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2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意表示的是()。(2008 年单选 6)(A)甲为非法制造枪支而购买钢管(B)乙对朋友发誓说要杀死仇人张某(C)丙发电子邮件邀约朋友参与盗窃(D)丁向他人发送敲诈财物的短信息2 甲喜新厌旧,欲杀害妻子乙后与情妇结婚,虽然明知其儿子丙有与乙在同一饭碗里吃饭的习惯,由于杀乙心切而不顾丙的死活,仍在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结果乙、丙均中毒身亡。本案中甲对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2、2011 年单选 3)(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3 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2008 年单选8)(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4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2009 年单选 7)(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B)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因素不同(C)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积极追求(D)对危害结果发生是否知情5 下列关于过失犯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011 年单选 13)(A)过
3、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的犯罪(B)过失犯罪既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C)过失犯罪未造成严重结果的,可以按照犯罪未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对具有高度危险的过失行为,即使未造成法律规定的实害结果,也应当定罪处罚6 甲将自己亲生的婴儿以 2 万元价格卖给他人。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一认识错误属于()。(2010 年单选 2)(A)法律认识错误(B)对象认识错误(C)客体认识错误(D)手段认识错误7 甲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时,因方法粗暴致其重伤。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的这种认识属于()。(2009 年单选 8)(A)对象认识错误(B)法律认识错误
4、(C)因果关系认识错误(D)手段认识错误8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2010 年单选 5)(A)甲买回剧毒农药意图杀害妻子,后念及夫妻多年情分,悄悄将农药处理掉(B)乙以出卖为目的,买到一婴儿后,但尚未出手即被抓获(C)丙尾随从银行取款出来的刘某,意图抢劫,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阻拦(D)丁乘某女不备,将其扑倒,意欲强奸,却被该女制服9 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施了()。(2008 年单选 9)(A)有助于犯罪既遂的行为(B)有助于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C)有助于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D)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10 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0
5、09 年单选 13)(A)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预备犯罪过程中(B)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以后(C)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以前(D)出现了损害结果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11 下列行为中,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的是()。(2009 年单选 11)(A)甲为劫财而将受害人骗到预定地点(B)乙为劫财而埋伏在阴暗处等侯被害人出现(C)丙为劫财而在被害人饮料中投放麻醉药(D)丁为劫财而购买了一把匕首12 下列关于犯罪既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2009 年单选 10)(A)对犯罪既遂,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B)犯罪既遂的法律标准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6、(C)行为人没有实现犯罪的预期目的,也可以成立犯罪既遂(D)只要出现犯罪结果就构成犯罪既遂13 甲得知单位财务室保险柜里有 10 万元工资款将于次日发放,遂携带工具潜入财务室,因保险柜十分坚固,甲用了三个小时都没有撬开,便离开,甲的行为属于()。(2012 年单选 13)(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B)实行终了的中止(C)能犯的未遂(D)不能犯的未遂14 甲、乙二人不约而同在同一商场内行窃,各自盗窃财物数额较大。下列对甲、乙二人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2009 年单选 14)(A)甲、乙二人是共同实行犯(B)甲、乙二人互为片面共犯(C)甲、乙二人互为间接正犯(D)甲、乙二人不构成盗窃罪共犯15
7、 甲指使 15 周岁的乙盗窃轿车,乙将盗得的轿车交给甲,甲销赃得款 10 万元。在本案中()。 (2011 年单选 12)(A)甲、乙构成共同犯罪(B)甲是教唆犯,且属于主犯(C)乙是实行犯,是从犯(D)甲是实行犯16 甲与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乙合谋后,由甲在乙值班时将库存物资运出。销赃所得 3 万元由二人平分。在本案中()。(2010 年单选 16)(A)甲、乙都构成贪污罪(B)甲、乙都构成盗窃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贪污罪(D)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构成盗窃罪17 甲与乙共谋后,分别从前、后门进入李家追杀李某,李某被甲追至后门处被乙一刀捅死。甲、乙的共同犯罪形式是()。(2008
8、 年单选 11)(A)必要共同犯罪(B)简单共同犯罪(C)复杂共同犯罪(D)特殊共同犯罪18 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2009 年单选 16)(A)必要共同犯罪(B)特殊共同犯罪(C)简单共同犯罪(D)复杂共同犯罪19 国家工作人员甲与普通公民乙相互勾结,由乙接受他人财物,由甲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甲、乙的行为()。(2010 年单选 18)(A)属于必要的共同犯罪(B)属于任意的共同犯罪(C)属于特殊的共同犯罪(D)不成立共同犯罪20 甲、乙二人共同盗窃一辆价值 20 万元的汽车销赃得款 6 万元,甲分得 5 万元,乙分
9、得 l 万元。关于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09 年单选 15)(A)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 20 万元处罚(B)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 6 万元处罚(C)对甲按照盗窃 6 万元、乙按照盗窃 1 万元处罚(D)对甲按照盗窃 5 万元、乙按照盗窃 1 万元处罚21 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继续犯的是()。(2009 年单选 17)(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 5 万元后逃匿(B)乙非法剥夺武某人身自由 10 天(C)丙一夜之间盗窃同一住宅楼 3 户人家财物共 5 万元(D)丁在实施抢劫过程中致受害人重伤且久治不愈22 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通讯电缆致通讯中断,既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也
10、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甲的犯罪属于()。(2009 年单选 18)(A)吸收犯(B)连续犯(C)牵连犯(D)想象竞合犯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3 犯罪目的在定罪中的作用有()。(2010 年多选 25)(A)决定某些犯罪的成立(B)决定故意犯罪的既遂(C)决定某些犯罪的性质(D)决定是否成立共同犯罪24 简述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2011 年简答 5)25 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有()。(2010 年多选 41)(A)甲在发
