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等级的范围主要是贵族集团 ,不包括 奴隶 ,故 A错 ;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关系 ,又是政 治上的隶属关系 ,故 C错 ;中央集权强调地方对中央的 严格服从 ,题干强调的宗法分封恰与此背道而驰 ,故 D 错。从题干来看
2、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在进 行权力的继承与分配上 ,都以血缘为标准 ,这正说明 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故选 B。 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一国两制 ”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 B贯彻了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 D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国两制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大计,遵循了实
3、事求是的原则。故选 D。 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项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C项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九二共识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答案: C 试题分析: “九二共识 ”指 1992年 11月
4、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故选 C。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B项到今天两岸尚未达成相关表述; D项是 80年代的两岸关系缓和化的表现。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952 年,周恩来在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中说: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
5、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周恩来在此阐释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 “求同存异 ”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故选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
6、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 “一边倒 ”,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因此 BC 不符合题意; D项是在 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选项中提到的三大外交方针,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 ”
7、。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亚非会议的过程中,遭到了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一些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使会议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确保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故选 D。 A项是在 1953年提出; D项并非根本的原因; C项错误,会议成功关键在于与会国家形成了 “求同存异 ”的共识。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8、国际会议。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1950年 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1979年 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届七次会议一致通过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即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后悔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建国后推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为其 30年。 1979年条约即将到期,中国宣布期满后不再
9、延期,体现了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 C。 AB项是在 80年代提出; D项明显错误。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不管是建国初期的与苏联的结盟还是后来不结盟都是这一方针的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都需要掌握。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 对该声明发表时的背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 “外交关系 ” 日本舆论
10、强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声明应该是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 中美建交是在 1979年,应改为中美关系缓和;田中角荣还没有访华,中日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故 不正确。故选 A。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建的
11、高潮。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 “要知五谷,先看五木 ”,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 ”, “种好稻好,娘好囡好 ”, “早稻水上飘 ,晚稻插齐腰 ”,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农业。材料中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故选 D。 A项和 B项都是从某一方
12、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 C项和题干无关。 考点: 点评:在铁器牛耕的基础上,精耕细作的农业不断的发展,很多的农谚就是体现了这一点。材料体现的这些谚语多是古代农民经过长期的农业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极大的指导了古代农业的生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农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等也需要把握,它们也大多与农业有关。 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地区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而砍伐森林 建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3、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关系,近代黄土高原工业化建设很少,排除 。 项都是中国近代以来是的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从而使环境恶化的原因。故选 A。 考点:近代以来环境的破坏 点评:黄土高原本身就是土质疏松,水分易流失,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植被被破坏,恢复较慢。人口的增长过快和统治者的砍伐树林也是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 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激轮转 ”,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 “海上霸王 ”,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 “千峰翠色 ”,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 “灯火不绝 ”,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翻车东汉时期出现,三国时期
14、由马钧完善。故 A说法错误。唐代制造业和对外交往发达,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代制瓷业发展成独立的部门,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因此 BCD说法正确。故选 A 考点:隋唐时期的经济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隋唐时期的经济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相关的知识点如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 举制等也需要掌握。 对导致表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表 19361947 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 各期各国总计 =100 年份 香港 日本及台湾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苏联 其他 1936 1 9 16 6 19 6 11 7 15 9 1
15、 9 0 1 32 3 1947 1 8 1 7 50 1 6 9 / 1 2 0 3 38 0 (说明: 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 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 1947年与 1936年相比,德国和日本的对华出口额明显降低,反映了二战德日战败,对对华贸易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明显上升,反映了中美订立了新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形成了单独支配中国的局面。故选 B。 A项体现不出德日的对华贸易的变化;
16、 C项苏联的对华贸易基本持平; D项无法体现美国的对华贸易数额的迅速增长。因此 ACD均错误。 考点: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对华经济侵略 点评: 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形成了美国侵略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的市场充斥着美国的商品,严重的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49 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前期,蒋介石政权败退到台湾,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真正的做到独立自主。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 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完
17、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正确;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仅用一个五年计划还不能实现国家工业化, 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 196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错误。故选 A。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 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18、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加人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 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使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故正确答案:为 C。 A项只是说了城市改革这一个方面; BD项是在 2001年。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 19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 的内容应该是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汕头特区、广州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汕头特区、福州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窗口 ”、 “试验田 ”判断 为汕头经济特区; 是沿海开放城市;根据 “对外开放格局 ”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而非经济技术开发区。此题选 D项。其它各项均不符合题
20、意。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德龄( 1886 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人。 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通晓外文,便召她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先后撰写了紫禁城的黄昏、御香飘渺录、瀛台泣血记、我和慈禧太后等描写清宫的著作。这些著作描写的社会生活中,慈禧有可能 照像 坐电车 乘飞机 听广播 看电影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本题要运用排除法。 在 1939年
21、发明的和 项在 19世纪末已经产生,因此慈禧完全可能照相和看电影。由于汽车发明于 19世纪 80年代,故 可能发生。 项是在 1903年发明的,而中国航空业起始于 20世纪 20年代,故 项明显不可能。 项发生在 20世纪 20年代,与题中的 “1903年 ”时间不相符合。故选 A。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的标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主要的成就有汽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列宁说: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
22、种自治同民主集中 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列宁的话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保证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因此 正确。故选 B。 表述明显错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考点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比较 ”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新中国成立后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三大战役胜利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四川省 成都 外国语学校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