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福建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福建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福建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 , , “桃花源 ”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字的手法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桃花源中人 ”“不知秦汉,无论魏晋 ”,已成后人常用的词语 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 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 ”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先选择 ,这是首句渊源。这个理想社会的理论来源 ,与 “桃花源 ”相似的场景在西方文学中也出现过,选
2、择 。 “桃花源中人 ”“不知秦汉,无论魏晋 ” ,过着隐逸舒适的生活,所以 “桃花源 ”也已经是理想社会和优美风景的代名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觉民、觉慧和一班年青人积极办黎明周报,遭到高老太爷严令禁止,但他们并不气馁,着手筹办新的周 报,很快就成立阅报处并办妥筹备事宜。(家) B面对罢工风潮,屠维岳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凤而提拔告密女工薛宝珠,此令遭到了女工的反对。吴荪甫就以收回成命作为复工条件之一,从而平息了工潮。(子夜) C克洛德利用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骗出圣母院并带到广场上
3、,要爱斯梅拉达在绞刑架和他之间做出选择。爱斯梅拉达表示宁死也不屈从于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D得知夏尔迎娶侯爵小姐的消息,欧也妮虽对爱情仍心存幻想,但还是答应与德 蓬风结婚,德 蓬风为此而激动得跪在她的脚下,浑身抖个不停。(欧也妮 葛朗台) E马斯洛娃知道聂赫留朵夫不能来庄园后,半夜到车站见他。当火车猛烈开动时,马斯洛娃紧追不舍,在最终无望后想自杀,但肚里的孩子又让她打消了念头。(复活) 答案: A D 试题分析: A觉民没有参与创办黎明周报; “遭高老太爷严令禁止 ”有误,应是 “警察局严令禁止 ”。 D 项 “迎娶侯爵小姐 ”有误,夏尔只是和侯爵小姐订婚;“欧也妮虽对爱情仍心存幻想 ”有误
4、,应是欧 也妮的爱情理想破灭。(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鉴赏文学、 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 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 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 论这位被称为 “国学大师 ”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
5、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 28颗。 近 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 4到 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 9月 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 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 “南老师圆寂 ”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
6、。 “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 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
7、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 4 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 (指李登辉 ),
8、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 ”苏志诚答: “听懂了。 ”南说: “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 ”1990年 12月 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 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
9、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 105期,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 ,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 “戴星星 ”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 “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 ”,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 “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这句话可作为他 “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 ”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
10、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小题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 4分) 【小题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 “手无金印 ”,而作者为什么说他 “权倾天下 ”?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 6分) 答案: 【小题 1】 BE( 5分) 【小题 2】 两次短信,交代了南怀瑾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更好地体现人们对南怀瑾生命最后时刻的关注。 两次短信时间较为具体,增强了传记作品的真实性。( 4分,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3】示例: 南怀瑾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具有引领地位。
11、他作为学者,却有众多商界、政界、学界人 物时常听他讲课,向他讨教各种各样的问题。 南怀瑾在政治上影响极大。他是海峡两岸 “汪辜会谈 ”的重要触媒,为两岸搭建密使平台。 南怀瑾赢得政商学界的普遍尊重。他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因此能广结善缘。( 6分,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 E “全方位 ”说法有误,而且 “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形象 ”在作者看来 “似乎都不算准确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南怀瑾在政治上的贡献。(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考点:
1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近一次登门拜访是 9月 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 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 29日下午 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 南老师 的消息。 ”介绍了南老师从病危到病逝的过程。朱清接到短信马上赶去说明他对南老师的关系和尊重,再次接到信息说明他一直在关注南老师的最后时刻。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无论这位被称为 “国学大师 ”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
