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市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脊 髓 ( su) 潜 ( qin)力 蹩 ( bi)进 闷 ( mn)热 B 斐 ( fi)然 咋 ( zh)舌纸 屑 ( xu)信 笺 ( jin) C 炽 ( zh)热 稽 ( q)首 憎 ( zng)恶遒 劲 ( jng) D 癖 ( p)好广 袤 ( mo)攻 讦 ( ji) 尽 (jn)管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咋 z 屑 xi C炽 ch D尽 jn。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
2、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深邃孱头无动于衷明火执杖 B幅员湮没望帝啼娟以逸代劳 C嬉笑临帖乔妆打扮罄竹难书 D仓猝推衍前合后偃曲突徙薪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杖 -仗 B 娟 -鹃 代 -待 C妆 -装。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
3、; 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 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 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湖上的早晨是迷人的,也许是有了热河泉的缘故了吧,轻纱笼罩的湖水显得那样温柔、清澈,像 多情少女的 。朝霞仿佛格外 这湖上的晨光,它似乎等不及水面上轻柔的白纱散尽,就把自己的全部艳丽 进湖中了。这时,是湖上最 的时节。水是浓绿的,像碧玉;霞是艳红的,像胭脂。 A眼眸喜欢倾注多姿多彩 B眼睛喜欢倾倒绚丽多彩 C眼眸垂青倾倒多姿多彩 D眼睛垂青倾注绚丽多彩 答案:
4、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辨析近义词,必须要从所给词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等角度考虑,一定要切合语境。眼睛, 眼睛 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而眼眸,瞳仁 ,眼珠;喜欢, 喜欢 一词,一方面有喜爱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愉快、高兴的意思,而且 喜欢 也是一种感觉。而垂青,表示尊重爱悦。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或见爱;倾注,指把精神、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而倾倒,是指倒掉;多姿多彩,丰富多彩 ,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而绚丽多彩,用作谓语、定语;指色彩丰富。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时他
5、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对于读者说并不熟悉。 B采用这种方法,人数不宜过多,以四五人到六七人即可。 C殷代的社会,已达到使用大批奴隶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D贾宝玉由于生活在祖母的溺爱里,尤其是生活在女性包围的环境里,这里有 “高贵 ”的小姐,也有 “卑微 ”的丫头。 答案: A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
6、序、逻辑等 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B 杂糅, “以 为宜 ”或去掉 “以 ”; C缺宾语, “达到 的阶段 ”; D赘余,去掉 “由于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提到贾宝玉含玉而生,称其 “奇异 ”;因为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的言论,冷 子兴称宝玉为 “色鬼 ”,而贾雨村则认为宝玉是 “情痴情种
7、 ”。 B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的残忍捉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C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 ”, “仁 ”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 “爱 ”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巩固其政治,而尊之为 “圣人 ”。 D在哈姆莱 特的第五幕第二场的比剑中,相继死去了五个人:王后中毒而亡,雷欧提斯、国王、哈姆莱特被涂毒的剑刺死,有着古罗马精神的霍拉旭后也喝下毒药追随哈姆
8、莱特而去。 答案: D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 D项, “霍拉旭后也喝下毒药追随哈姆莱特而去 ”错,霍拉旭没有这么做,也没有死。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领袖 ”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 ,常见 “领袖 ”一词 ,既可以作名词 ,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表示 “同类人中的杰出者 ”“楷模 ”。东晋葛洪抱朴子 内篇 道意 “张角 ,钜鹿人 ,创太平
