max 不变(E)K m 值不变,V max 增大32 乳酸循
4、环不经过下列哪条途径(A)肌糖原酵解(B)肝糖原更新(C)磷酸戊糖途径(D)肝糖原异生(E)肝糖原分解成血糖33 下列有关脂肪酸氧化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首先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 CoA(B)经肉毒碱进入线粒体内(C)在 -碳上进行脱氧、加水、再脱氧并在 a- 碳之间断裂(D)其产物只有脂酰 CoA(E)肉毒碱脂酰转移酶 I 是脂酸 氧化的限速酶34 呼吸链中属于脂溶性成分的是(A)CoQ(B) FMN(C) NAD+(D)Cyt C(E)铁硫蛋白35 经典的分子遗传学中心法则是35 A、移码突变B、双链环状 DNA,一股开环,另一股不开环的复制C、一股单链不间断,另一股单链成片段的复制D
5、、用 RNA 作模板的 DNA 复制E、需特异的核酸内切酶和 pol I 参与36 DNA 的损伤修复37 滚环复制38 半不连续复制39 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A)氨基酸的氨基与 tRNA 结合(B) tRNA 的 3CCA-OH 携带氨基酸(C) mRN&起模板作用(D)snRNA 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E)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 IF 明显不同40 关于氨基酸活化的正确叙述是(A)在细胞质中进行(B)需氨基酰 tRNA 合成酶催化(C)氨基酸以非共价键结合到特异的 tRNA 分子上(D)消耗 ATP(E)消耗 GTP41 存在于自然界的氨基酸有 300 余种,但组成蛋白质的只有 20 种。
6、( )(A)正确(B)错误42 组成 DNA 的基本碱基是 A、C、G、T;而组成 RNA 的基本碱基是A、C、G、U。 ( )(A)正确(B)错误43 三羧酸循环反应的第一步是异柠檬酸脱羧变成 a-酮戊二酸。 ( )(A)正确(B)错误44 高 HDL 血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必须严密检测其血浆水平。 ( )(A)正确(B)错误六、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45 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_,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_的一组酶。46 重要的线粒体氧化呼吸链有_和_,它们的会合点是_。47 真核细胞结构基因中的编码区称为_,非编码区称为_,这些基因称为_。
7、医师三基基本理论(生物化学)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 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命现象的科学领域,可概括称为“生命的化学” 。其研究涉及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膜、酶、维生素、代谢、激素;遗传生化;组织与血液生化;分子病;营养与衰老的分子基础等。【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 【正确答案】 根据它们在进化中的地位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可将细胞分为两大类:(1)原核细胞:一般较小,为 110m ,其外部由细胞膜包围,膜外紧贴着细胞壁,胞质中含有一环状 DNA,分布于核区。另外,还含有核糖体、中间体、糖原粒和脂肪滴,但不含线粒体
8、和内质网。细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属原核细胞。(2)真核细胞:其结构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 部分。真核细胞含有的亚细胞显微结构又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前者包括细胞膜、核膜和各种由膜包绕的细胞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内质网等。膜相结构的膜统称为生物膜;后者指没有膜环绕的各种细胞结构,如核糖体、染色质、核仁等。【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 【正确答案】 蛋白质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类重要大分铲(macromolecutes)化合物,是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还含有磷、硫、铁、锌和铜等。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较恒定,平均为 16(1418)
9、,每 100g样品中蛋白质的克数等于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 【正确答案】 【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 【正确答案】 一些物理、化学因素可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引起其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发生显著改变,此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变性不涉及其一级结构,即多肽链的共价键并未断裂,而仅是蛋白质分子某些次级键被破坏,致使其原有的特定空间结构变为无规则和松散。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有机溶剂、去污剂、尿素等;物理因素包括加热、紫外线照射、高压、超声波、电离辐射和机械搅拌等。如致变性因素较温和或在变性的初期,