11、表分裂国家的演讲时,被群众扭送到公安机关(B)乙为制造列车倾覆事故,在轨道上安装了脱轨装置。该装置被巡道工及时拆除(C)丙欲杀害张某,用猎枪射击骑马的张某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造成张某轻伤(D)丁正在撬保险柜时,其同伙打来电话,告知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丁便离去26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是()。(2008 年单选 10)(A)甲持匕首在张三每天下夜班经过的路口守候,准备杀死张三,但张三当夜没有出现在这一地点(B)乙携带匕首乘坐出租车,准备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抢劫,因形迹可疑,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了派出所将其抓获(C)丙非法购进两支手枪还未来得及出卖即被抓获(D)丁为抢劫李四钱财,假装劝酒
12、将李四灌醉,没来得及取走李四财物,因被李四的妻子发现而慌忙逃走27 下列情形中,应以共犯论处的有()。(2009 年多选 25)(A)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方便的(B)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C)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D)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28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2008 年多选 22)(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C)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D)实行犯
13、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简答题第 26-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9 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2012 年简答 51)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9 刑法第 26 条第 1 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试说明:30 犯罪集团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31 主犯与首要分子之间的关系。32 主犯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2010 年法条分析 29)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试
14、卷汇编 12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犯意表示,是指在实施犯罪活动以前,把自己的犯罪意图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流露出来。犯意表示虽然在客观上也表现为一定的行为,但这一行为仅仅是其犯罪意图的表露,还不属于为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因此,它和犯罪预备具有本质的区别。犯意表示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实际危害,也不具有对社会的现实危害性,因此刑法对犯意表示不予处罚;犯罪预备是为着手实行犯罪而制造条件,对社会存在着实际威胁,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刑法明
15、文规定预备犯应负刑事责任。选项 A、C 属于犯罪预备行为,选项 D 属于犯罪实行行为,只有选项 B 才属于犯意表示。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甲对丙的死亡,是放任,故属于间接故意。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甲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丙死亡的结果,但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故属于间接故意,应选 B 项。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具有相似之处: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因素相同,排除 B、D;二者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即都不是积极追求,故排除选项 C。但二者的区别
16、也是明显的:首先,结果发生是否违背行为人意志。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其次,是否考虑到避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认识程度上,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本题应选 A。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第 15 条第 1 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17、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故 A 项说法错误。犯罪,不管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故 B 项正确。刑法第 15 条第 2 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而且,过失犯罪的法定刑由法律明确规定,而非“按照犯罪未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 C项表述错误。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故 D 项称“即使未造成法律规定的实害结果,也应当定罪处罚”的说法错误。6 【
18、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甲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显然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误解”。故本题应选A。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识。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很显然,甲的认识属于法律认识错误。故选项 B为本题正确答案。选项 A、C、D 都属于事实认识错误。8
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情形。构成犯罪预备,关键条件有二:一是,为了犯罪,仅仅是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二是,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是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选项 A,甲为了实施故意杀人罪,准备工具,但由于甲本人意志原因而不实行故意杀人罪,故不属于犯罪预备(选项 A 属于犯罪中止)。选项 B、D,行为人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故也不属于犯罪预备。选项C,“丙为抢劫而尾随”属于为了犯罪而制造条件, “在小区入口处被保安阻拦”属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故构成犯罪预备。
20、因此选 C。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般地,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区别的根本标准。而所谓实行犯罪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某一犯罪行为。故选项 D 应选。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24 条第 1 款,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犯罪行为开始实施之后、犯罪既遂之前均可中止。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因此,本题应选 A,选项 B 错误。根据刑法第 24 条第 1 款,“自动放弃犯罪”、“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都可以构成犯罪中止,即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专业 基础课 历年 汇编 1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