9、道 ,自称大贤良师 ,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 ”作动词时词义是“做他人的楷模、为他人作表率 ”。 “领袖 ”最早见于汉代文献 ,实际上是 “衣服的领和袖 ”。如庄子 徐无鬼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 壑 !薄佰 恕 汉书音义作 “人 ”。服虔曰 “人 ,古之善涂 I者 ,施广领大袖以仰涂 ,而领袖不污 ,有小飞泥 误著其鼻 ,因令匠石挥斤而 壑 ! 庄子集解 )在服虔注中 ,“领袖 ”与前文 “广领大袖 ”相对应 ,表示“衣服的领和袖 ”意思甚明。 “领袖 ”为什么能表示 “同类人中的杰出者 ”呢 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组成这个词的两个字的意义和作用。 “领 ”的本义是 “脖子 ”。如诗
10、经 卫风 硕人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毛传 “领 ,颈也。 ”按照认识规律和词义引申规律 ,衣服挨近脖子的部分也可称为 “领 ”即 “衣领 ”。如晋陶潜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 ,承华首之余芳。 ” 我们今天所说的 “袖 ”上古称为 “袂 ”。汉代以前的 “袖 ”是袂 (衣袖 )之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部分 ,相当于戏曲中的 “水袖 ”。上古时 “袂 ”为衣袖总称 ,说 “袂 ”可以包括“袖 ”,说 “袖 ”时只指局部 ,不能指全部的袖子。如左传 襄公十四年 “余狐裘而羔袖。 ”即狐皮的衣服袖上接了一段羔皮的袖头。战国策 燕策三和史记 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刺秦王 “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
11、L之。未至身 ,秦王惊 ,自引而起 ,袖绝。 ”此句中 “袖 ”即指袂之长于手的部分 ,因为是接上去的 ,就被拽断了。汉代以后 ,“袂 ”字逐渐消失 ,衣袖统称为 “袖 ”。 “领 ”和 “袖 ”之所以在文献中常常连称 ,一是因为在衣服的制作上二者都 是另加的部分 ,又都起装饰的作用 ,二是因为二者都有特别的作用 ,提起领子 ,整件衣服就可以顺当地提起 , 荀子 劝学 “若挈裘领 ,诎五指而顿之 ,顺者不可胜数也。 ”所谓“提纲挈领 ”即提住网的总绳和衣服的领子 ,比喻把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袖则常用以挥动示意并能表示礼节 ,易经 归妹王弼注 “袂 ,衣袖 ,所以为礼容者也。 ”孔颖达疏 “所
12、举敛以为礼容。 ” 由于 “领 ”和 “袖 ”在衣服上有重要作用 ,从而引申出 “同类人中的杰出者 ”的比喻义。“领袖 ”的这个比喻义与组成这个词的两个词素义已不直接相关 ,两个词素已凝固而不可分 ,我们无法将表 示 “杰出人物 ”的 “领袖 ”拆开用两个词素义的加合理解 ,因此 ,我们认为 “领袖 ”已经由并列短语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词。 “领袖 ”成词的时代发生在两晋时期。 我们现在用 “领袖 ”指称 “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此义是从 “同类人中之杰出者 ”引申而的 ,早在明清时就已见用。明史 曹于汴传 “时绍徽、应甲附魏忠贤得志 ,必欲害于汴 ,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
13、 ,遂削夺。 ” 【小题 1】下面关于 “领 ”和 “袖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领 ”字出现较早,最早在诗经中已有使用,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中的“领 ”即指 人的脖颈。 B “袖 ”字最初是指袂中长于手,反屈至肘的那部分,如左传中 “余狐裘而羔袖 ”中的 “袖 ”就是。 C “领袖 ”连用最早见于庄子,该书记录 “郢人 ”(“人 ”)“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 ” D “领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常见在 “同类人中的杰出者 ”或 “做他人的楷模 ”等义项上被使用。 【小题 2】下列关于 “领 和 袖 在文献中常常连称 ”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14、 “领 ”和 “袖 ”都是衣服的重要构件,都是另加的部分,且都有装饰性。 B “领 ”和 “袖 ”各自有其特殊的作用。 C “领 ”和 “袖 ”由其本义引申而的比喻义,让其最终合变成一合成词。 D “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让 “领袖 ”更加不能拆分。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两晋时, “领袖 ”虽然有 “楷模 ”的义项,但也见有 “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 ”,可见其感情色彩尚不全是褒义。 B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有 “左手把秦王之袖 自引而起,袖绝 ”的记载,此句中 “袖 ”即指袂之长于手的 “水袖 ”,因为 “袖 ”是另接上去的,所以易 “绝
15、”。 C “领袖 ”一旦当做 “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看待,它就已成合成词了,因为它的意义和其中两个语素的意义不再直接关联。 D “为后汉末年黄巾贼之领袖 ”和 “属其党石三畏以东林领袖劾之 ”的 “领袖 ”同中有异,因为它们都不再是并列短语。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类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 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
