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 “中国最初之史 ”。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前 11 前 6世纪的重要资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而夏商在西周前,排除 A;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气度的文学体裁是汉赋,春秋时期尚未实现大一统,排除 B;周朝结束为战国末期,因此排除 C; D符合题意。 考
2、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 诗经 下列言论摘自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其中体现维新思想的是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 “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 ” “我国只知造购船炮,不重艺学,不兴商务,尚不知富强之本 ” “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维新思想不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更主张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 ”和 “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反映了只学
3、西方的器物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主张,是洋务派的观点,因此排除 ; “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我国只知造购船炮,不重艺学,不兴商务,尚不知富强之本 ”反映了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因此 . 体现了维新思想, C符合题 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 早期维新思想 李鸿章在有关兴办工商业的奏折中说: “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 (两 ),又铜、铁、铝、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 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 (军费征收 )。各省诸山, 择其利厚
4、者次第开挖。一切仿西法行之。 酌提一、二分归官, 可以养船、练兵。 ”以上材料表明,洋务派举办工商业的目的是 维护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 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 开支 建立近代化的中国工业体系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亦设机器自为制造 ”可知为机器生产,因此必然会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创办工商业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军工,解决资金、燃料和运输等问题, “可以养船、练兵 ”才是其深层次的目的即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 ;材料 “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 ”体现了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倾销的
5、目的;“有利厘饷也 ”“酌提一、二分归官 ”体现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开支的目的 ,因此 正确,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郑观应在公法中说: “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 ”“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 ”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A平等交往 B学习西方 C依法治国 D公平竞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 ”“不可相统属 ”反映的是国与国的关系,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作者对西方先进
6、文明的仰慕信息,无法说明要学习西方,排除 B; “可相维系 ”“他人不得侵夺 ”反映的不是竞争关系,排除 D; “各国之权利 ”“不可相统属 ”“他人不得侵夺 ”则说明了各国应该平等交往,不应该侵犯他国权利的主张。A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 早期维新思想 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 :“ 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 图固守以待转机。 ”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 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 九龙 C甲午战争 台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北京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
7、题实际考察内容是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根据 “惟有死守,据为岛国 ”可知是割占的领土为岛屿,排除 D,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未割占中国领土;在割占领土后当地民众进行了激烈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因此 C 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反割台斗争 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
8、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扩大 ”“日益陷入 ”可知是西方扩大侵华的结果,而南京条约则是开始,排除 A;两次鸦片战争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对华经济侵略以扩大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为主,北京条约同样可以排除;甲午战争时值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垄断资本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的方式主要是在华投资办厂,开办银行,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而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正是突出的表现,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因此 C符合题意;辛丑条约则侧重于严重的政治奴役,排除 D。 考点:近
9、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 在近代中国 ,民众 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 “民教冲突 ”,据记载 ,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年 ,1898年 ,1900年 ,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加剧。双方既有冲突,又有交流融合,如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生活习俗的西化,这些现象说明 A的表述是错误的;西方传教士并非都是不 良之徒或
10、侵略分子,也有一些正常传教,排除 B;材料显示的信息是 “民教冲突 ”,因此排除 C;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度,列强加紧侵华,出现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使得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反洋教斗争,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下列论述能证明其观点的有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促进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成为 20世纪民主革
11、命的开端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新时代风气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和魏源等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开辟了向西方学习之路,因此排除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发展近代军事和教育,是中国近 代化的开端,排除 。维新变法发生在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之际,高举 “变法图存 ”的旗帜,因此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思想,是
12、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潮流。因此 符合题意,选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思想变革,无法振 兴国家,并使之成为现代政权。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 D从辛丑条约到清末新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资产阶
13、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心理。材料中提到的现代化努力局限于外交、军事与技术上,而不改变体制和思想,因此符合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 “中体西用 ”,再结合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这一事实可知为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 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
14、题的能力。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曾国藩、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王韬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工商业,同西方商战以维护民族利权;康有为、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变法图强。 A 是共同主题。提倡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家如张謇;提倡民主共和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科学理性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因此 BCD不是蕴含的共同的主题。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 向西方学习 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
15、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 ”上述现象表明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 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D 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并未体现列强的行为,且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与事实不符,排除 A;洋务运动时期( 19世纪 60年代起)清政府就已经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排除 B;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 C;从现代警察制度、市政管理和设施等信息来看,天津的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D 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16、的兴起 清末新政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 “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民国时期的 “发型 ”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清军入关后确实强迫汉族人民蓄辫,但是后来汉族人也接受了这一发型不愿剪去。是否剪辫
17、不是满汉矛盾,而是革命与传统的划分,排除 ; “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 ”说明革命者不采取一刀切的强硬措施,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正确;该政府公示是在辛亥革命期间颁发的,剪辫意味着对革命政权的拥护,因此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正确;材料未体现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排除 。因此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读下图,对地图中四个地点所 发生的历史事件解释准确的是 A成立军政府 B颁布临时约法 C袁世凯就任总统 D成立中国同盟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A为
18、武汉, B为北京, C为南京, D为广州。颁布临时约法是在南京,应对应 C而不是 B;袁世凯就任总统是在北京,应对应 B而不是 C;成立同盟会是在日本东京。而武汉光复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因此 A.成立军政府是正确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A “开化早 ”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 “揖美追欧 ”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 “飘扬五色旗 ”是倡导国内民族平等,五族共和 D “世界和平永保 ”反映中国改变了
19、半殖民地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这首歌曲诞生于辛亥革命时期,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 A;辛亥革命后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排除 B;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D。五色旗象征了中华民国境内民族平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C符合事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 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 “百年张裕 ”在 18921917 年间的部分发展大事。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
20、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提赠 “品重醴泉 ”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B.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C. 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 D.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张裕酿酒公司创立于 1892年,而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也就是 1895年,因此排除 A;孙中山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建设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排除
21、 B;一战期间民 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排除 D 。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 ”体现了北洋政府的鼓励扶植政策使其产品享誉世界, C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 在 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 1874年至 1894年 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 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 986.7%。以上现象表明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已经被彻底破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
22、可知, 19世纪 7090 年代随着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洋务工业的发展,外国商品并未完全占据中国市场,排除 A;虽然在西方经济的入侵下,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但是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经济成分中仍占有较大优势,19世纪末自然经济并未彻底破坏,排除 D,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应该是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的扩大、企业增加等,材料未体现,排除 C;机器纺纱较之于手纺纱更便宜,因此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通过购买大量的机纱,再通过手工织布来满足生活需要,出现了 洋纱进口值远远大于洋布进口的情况,体现了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卷入
23、世界市场 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 :“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 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 “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停留于 “天朝上国 ”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朝藩 ”“朝贡 ”等信息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仍然沉迷于 “天朝上国 ”的政治幻想中,认为自己是宗主国,朝鲜琉球和西洋诸国都是藩国,因此 C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关于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信息,排除 A,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北京市 重点中学 上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