13、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 “人民公社 ”,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他在经贸领域度化,从不沾染铜臭味。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 “仁义 ”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 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 “汪辜会 谈 ”的重要触媒。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解梦 韦如辉 弟弟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慌里慌张从厨房里跑来的妈妈说,我又做梦了。 若是霞光初现,太阳即将跳出来,母亲会让弟弟将梗阻在喉咙里的话说出来。若是阴天下雨,根本不可能见到阳光,母亲会想尽办法阻止弟弟把话说下去。 弟弟觉得母亲十分诡秘。 有诗曰:有梦不祥,来到西墙,日光一照,百事无妨。母亲用这首通俗易懂的打油 诗教导弟弟,还列举自古至今的一些与人有碍的典型事例警示弟弟。在母亲的嘴里,有大量的事实足以让弟弟把梦憋在心里,脸色发青。至于母亲说的那首诗和那些事例,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考证。 我厌恶弟弟老做梦。母亲护着弟弟,说老大,你懂什么? 我
15、无法理解母亲的解释,母亲说,你还小,不懂,有的时候梦是反的。 反正我不太信,而且已经读了几年的书,觉得弟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也跟着无知。 其后弟弟的一个梦,让我信了,甚至感到十分巨大的可怕,像孤魂野鬼一样游走在我们家里。 弟弟憋了几天才说出自己的一个梦。弟弟梦见父亲骑着高头 大马披红戴花,娶新纳妾哩。 母亲那几天尤其郁闷,即使温暖的阳光妩媚的照耀,也融化不了她冰冻三尺的脸色。 父亲终于从他自如行走十一年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一条腿。 弟弟再说做梦的时候,母亲紧张得如临大敌。 那件事之后,弟弟似乎长大了,懂事了,轻易不对母亲说又做梦了。 有一天,弟弟又做梦了。 弟弟说,梦见一群人抬着棺材向
16、他走来,无论怎么躲,就是躲不开。垂头丧气的弟弟说着那个不祥的梦,眼眶里溢满泪水。 母亲竟然有意想不到的兴奋。她高声朗气地冲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喊,好梦!老韦家就要扬眉吐气了。看到我们可疑的目光,她接着说,棺即是官,材即是财。看来我们家要有当官的,也要有发财的。 母亲的解梦似乎真的应验了。之后的岁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不但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而且官运亨通,几乎二三年一个台阶。弟弟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溢,数着数着票子就喊累了。 我和弟弟都很忙,整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甚至连给母亲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经常给我们打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突然会问,你们没做梦?对于母亲莫名其妙的问题,我们 常常
17、不以为然。母亲却说,自己做梦了。母亲做的什么梦?我们没时间问,也没时间听。母亲好像十分失望,总是唉声叹气地挂上电话。 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无数次接她进城,她要么拒绝,要么偶尔来一次,就火急火燎往乡下赶,留也留不住。家里那些鸡啊鸭啊猫啊狗啊,是她一生永远的牵挂。母亲牵挂的肯定还有别的什么,母亲不愿说,当儿子的也不好多问。 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 母亲此时十分高兴,虽然身体渐渐老去,但总能焕发出短暂的活力。她房前屋后忙里忙外,空闲下来常对我们炫耀她那对梦的研究成果。比 如火是财,水是命。比如瓜果就是有结果,开花就是烟消云散。也就是说,梦大都是反的,正的极少。
18、 唠叨完自己的研究成果,母亲会将身子侧过去,谨慎地问弟弟做了什么梦。弟弟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母亲,做梦了,怎么跟弟弟一样喜欢做梦了呢?母亲把身子扭过来,老大,你做梦了?做的什么梦?我像弟弟一样绘声绘色地说做了什么什么梦。我说的梦虽然与弟弟的梦情节不同,但是非常符合母亲解梦的规律。 母亲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睡着了。母亲一头华发,睡姿十分安祥。 (选自小说月刊 2012年第 7期,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母亲在阴天下雨时会阻止弟弟把梦话说下去,因为在她看来,做不祥的梦要等太阳出来一照,灾厄才会消散。 B
19、 “我 ”厌恶弟弟说他做梦,也不信母亲解梦,这是因为 “我 ”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C在母亲看来,父亲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折了腿,是因为弟弟的梦造成的,所以以后弟弟再说做梦,母亲都会很紧张。 D这篇小说叙写了母亲用自己的方式解梦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为孩子着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家庭的母亲形象。 E小说的标题 “母亲解梦 ”既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情怀的理解。 【小题 2】小说开头写弟弟 “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 ”说他做梦,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3】小说结尾写我与弟弟陪伴母亲过节的情节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和创作技巧等角度中任选
20、两个方面作简要探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B C( 5分) 【小题 2】(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 “母亲解梦 ”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 “母亲解梦 ”情节发展的线索)。(答对一点给 2分。如有其它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4分) 【小题 3】示例 : 儿子回家听母亲解梦、给母亲说梦,实际上是儿子理解、关爱母亲,对母亲尽一份孝顺之心的体现。 只有逢年过节才陪伴母亲,是上面 “我和弟弟都很忙 ”这一情节的自然发展,借此表达了作者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这种结局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一方面它符合人们阅读小说以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理需求特
21、点,同时也符合我们传统的民族审美习惯。( 6分) (每点 3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 B “我 始终认为母亲对梦的认识和理解很无知、愚昧 ”说法有误,“我 ”只是无 法理解; C母亲并没有认为父亲摔折了腿是弟弟的梦造成的。 )(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是故事发展的线索。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儿子是母亲一生的牵挂。但是逢年过
22、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才能像模像样地陪伴她老人家一两天。听母亲解梦、给母亲说梦,实际上是儿子理解、关爱母亲,对母亲尽一份孝顺之心的体现。 “我和弟 弟都很忙 ”,只能借此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文中的 “孝悌 ”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里用母亲在儿子的关爱下进入甜蜜的梦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 “烧 ”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 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
23、。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 1月 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 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 “踢皮球 ”之后,只得到一句 “领导不在 ”。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 “堵 ”、 “压 ”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 可或
24、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 “一报两刊 ”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 “人人都有喇叭 ”的时代,还以 “大喇叭年代 ”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 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 漳州市 普通高中 毕业班 质量 检查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