10、蛋白质分子尚未受深度破坏,一旦移除致变性因素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原有理化性质和功能就会恢复原状,即此种变性为可逆性,称为蛋白质的复性。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例如 75乙醇,高温高压,紫外线和电离辐射等用于消毒、灭菌。可使细菌与病毒的蛋白质变性而丧失致病与繁殖能力。【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6 【正确答案】 凡与酶活性有关的重要基团称为必需基团,这些必需基团可来自同一肽链的不同位置。甚至也可来自不同肽链,它们在形成高级结构时,可彼此靠近构成一个特定的空问结构区域,从而促进酶与底物的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此区域即酶的活动中心。必需基团又分为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前者为
11、酶与底物结合所必需,决定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后者为催化作用所必需,决定催化反应的特异性。例如,构成木瓜蛋白酶活性中心的疏基,咪唑基和巯基分别由 Asp-174,His-158 和 Cys-25 所提供,还有一些必需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既不与底物结合,又不起催化作用,但在维持酶的活性构象上十分重要,故称其为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 【正确答案】 【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 【正确答案】 (1)DNA 的二级结构 双螺旋结构。1953 年,Watson 和 Crick 提出的 DNA 双螺旋结构具有下列特点: 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构
12、成双螺旋结构,一条链的走向是 53,另一条链的走向必定是 35。碱基位于螺旋内侧,脱氧核糖与磷酸在螺旋外侧。一般为右手螺旋,表面有深沟、浅沟各一条。 2) 螺旋直径为 2nm,碱基相距 034nm,每 10 对碱基形成一个螺旋,螺距 34nm。 3)碱基平面垂直于螺旋中心轴。相邻碱基互相偏离 36,溶液中相邻碱基平面错开约 20,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力主要是相邻碱基平面间的碱基堆叠力,即 Van der Waal 力。 4)DNA 分子的两条链严格按碱基配对规律,即 A 配 T,G 配C。对应碱基间靠氢键相连。A-T 间 2 条氢键(A=T),G-C 间 3 条氢键(GC)。形成互补链。 5) 上
13、述结构称为 B-DNA,最为稳定。DNA 因含水量的不同,其二级结构也显示一定差异,向其水溶液中加入乙醇,双螺旋可从 RDNA 变向 C-DNA,最后变成 A-DNA。1979 年 Rich 等又发现左手螺旋的 DNA 存在,因螺旋曲折呈锯齿状,故称为 Z-DNA。肝癌诱发剂黄曲霉 B1,具有强烈阻碍 B-DNA 向 Z-DNA 转变的作用。 DNA 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形式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与转录,使遗传信息代代相传,从而成为生命遗传繁殖和个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基因是指 DNA 分子中的特定区段,其所含核苷酸序列决定了表达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亦反映出基因的功能。 (2)DNA 的超
14、螺旋结构:原核生物的 DNA 分子会在双螺旋的基础上进一步扭转盘曲,形成超螺旋使体积压缩。在真核生物的染色质中,组蛋白H2A,H 2B,H 3 和 H4 各两分子组成八聚体,八聚体外绕有近两圈 140145 个碱基对的 DNA。构成一个核小体(nucleosome)。各核小体之间由组蛋白 H1 结合25100 个碱基对的 DNA 进行连接,组成串珠状结构,此即高等动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串珠状结构进一步卷曲成筒状,即为染色质纤维,再进一步折叠,就形成了染色单体。人类细胞核中共有 46 条(23 对)染色体,它们的 DNA 总长达17m,但经过折叠压缩,46 条染色体总长不过 200mm。【知识模
15、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9 【正确答案】 往 DNA 溶液中添加过量的酸、碱或加热,将导致维系碱基配对的氢键断裂。DNA 分子的双键会解开成两条单链。称为变性。DNA 变性后 A260 值增高,称为增色效应。同时其粘度下降,比旋度降低。酸碱滴定曲线改变,生物活性丧失。DNA 变性从开始到完全解链,只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温度范围内可以找到一个中点,观察到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 50,该温度称为中点解链温度,习惯简称解链温度(T m)。T m 值大小与 DNA 的 C+G 含量成正比关系。 在适当条件下。变性 DNA 的两条互补单链又可恢复成天然的双螺旋结构,称为复性。此时,D
16、NA 溶液的 A260 值降低,即减色效应。【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 【正确答案】 糖酵解是糖的无氧分解,指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 (1)反应过程:按酶组合定位的分布情况,。可将糖酵解分为 4 个阶段。 1)起始阶段: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2)释能阶段 I:(2)特点: 1)反应部位在胞浆。 2)产能过程不需要氧。 3)有三步不可逆,催化这三步反应的酶是糖酵解整个过程的限速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 I 和丙酮酸激酶)。 4)1 分子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可生成 4ATP,但起始阶段中有两个耗能步骤消耗了 2ATP。故净生成 2ATP。糖酵解生成 ATP
