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王韬2 清议报3 民报4 大公报5 “苏报案”6 张季鸾7 简述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在报业上的活动贡献 o8 简述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和历史作用9 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0 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1 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12 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13 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14 试论维新变法期间新闻立法活动的意义。15 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6 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17 试析维新派报刊住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8 试沦维
2、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贞献。19 简要回答“ 竖三民” 的含义。20 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21 试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活动。22 “苏报案”的基本情况。23 1902 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24 试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25 试介绍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业驽的进步情况。26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27 简述“癸丑报灾 ”的前因后果。28 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29 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30 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31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
3、何?中国新闻传播史(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王韬曾旅英 3 年,两度访法,加深了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 1869 年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1874 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 10 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 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
4、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2 【正确答案】 1898 年 12 月 23 日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样式和时务报相仿,每期 3 万多字,线装书式。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 国闻短评” 。 清议报自揭其创办宗旨有四条,即:其一,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其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其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其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刊登内容主
5、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皇攘后。即拥护光绪皇帝,支持光绪皇帝,反对慈禧太后及其党羽。二是关于君主立宪的宣传。【知识模块】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3 【正确答案】 民报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报,创刊于 1905 年,设有论说、时评、谈丛、纪事、译丛等栏目,每期 6 万至 8 万字。民报的发刊使革命派有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宣传平台。其办刊宗旨:宣传“三民主义” 的政治纲领。在民报创刊号上,孙中山亲自撰写的发刊辞中,第一次将其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后来被简称为“三民主义” 。根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一政治纲领,民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
6、义;二是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此外,民报还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都作了大量的报道与介绍。【知识模块】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4 【正确答案】 11902 年由英华创刊于天津,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以“ 敢言” 、报风严肃和 “替劳苦大众说话”而流行于时。该报早期具有宗教色彩,反对顽固守旧;支持改良;呼号民族独立;提倡西学,每日出报 8 版,是北方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在政治上,大公报敢于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经常为穷人抱不平,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自1
7、926 年至 1949 年,大公报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标榜“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的“四不方针”,即不结党营私,评论不偏不倚,站在比较超脱的立场上为百姓说话,以商业报的“文人论政” 风格,开创了中国专业主义商业报纸的新范式。主笔张季鸾是商业报纸中文人论政的典型,主持大公报笔政达 15 年,将王韬、梁启超等开创的文人论政的传统推向顶峰,提升了商业报纸的境界。【知识模块】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5 【正确答案】 苏报创刊于 1896 年 6 月 26 日,创办人为胡璋。“苏报案” 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1903 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
8、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 月 30 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 7 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 自此引发。7 月 30 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 1904 年 5 月 21 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 3 年,邹容监禁 2 年,苏报永远停刊的处罚。【知识模块】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6 【正确答案】 民立报编辑,1
9、912 年初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秘书,曾为孙中山先生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宋教仁被刺案” 发生后,他在报上秉笔直书,被袁世凯逮捕,囚禁三个月。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又因揭露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借款合同的消息,再次被捕,后经各方营救获释。1926年后,与吴鼎昌、胡政之一起接办天津大公报,任主笔,名气日渐变大。张季鸾所作评论文章,注意时效性,善于追求新闻价值基础上的评论价值;追求预见性,能够洞悉时局与事态的本质及趋势;注重逻辑性,文章结构严谨,政论缜密;走向通俗性,用平实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标榜公正性,在“客观” 与“敢言”间寻求平衡,成为当时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国际上也有一
10、定影响力。【知识模块】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7 【正确答案】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赴广州主持禁烟后,在与侵略者斗争的实践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了解贫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提出“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他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加深朝廷、国人对“西洋”的了解。他设立译馆,组织翻译班子以翻译外文书报。这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活动,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并未公开发行。译报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情报的载体。其中,以澳门月报澳门杂录为代表,后林则徐将编译的资料交给魏源,整理成海国图志出版。(2)林则徐译报活
11、动的意义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 ,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海国图志是当时最为详尽介绍各国之书,使国人眼界大开,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重要思想。译书活动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增长了见识,反映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更是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带动了如魏源、姚莹、左宗棠等一批人物的觉醒。译报活动使国人对报刊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当时还是仅限于“译” ,而没有“办”。【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8 【正确答案】 (1)维新派新闻业务特点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摆脱了传统文章的束缚,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新闻报道中
