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59及答案与解析.doc(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5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的心理学家是(A)费希纳(B)冯特(C)艾宾浩斯(D)韦伯2 开创性地提出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研究的思想,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的心理学家是(A)费希纳(B)冯特(C)艾宾浩斯(D)韦伯3 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D)艾宾浩斯的记忆4 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对人的尊重(B)有益性(C)最大利益(D)公正5 率先将实证方法应用于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是(
2、A)费希纳(B)詹姆士(C)艾宾浩斯(D)冯特6 一位心理学教师在其开设的选修课中要求学生必须作为被试参加某项实验,如果不参加实验,将没有最后的课程成绩。该教师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心理学实验所须遵循的哪一项伦理原则(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C)保护被试免遭伤害(D)保密原则7 实验心理学研究通常要遵循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和研究报告撰写等基本程序,其中,确定实验类型一般是在(A)课题确定阶段(B)被试选择阶段(C)实验控制阶段(D)数据整合阶段8 在考察危机情境救助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
3、差异9 在考察情绪对危机情境救助行为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10 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11 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12 某研究拟考察三种教学方法对两种认知风格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A)3(B) 4(C) 6(D)1213 当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时,存在问题的因变量指标的标准是(A)有效性(B)客观性(C)敏感性(D)数量化14 某
4、研究以运动员掷铁饼的距离作为其“耐久力”的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存在的问题是(A)缺乏有效性(B)缺乏可靠性(C)缺乏敏感性(D)缺乏数量化15 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运算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运算能力是(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16 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A)恒定法(B)排除法(C)平衡法(D)对抗法17 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18 在实验时,要求同一个主试在同一间实验室完成所有实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A)消除法(B)恒定法(C)随机法(D)匹配法19 属于对
5、额外变量进行实验后控制的方法是(A)消除法(B)恒定法(C)统计控制法(D)抵消平衡法20 采用恒定法控制额外变量时(A)系统误差恒定,随机误差消除(B)系统误差恒定,随机误差存在(C)系统误差消除,随机误差恒定(D)系统误差存在,随机误差恒定21 某研究中,设计了一个对照组接受了虚假实验处理。该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克服(A)实验者效应(B)安慰剂效应(C)顺序效应(D)霍桑效应22 对照组在与实验组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这被称为(A)实验者效应(B)安慰剂效应(C)约翰 .亨利效应(D)霍桑效应23 在某项教学研究中,研究者选择了一个平均智力分数较低的班级和一个
6、平均智力分数较高的班级进行研究,其中智力分数较低的班级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智力分数较高的班级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该研究中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A)消除法(B)恒定法(C)对立法(D)抵消平衡法24 对照组实验设计属于(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C)混合设计(D)交叉聚合实验设计25 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 A 组被试观看恐怖电影之后进行情绪测试,要求 B 组被试在 A 组被试进行情绪测试时也进行情绪测试,则 A 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C)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D)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26 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的
7、前提假设是(A)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同质的(B)统计技术可以解决不进行前测造成的问题(C)后测工具的信度较高(D)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较高27 拉丁方实验设计属于(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问设计(C)混合设计(D)对照组设计28 在一个 22 的被试内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 30 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A)30(B) 60(C) 90(D)12029 在一个 32 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问因素有 3 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 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A)30(B) 60(C) 90(D)18030 在 23 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 2 种水平。在这个实验中,研
8、究的因素有(A)2 个(B) 3 个(C) 5 个(D)6 个31 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A)二因素设计(B)三因素设计(C)四因素设计(D)三水平设计32 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处理有(A)3 种(B) 7 种(C) 6 种(D)12 种32 某研究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学习动机量表调查了 180 名初中一年级学生。
