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这个简称应该起源于 A商朝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代郡县制 D隋唐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 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因此 B符合题意。 A是强调血缘关系, D是选官制度,与地方行政区划无关; C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与题干无关。 考点:分封制 点评:本题还可参考( 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4)西周分封制在中
2、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是 C “洪武皇帝 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 材料中 “中级官员 ”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 A 试题分析:洪武皇帝 是指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时期为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但是由于事务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但是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因此 BCD都不属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能。 考点:明
3、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 础上去选择。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 “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 “宰相刘罗锅 ”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
4、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太祖加强皇权,借胡惟庸擅权一案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因此清朝不可能设置宰相。史书记载刘墉在乾隆五十年协办大学士,于是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的角色称之为 “宰相 ”。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清朝选取管理注重仪表,如果刘墉真是罗锅是不可能进入官场的。虽然说电视剧中的刘罗锅是笑谈,但是这一称呼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当时刘墉已经 80驼背也属自然。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要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搞清备选
5、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往往对材料的作出以偏概全的理解、以现象代替本质的推理。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应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户部;元朝时中书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明朝时废除丞相,把行政权分给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又设立内阁辅助皇帝,根据题干 “阁臣 ”等信息可知最早是在明朝;清朝初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
6、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 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 明史记载: “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 ”这一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皇帝较多采纳臣下的意见 B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很高 C君主采用多种手段驾驭臣下 D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答案: D 试题分析: “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
7、,又派太监恫吓 ”说明皇帝未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大臣威逼利诱。 A 不对,材料恰好说明明朝政治昏暗,而非清明;B在材料 中无从体现; C不对,只是对材料反映现象的理解; “恐廷议时群臣反对 ”说明本质上反映了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历史选择题中常会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 “根本原因 ”、 “主要原因 ”、“本质 ”、 “实质 ”、 “性质 ”等。平常训练时,我们就应该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殊限定词的细微区别。 如 “实质 ”就是 “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
8、雍正七年 (1729 年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 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 ” 说明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领以亲王、大臣 ”说明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不对,军机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非降低了行政效率; 不对,参与国事决策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此类选择题题干所要求答的内容往往由多个知识点组合而成,将选择项冠之以数字序号,正确答案
9、:至少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组合选项。故该题型有知识含量大的优点,能力考核要求也十分灵活。可以是材料、评价判断、异同比较等等。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突出的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 A不对,突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符合事实,但过于笼统; D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已。官员从坐着奏事到站着奏事再到跪着,实际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日益独尊。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0、度 点评:最佳型选择题的提示语往往是最根本、主要、主导、突出、本质、实质等词。最佳选择题又称程度型选择题。这种题目的结构规律是四个选择项不是非正即误,而是一种程度关系。选择项在不同程度上均符合题意,只是符合的程度差异,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被排除的三个选择项有时并非错误,只是欠妥,算 不上 “最 ”佳选项而已。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一方面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封建统治日已腐朽,
11、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西方已经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东西方差距日益拉大,因此 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刚好相反。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回答这类选择题时,除了历史的知史储备之外,还要注意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结合相关知识,搞清史实和结论、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干扰项的设计往往混淆事实、或是理论使用有误推导出错误、模棱两可的观点。 1895年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的对联。联中 “割地 ”是指 A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给英国 B割黑龙江以北给沙俄 C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D划东交民巷为 “使馆
12、界 ”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5年正值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给日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给英国的是 1860年北京条约;割黑龙江以北给沙俄是 1858年瑷珲条约;划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是1901年辛丑条约。 考点: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突出表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高考常考的重点。但这些条约的内容易混难记,更易遗忘。为此,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缩记法、字头法、谐音法、排比法等方法多管齐下,生动形象,好记难忘,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 一、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香
13、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 “哥哥赔五(双)鞋 ”,解释: “哥哥 ”谐 “割 ”音,指割地;“赔 ”赔款; “五 ”五口通商; “(双) ”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 ”谐 “协 ”音,指协定关税。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名称的记忆。方法 1,用字头 法记为 “广、厦、福、宁、上 ”。方法 2,用谐音法记为 “光(广)下(厦)不(福)能(宁)上 ”。 二、 1858年中俄
14、、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公使驻京、开十口、外国船、外国人、赔款 ”。方法 2,用数字排比法记为 “一开二赔三外 ”,解释: “一开 ”增开 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二赔 ”军费、商损两种赔款,即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三外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
15、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三、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 准华工、增赔款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 “准(许)天天陪酒 ”,解释: “准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天天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 ”谐 “赔 ”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酒 ”谐 “九 ”音,指割
16、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四、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割地(辽、台、澎)、赔款(军费 2亿两)、开口岸(沙、重、苏、杭)、设厂免税(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 “哥哥开厂赔两亿两 ”,解释: “哥哥 ”谐 “割 ”音,指割地; “开 ”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厂 ”口岸设厂,内销免
17、税; “赔两亿两 ”赔款两亿两。 五、 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 万两。(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6)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
18、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赔款、划界 、拆炮兵、惩官民、改总理、修商约 ”。方法 2,用字 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 “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 ”。解释:“修 ”修订商约; “使馆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赔 ”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 “炮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改总理 ”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惩官民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
19、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美国历史 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可见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方面的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的实质。 A不对,鸦片战争的根源在于工业 革命的开展推动西方国家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20、地,加紧对外扩张; C不对,作者显然是为英国辩护; D不对,作者的观点涉及全球化的角度但不准确。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分成两种情况:一由结果推断出原因,提示语往往问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源、主导原因、关键原因、是因为、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等。二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提示语问的是结果。 2009 年 2 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21、; A不对,鸦片战争时期 英军没有攻入北京; C不对,甲午战争时期日军没有攻入北京; D不对,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侵略军攻入北京,但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 46年( 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约 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有 “万园之园 ”之称。 1860年 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
22、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 ”可知应是指甲午中日战争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第一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有英法等西方大国参与,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省 惠州市 实验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