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1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D古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答案: D 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 “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 ( ) 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C限制土地兼并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 ) 牛耕 花楼机(花机) 翻车
2、 水排 A B C D 答案: D 吕氏春秋 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 C 某小组在探究 “宋代城市商业发展 ”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 ) A史籍宋史 B北宋 “交子 ”刻版等实物 C宋朝诗词作品 D电视剧水浒传 答案: B 据张居正传(第三册卷三十七)载: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同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 故余以为欲物
3、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农商并重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重农抑商 答案: A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 “近代的前夜 ”了。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 “小户 ”“听大户呼织 ”、 “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 C 清文献通考卷 33载: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
4、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时常可以 “裕国 ”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答案: A “学而优则仕 ”是传统中国人的理想追求,然而清末状元张謇却放弃仕途,毅然挂冠从商。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学 答案: A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 世纪 20 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 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
5、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之臭味 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有误的是 ( ) A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B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C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D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答案: B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重建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 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答案: A 观察下表 1937、 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6、16% 4 4% 7 3% 1942年 58% 78% 49% 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各项对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 B 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 1979 年 6 月 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
7、质量 B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C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D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B 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以下两图,其中图(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答案: D 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的 “上海精神 ”。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 )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答案: B 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
8、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时 ( )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但优势在美国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 B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 D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9、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不能作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完善科举程序 B创立行省制度 C强化文人政治 D世俗文学兴起 答案: B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答案: D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
10、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 A强调法官至上 B体现人人平等 C重视法律程序 D保留习惯旧俗 答案: C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 A 清末民间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 答案: D 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
11、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 A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B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答案: B 下图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 A B C D 答案: D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卫华
12、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 B C D 答案: D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 答案: B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19691978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福建 师大附中 第一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