16、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庄子与庄子集解不同。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 B 项,“各自 ”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 B相当于戏曲中的 “水袖 ”; C“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应为“同类人中的杰出者 ”; D强加因果。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春的声音 沉樱
17、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 。但是幼年生长在枯燥的北方,住的又是城市,就是春天,也过得异常寂寞。所谓春了的时候,除了满城风沙,气候干燥之外再没有别的感觉。花草不是随地可见的,鸟声更是完全隔绝。当时在幼稚的心目中,总以为所谓鸟,不过是那 “喳喳 ”的喜鹊, “哑哑 ”的乌鸦,和终日在院中成群觅食的麻雀罢了。 不知是哪一次战争,那时我好像有八九岁,为了避乱,全家搬到了乡下,恰好是三四月的光景,我这才第 一次认识了并且享受了春天。 初次离开到处拥挤着房屋和街道的城市,到了一望无际的旷野,那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整天奔走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编柳枝采野花之外,还有一桩乐事,便是听 “播谷 ”叫
18、。这鸟的叫声,无论什么时候听去,总是远远的,仿佛要同人保持一种距离,故意躲在什么地方,却又一声声地清楚地叫着,像是对人说话那么富于亲切活泼的意味。听了它的鸣声而不动心的人,恐怕是没有的。难怪农人听了,觉得它是在提醒着 “播谷!播谷! ”,而受折磨的儿媳妇听了,说它是大声疾呼着 “姑恶!姑恶! ”对于小孩子,虽然听不出什么意义,却也觉得趣味 无穷。不知是谁把它似通非通地谐作 “光棍托锄 ”,并把这作为它的名字。每逢这鸟一叫,我们便仰望着那声音所的远方,模仿着它的调子做一种唱和。我们对唱的开场是听它自报姓名似的先叫一声: “光棍托锄! ”我们便紧跟着问:“你在哪里? ”刚问完,它又叫第二声,像是回
19、答: “我在山谷。 ”又问: “你吃什么? ”“我吃石头。 ”“你喝什么么? ”“我喝香油。 ”大概小孩简单的头脑再也想不出别的可问的了,便就此为止,只反复地问一遍又一遍,它也总不厌其烦地照样回答了又回答 “播谷 ”以外,还有一种为我所深爱的鸣鸟,便是鹧鸪。前者可说是儿时的 游伴,后者则是成年后才交结的朋友。一切鸟声似乎都有婉转清脆的共同点,唯有鹧鸪的叫是低沉的缓慢的。在我的心中, “播谷 ”好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小孩,它叫的时候也仿佛是在蹦蹦跳跳的,而鹧鸪则像是一位沉思默想的老人,动也不动地缩在什么地方慢腾腾地自言自语。它也是远远地离开了人,可是它 “咕咕咕 ”地一叫起,就立刻把那繁华蓬勃的春天
20、笼上一片宁静、和平与悠闲,使人不知不觉流入遐思,同时像对 “播谷 ”似的悠然神往于飘渺的远方 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或一片无边无际的幽林。 抗战中到了四川,住在乡下之后,对于鸟的认识增广了不少。但是为了这两种鸟的偏爱,那些枝头上的清唱,尽管多么悦耳,总引不起很大的兴趣。 可是后我又为一种鸟只得心动了。这最初听见的时候,觉得有点像 “播谷 ”,因为它是一声声地诉说什么似地反复叫着四个音的调子。但仔细听去,便完全两样了,一点没有轻快的意味,相反地竟十分凄厉。一样地有着使人不能不听的魔力,但听绝对没有使人像听播谷叫时那样做唱和的闲情,或像听鹧鸪叫时那种深思冥想的余裕。这是越听越觉不安,使人心中增添着难
21、言的烦躁、焦灼和悲切,直到不能忍受的程度,尤其中夜 醒,往往要被它叫得不能再睡。 这一天到晚叫了又叫的是什么鸟呢?我正纳闷着想问人,一天傍晚,我住楼下,路旁又照例聚着饭后出聊天的人们,都是所谓下江人,各种的方言形成一片嘈杂,使人颇觉烦扰。可是这时候,那鸟声不受影响地仍旧地在叫着,一直叫到那些闲谈得非常起劲的人们都注意起了。忽然一个南京口音的打住了话头茫然地问着: “这是什鸟? ”另一个湖南口音的回答说: “就是杜鹃啦。 ”那个问的人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我想,他一定和楼上的我一样地在心中 “呵 ”了一声吧!这个使人恍然的名字,仿佛是一个暗示,一经点破,从此我听懂了它反复在 叫着的是什么了。一点也不
22、错,是: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一天,半夜里忽然响起警报,依仗着住在乡间,我仍然没有躲避,但也不能安睡,起床伏在窗口张望着。不用说,这是一个月夜,那银色的月光像水一样淹没了无边的田野和山林,那么温柔寂静,好像大自然也正在安眠。但警报一再怒吼,击碎了美梦。忽然漫山遍野散布着紧张骚动的人群,匆促地奔窜着,四下里躲藏着,过了一会儿却又恢复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听不见一点声音的月夜。不过这时已不是温柔的宁静,而是令人悚然的噤寂。幸而还有田里的蛙,打诨一般阁阁地唱成一片,多少解除了些窒息似的恐 怖。但同时也传无温情的杜鹃的叫唤,趁了一切都在静静躲藏着的当儿,向那些侧听机声的耳朵更起劲儿地叫着: “不如
23、归去!不如归去! ”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身边啼! ”虽然是在繁花如锦的蜀国之春,又有谁会忘记了家乡呢?但愿没有太多人知道它就是杜鹃,就是子规,而它叫的就是 “不如归去 ”吧,我当时曾这样在默念着。 家乡是归去过了,但曾几何时又离开了。现在宝岛上,我又住在乡下,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花是够繁茂的,但常使我觉得奇怪的是鸟声并不太多。看了到处盛开的杜鹃花,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杜鹃鸟的 “不知归去! ”的叫唤。是的 ,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 “春的声音 ”呢? 1939年写于重庆北培, 1949年重写于台湾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湖北省 襄阳 市三校高二 上学 期期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