17、的方式为底物磷酸化若以糖原的葡萄糖单位进行糖酵解,可从 -磷酸葡萄糖开始进入糖酵解,故能净生成 3ATP。 5)丙酮酸的去路:有氧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氧化,NADH+H +亦在线粒体内发生氧化磷酸化以生成 ATP。 (3)生理意义:是缺氧条件下机体获得能量的有效途径;如百米赛跑时运动员的情况。是某些细胞的主要产能方式,如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能。神经、白细胞、骨髓、肿瘤细胞等的代谢非常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由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1 【正确答案】 从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与生糖氨基酸)生成葡萄糖或糖原的反应称为糖异生途径。它主要在肝脏与肾皮质
18、进行。糖异生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反应过程,但由于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不可逆,故该三步反应的逆过程需要另外的酶催化,即冀通过三个“能障” 。另外由于草酰乙酸不能自由出入线粒体内膜,因此还要涉及一个“膜障” 。现举丙酮酸的糖异生为例: (1)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由于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的两步反应,构成一条“ 丙酮酸羧化支路 ”以促成丙酮酸 草酰乙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糖异生途径的生理意义:主要能在机体空腹或饥饿时保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进食后肝细胞可直接利用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以补充肝糖原,称为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调节酸碱平衡。长期饥饿时,肾的糖异生
19、增强。有利于酸碱平衡的维持。【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2 【正确答案】 肌肉收缩时,肌糖原分解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但肌肉内糖异生的活性低,乳酸可经细胞膜进入血液转运到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入血后又被肌肉摄取,这样构成了一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该循环的生理意义。即在避免乳酸损失以及乳酸堆积所致酸中毒。乳酸循环为耗能过程。2 分子乳酸生成 1 分子葡萄糖将消耗 6 个 ATP。【知识模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3 【正确答案】 (1)脂肪动员:在激素敏感脂肪酶(HSL)作用下,储存于脂库的三酰甘油(TG)被水解,释出 3 分子脂肪酸和甘油,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的摄取利用。此过
20、程称为脂肪动员。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强 HSL 的活性,胰岛素则抑制其活性,减弱脂肪动员。 脂肪细胞内不含甘油激酶,不能重新利用释出的甘油,甘油被血流转运到肝脏,再磷酸化成 3-磷酸甘油以合成 TG,或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循糖酵解途径氧化。但是脂肪大量动员时,则主要异生为糖。 (2)脂肪酸的 -氧化:体内占大多数的偶数脂肪酸均可经此途径分解和氧化,其代谢反应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 1)活化阶段:在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进行,由脂肪酸链激酶催化生成脂酰 CoA,每活化 1 分子脂肪酸,需消耗 2 分子 ATP。 2)进入线粒体阶段:脂酰 CoA 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必须在
21、肉碱脂酰转移酶 I和催化下由肉碱携带进入线粒体。酶 I 是脂肪酸 -氧化的关键酶。 3)- 氧化阶段由 4 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脱氢。脂酰 CoA 在脂酰 CoA 脱氢酶催化下,生成FADH2 和 a,-烯脂酰 CoA(产生 2ATP)。 水化。在水化酶的催化下,生成 L-羟脂酰 CoA。 再脱氢。在 L- 羟脂酰 CoA 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 -酮脂酰 CoA和 NADH+H+(产生 3ATP)。 硫解。在硫解酶的催化下,分解生成 1 分子乙酰CoA 和 1 分子已减少 2 个碳原子的脂酰 CoA。如此由 反复进行,直至脂酰CoA 完全分解成多个乙酰 CoA。由于每轮转 1 次,脂酰 Co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试卷 医师 基本理论 生物化学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