12、夹带评论。寓评论于新闻之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个特点。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版面分栏,新闻分类。改变了过去只按谕旨、论说、纪事等一排到底的版式。对一些过长的文章,进行压缩和编辑加工。新闻标题向一事一题的方式发展。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这一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不过这一时期的新闻图片,仍然是木刻版画。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为挽救国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报刊则是这种思想的载体和传播的工具,显示了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效力。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2)其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
13、以下几个方面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和报业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维新派创办了一大批政论性报刊,出现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使政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9 【正确答案】 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随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维新派的深入认识。(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
14、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外报,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1843 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使国人眼界大开,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重要思想。从林则徐、魏源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洪仁歼的进一步认识。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他参照自己在香港的生活经验,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15、”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维新派更深入的报刊认知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权利。【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0 【正确答案】 (1)王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2)重视报刊政论,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由于循环日报最大的特点是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报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3)大胆改革文
16、体,冲破封建章法的束缚,建设报刊政论文体。文章短小集中,浅显易懂,以“ 立言” 为目的。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4)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是“ 博采舆论”,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5)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1 【正确答案】 (1)上海的汇报新报背景:上海是中国内地资本主义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自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了国内贸易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中心,洋务运动日益兴盛,这一切为国人在上海办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上海是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的重要基地。汇报1874 年 6 月
17、 16 日由容闳创办于上海。办报宣言:“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中华之事而言之,故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汇报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专横,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出版未及一年即改组更名益报,1875 年 12月停刊。新报1876 年 11 月 23 日创办于上海,主办人为上海道台冯悛光,该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2)广州的 述报广报背景: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
18、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 。述报创办于 1884 年 4 月 18 日,创刊之时,正逢中法交战,该报连续、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战争的发展过程、战役实况及官方态度、社会舆论等,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此外,该报还有书报译稿、中外新闻与评论、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广告等。该报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广报1886 年 6 月 24 日,由邝其照创办于广州(1861 年改组为中西日报),发行面很广。主要内容为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也有时事评论。1891年,该报因
19、发表一条报道某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怒两广总督,搬往沙面租界,改报名为中西日报,由英商出面经营,言论更为大胆。后又因报道八国联军战败的消息,触怒法帝国主义,改名越峤纪闻继续刊行,不久由于发行被限制而停刊。【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2 【正确答案】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其特点具体表现为:(1)办报主体:创办者身份较复杂,既有先进知识分子、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2)办报性质:一般是私营的,办报经费多半由私人集资合股。(3)办报内容:以宣传洋务运动内容为主。(4)政治立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述报表现得尤为突出。(5)业务工
20、作:形式大多参照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模式。(6)报业环境:处境十分困难,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很薄弱,不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读者不多,发行很少;缺少政党和政府的经费和财政上的支持。其次是政治上的困难,主要是来自封建统治者方面的限制。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仅限于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且为求得生存往往要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招牌、托庇于租界,社会影响不大。真正改变中国报业结构的是维新运动时期创办起来的维新派报刊,促使中国民族报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传统。【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3 【正
21、确答案】 (1)主要报刊:19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从 1895 年至 1898 年的 3 年时间中,全国出版的报刊有 120 种左右,其中 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万国公报 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在 1895 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中外纪闻 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 “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
22、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96 年 1 月 20 日停刊。强学报 。1895 年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1896 年 1 月 12 日出版强学报,作为该会机关报,政治色彩更浓,明确提出变法维新主张。时务报 。1896 年 8 月 9 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旬刊,书本式,连史纸印刷,每期约 3 万字,印刷较为精美清晰。内容首先是论说,其次是皇帝谕旨,大臣奏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第二期起又将域外报译分成西文报译和东文报译、法文报译,报译的分量最大,占全刊的一半以上。随后成为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知新报 ,1897 年 2 月 22 日创办于澳门,由康有为胞弟康广
23、仁任总经理。维新言论最直接全面,直到 1901 年 1 月 20 日停刊,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2)特点: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现状,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4 【正确答案】 在维新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 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
24、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冲破“ 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知识模块】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5 【正确答案】 1897 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 年“ 百日维新 ”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自 19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中国 新闻 传播 国人 办报 活动 兴起 发展 清末 民初 新闻事业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4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