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1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姓氏起源对 “陈 ”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为陈侯。其子孙有以国为姓,就是陈姓。 ”据此可知,陈姓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答案: A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 “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 ”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存在,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作出
2、了让步 答案: C 1957年 7月 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 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 抱着狐狸精当美女 ,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C “包产到户 ”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 B 1981年 1月 1日实施的新婚姻法第一次把完全不带政治色彩的 “感情破裂 ”作为离婚的法理条件,这四个字迅速成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流行语。这表明( ) A男女真正实现了平等 B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 C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
3、改变 D我国的民主法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答案: B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 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答案: B 公元前 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 “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 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 ”材料表明色诺芬: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主张将神学人性化 答案: D 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
4、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这种文学流派被称为(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新古典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D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 “高明 ”之处是( )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答案: D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5、答案: A 2010年 5月 11日,在英国伦敦, 43岁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最终以工党 13年执政终结者的角色,入主唐宁街 10号,成为自 1812年利物浦勋爵之后,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卡梅伦会赞成下列哪句话( ) A “内阁、枢密院和国会都是国王的会议机关 ” B “除经国会同意外,国王平时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C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 D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 答案: B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
6、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清同治三年( 1864 年),有四位法国人在巴黎一咖啡厅里聚会聊天。甲说:“我参加过滑铁卢战役。 ”乙说: “我给路易 波拿巴上台投了一票。 ”丙说: “我参加过第三共和国成立庆典活动。 ”丁说: “我进过中国皇宫。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可能符合史实(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的本质含
7、义是( )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 A 以下文字是摘自近代某历史人物自传序言: “余与陆子兴 (徵祥 )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 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 !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 r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A由于谣言作者被冤枉 B在对日交涉中作者并未卖国 C文中 “最后通牒 ”所涉条约为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D此书可能是
8、曹汝霖或章宗祥所著 答案: D 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活习惯的不同 C生产方式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答案: C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考虑是( )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 “(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
9、论及赏(偿)稼 ”。这说明( )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B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答案: A 司汤达说: “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 ”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答案: A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哪些重大发展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 “经世致用 ”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B C D 答案: A 焚书 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
10、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 愿学孔子 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答案: C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 170周年。如果我们要开展纪念活动,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应是( ) A全民团结,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B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 C开源节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D和平外交,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 B 申报时事报道介绍了当时一位爱国者所说的一段话: “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
11、,而我民不可玩 ”。该报道最早可能发表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答案: C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 天下 ,是 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C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
12、可以用来描 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A 近代以来广东引领时代潮流。下列对近代广东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创办了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 B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爆发了第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D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策源地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 “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 ”“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 ”。这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西省 师大附中 第一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