9、该研究者计算出每名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 9 个维度上的得分并根据每名学生在 9 个维度上得分状况确定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类型(专制型、民主型、放纵型、混乱型),同时也计算出每名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分数。33 研究者计算了家庭教养方式的 9 个维度与学习动机的 2 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则该研究设计是(A)相关研究设计(B)准则组设计(C)自然实验设计(D)修补设计34 研究者对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则该实验设计是(A)相关研究设计(B)准则组设计(C)修补设计(D)被试间设计35 研究者对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则该实验
10、设计是(A)单因素设计(B)二因素设计(C)四因素设计(D)四水平设计35 36 这种设计是(A)ABBA 设计(B)被试问设计(C)被试内设计(D)混合设计37 该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实验处理数为(A)3(B) 4(C) 5(D)638 在该实验设计中,存在的系统误差主要是(A)各处理组被试之间的差异(B)顺序误差(C)练习与疲劳误差(D)组内被试之间的差异38 39 这种设计是(A)ABBA 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混合设计40 该实验设计方案中的被试数为(A)4(B) 8(C) 12(D)2441 在该实验设计中,不存在的误差是(A)被试问的差异(B)顺序误差(C)自变量之
11、间的影响(D)疲劳误差41 42 这种设计属于(A)被试间设计(B)混合设计(C) ABBA 设计(D)拉丁方设计43 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A)顺序误差(B)期望误差(C)实验者效应(D)动作误差44 该实验的实验测量次数是(A)2 次(B) 4 次(C) 8 次(D)32 次45 在实验研究中,衡量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的程度的指标是(A)统计结论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内部效度46 对真实验和准实验的区分是依据(A)实验目的的不同(B)实验情境的不同(C)实验设计的不同(D)实验自变量数目的不同47 关于“实验范式 ”,下列说法不正确
12、的是(A)实验范式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B)实验范式能使心理现象得到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C)实验范式可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D)实验范式的出现必定基于某种理论48 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需要满足的标准不包括(A)简洁性(B)客观性(C)有效性(D)数量化49 心理学实验中因变量的测量指标既有主观指标也有客观指标,下列属于主观指标的是(A)反应速度(B)反应正确性(C)反应的难度(D)口语记录49 50 这种设计是(A)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B)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C)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D)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51 该实验设计方案中额外变量 E 的每个水平上可能的被试数为(A)4(B)
13、5(C) 10(D)1552 在该实验设计中,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时,会得到(A)A 和 E 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B)只有 A 的主效应(C)除了 A 的主效应以外还有 A 和 E 的交互效应(D)只有 A 和 E 的主效应52 三名学生都试图探讨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 A 随机抽取了 90 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然后计算动机分数与这些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分数的相关。学生 B 随机抽取 90 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根据动机分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比较这三组在某一学科成绩上的差异。学生 C 随机抽取 90 名大学生,把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试如果学习
14、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 100 元,第二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 50 元,第三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 5 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三组学生接受该学习内容的测验,然后考察三组被试的成绩是否存在差异。53 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非实验设计的是(A)学生 A(B)学生 B(C)学生 C(D)都没有54 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是(A)学生 A(B)学生 B(C)学生 C(D)都没有55 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真实验设计的是(A)学生 A(B)学生 B(C)学生 C(D)都没有56 关于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外
15、部效度表明实验结果被推广至实验之外的程度(B)增加样本的代表性可以提高外部效度(C)提高外部效度的同时可能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D)消除额外变量会提高外部效度57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重要因素是(A)统计回归(B)统计检验力(C)成熟因素(D)自变量的定义二、多选题58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成分中,超我包括(A)良心(B)原型(C)集体无意识(D)自我理想59 在艾里克森看来,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A)生物因素(B)心理因素(C)社会因素(D)性格因素60 班杜拉认为强化的方式包括(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社会强化61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A)注意过程(B)保持过
16、程(C)动作再现过程(D)动机过程62 关于行为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行为主义持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行为主义持发展连续论的观点(C)行为主义更为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D)行为主义强调个体发展遵从统一的规律63 维果茨基的观点包括(A)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一历史的发展(B)心理发展以心理工具为中介(C)心理发展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D)心理发展存在学习的最佳期限64 认为心理发展只有量的连续累积、不存在阶段性的理论是(A)心理社会发展理论(B)信息加工理论(C)心理性欲发展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65 加拿大学者玛西亚(James Marcia)进一步探讨了艾里克森提出的同一性概念,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心理学 统考 专业 基础 综合 模拟 59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