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县政府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侃侃而谈、 述而不作 的作风,受到群众的称赞。 B正在病中的武则天读到骆宾王的讨武 紫 罚 u拍案而起,连声赞赏,感叹说像骆宾王这样有才华的人,不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的失职。 C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 不落言筌 ,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D长江三峡中夔门最短,却最为险峻,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长江逼成一条细带,蜿
2、蜒于深谷中,让游客 荡气回肠 ,惊叹不已。 答案: C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选项 A“述而不作 ”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此题只说不做,似是而非;选项 B“拍案而起 ” 形容非常愤慨,和后面的 “赞叹 “矛盾;选项 C“不落言筌 ”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通俗的说就是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很好、出彩舒服清新的感觉,运用正确;选项 D“荡气回肠 ”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此句对象错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3、(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武夷山地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红色岩石堆积而成的山脉形状多变,曲折的溪水沿着山谷流淌, _, _, _, _, _,_。在我国同类的丹霞地貌中,武夷山最为秀丽,山与水相依相拥,有“碧水丹山 ”的美誉。 两岸是奇崛的三十六峰 水不深却清丽旖旎 昂首矗立于奇山秀水之中 九十九岩风格迥异,千姿百态 一条绵长幽静的九曲溪缠绕于丹崖群峰之间 山不高却雄伟秀丽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
4、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此题可按空间顺序和逻辑对应 关系找打答案:,空前面是分说山脉和河流,所以接下来应是 分别承接前面的山脉、河流, 中的 “昂首矗立 ”应该承接前面的 中的 “九十九岩 ”。由此得到答案: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开拓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C正月是农历的元
5、月,古人称夜为 “宵 ”,所以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D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都超过 20%,预计 2014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将会持续上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搭配不当,可把 “提高 ”改为 “加大 ”。 B 结构混乱,因偷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可把 “创造的 ”改为 “创造了 ”。 D 结构混乱,应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 ”或 “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6、成后面题目。 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 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
7、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 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 “宣和装 ”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来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此,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 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
8、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 “苏裱 ”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 “普天之下独逊吴中 ”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 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朝出现的 “京裱
9、”与 “苏裱 ”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 “京裱 ”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 “苏裱 ”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 藏和观赏。 【小题 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
10、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 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 “宣和装 ”手卷,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11、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 “苏裱 ”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 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 C清代出现的 “京裱 ”和 “苏裱 ”,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精湛著称,二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
12、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C对应的原文“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项换为 “
13、书画装裱工艺 ”,偷换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B对应的原文是 “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 ”,选项 “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选项 D对应的原文 “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 ”,原文有 “装裱和修复 ”选项 “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 ”,只说是 “装裱 ”,混淆范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14、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 “狂生 ”,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 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泊在马尾港的法 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毁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
15、1884年 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败绩。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 “不胜,赴诏狱死 ”。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 “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 ”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每日国仇似海深,救国须鼓儿童心 ”,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 “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 ”,影响甚大,后来流传到海外。 1897年,这位不懂外文的
16、落第举人,正式走上了翻译西洋文学的道路。这是维新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林纾成为维新派的有力标志。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他们倡导 “诗界革命 ”,又倡导 “小说界革命 ”等。译介西洋文学正是 “小说界革命 ”的一大方面。这年夏 曾佑、严复在国闻报上主张译介欧美小说以 “使民开化 ”,次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又主张 “特采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 ”。林纾在实践上从事小说翻译,与他们仁理论上倡导小说翻译是同步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是,第一部在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引起巨大反响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是友人王寿昌手捧法文原著,口译小说
17、内容,林纾 “耳爱手追 ”,摇笔整理成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 “口译 ”,再由他进行 “笔述 ”。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 惊人的。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每游西湖,就留心查看何处缺树,一一记在心头。第二年清明节前,他亲购垂柳幼苗千株,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此事在杭州传为佳话,他以此自号 “西湖补柳翁 ”。他和魏易又进行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他们认为中国刚刚经历八国联军入侵之辱,亡国灭种之祸迫如燃眉,此小说深刻地暴露了种族压迫的罪恶,可以警醒国人。他们仅用两
1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林纾在跋中指出 “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 号 ”。显然,林纾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翻译与中国的反帝斗争结合在一起了。这时他已是举国瞩目的文学家了:用 “新学 ”的眼光来衡量,他奉献给国人的是西洋小说,因此维新派为有这样一位翻译家而自豪;用 “旧学 ”的眼光来衡量,他的译文是文言,颇有马班韩流的神韵、传统文学的风采,因此嗜好 “旧学 ”的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无论新派旧派都承认林纾的文学才华和地位。林纾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又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这些
19、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 人们的视野。此后的十六七年间,他几乎是无间断地在译坛上辛苦耕耘,译作的总数达 179种,涉及 11个国家的 98位作者,被誉为 “译届泰斗 ”。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辛亥革命之前的林纾,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政治立场的落伍,林纾身上亦新亦旧的二重色彩更明朗化了。辛亥革命后,林纾对“共和 ”制下的民国是否优于那个未曾实现的 “君主立宪 ”产生了疑惑,对于民国初年的乱哄哄的 “共和 ”渐渐不满,失望乃至绝望。他写道 “时局日坏,乱党日滋。天下屹屹,忧心如焚。无暇作 谑,但有深悲 ”
20、。前清已矣,现实又给他当头棒喝,他的立场复归到辛亥革命前的立宪派那里。他成了一位可叹的 “遗老 ”。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 “狂生 ”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
21、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的杭州传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 “西湖补柳翁 ”。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小题 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 “译界泰斗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林纾是怎样成了一位可叹的 “遗老 ”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5分 )选 E给 3分,选 B给 2分,选 D给 1分,选 A、 C不给分。 【小题 2】 (6分 ) 印行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
22、启蒙儿童思想; 译介西洋文学,参加文学改良运动; 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3】 (6分 ) 林纾的翻译开拓人们的视野,向人们展示西方文化,引起巨大反响; 林纾的译笔有特色,有些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在译坛上耕耘十六七年,用力之勤,译作 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 4】 (8分 ) 辛亥革命前,林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 甲午战争后,林纾接受维新思想,主张改良社会,不赞成改朝换代; 辛亥革命后,林纾对现实忧心如焚,对 “共和 ”渐渐不满乃至绝望; 亦新亦旧的矛盾思想使林纾
23、政治立场落伍,复归到立宪派,成了可叹的 “遗老 ”。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 注意准确性,手法和风格要明确辨析。此题只涉及文章的细节,选项A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强拉因果;选项 C对应的原文 “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养蒙者所宜奉为金科玉律 ”,选项把对象 “儿童 ”换为 “人们 ”,把 “宜(应该) ”换为 “奉为 ”,曲解文意;选项 D对应的原文 “着人补栽在缺柳之处 ”,选项 “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 ”
24、表述不太严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整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注意段首和 断尾的句子,主要的语句有: “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 ”“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 ”“戊戌变法前后,伴随着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维新派发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文学改良运动。 ”“他一方面强烈要求反帝救国、热血澎湃,一方面却不赞同以改朝换代谋求救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 “受维新思潮的影响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南省 开封市 第二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