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带解析).doc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吸收现代文明 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继承传统价值 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以母语教育为本 A B C D 答案: A 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 (6分 ) 下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作者:赵汀阳 ) A坐而论道 B座无虚席 C一劳永逸 D脚踏实地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蟋蟀之话 夏 D尊 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2、。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我国从来有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器乐不如肉声。其实就音乐上说,乐器比之我们人的声带,构造要复杂得多,声音的范域也广得多。声带的音色决不及乐器的富于变化,乐器所能表出的情绪远比声带复杂。萧笛的表哀怨,可以胜过人的悲吟;鼓和洋琴的表快悦,可以胜过人的欢呼。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 肉声。 蟋蟀等秋虫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呜声由翅的鼓动发生。把翅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特别
3、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 “硬质部 ”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 “发音镜 ”,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螽斯 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蠡斯的 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 ;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迭。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无论鸟类、螽斯
4、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 “脚耳 ”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 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时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沂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
5、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 所存在者只翅或脚 的碎片而已。 蟋蚌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篓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投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 “不完全变态 ”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 差不多和其
6、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 “完全变 态 ”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 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 若立:不完全变态类 (渐变志 )昆虫幼体。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呜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
7、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镱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 “发音镜 ”这一特殊的音色 “机关 ”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同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 “脚耳 ”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 “完全变态 ”;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呜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小题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4分 ) 【小题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
8、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6分)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1】第一阶段:卵孵化成若虫。第二阶段: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第三阶段:成虫 “恋爱 ”、交尾。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小题 1】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 段 “蟋蟀等秋虫,雄性的呜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 段 “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 ”,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 恋爱过程。 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笫 段 “
9、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在窗外所赛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 段 “这时的呜声 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 “极端的雌尊雄卑 ”。 【小题 1】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选项有误,蟋蟀的发声原理与鸟或蝉的发声原理恰恰相反。 D选项根据原文“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可知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也需要经历三度的 “完全变态 ”。 【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
10、文本描述,蟋蟀的发育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即和一般昆虫从发育到死亡的情形一样,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文本最后一段有简要概述,根据全文相关信息整理成条文即是答案:。 【小题 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本文为说明文,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征是平实 、准确,但为了叙述形象生动,往往大量使用修辞手法。按此理解答题,能迅速打开思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而谈,要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
11、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 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 “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 (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
12、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 “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 (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 “家 ”,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 8) 世人欣
13、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 。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 波助澜。 (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 “见到 ”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 “阴谋 ”。
14、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 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 (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
15、提琴在号哭 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 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 “双琴 ”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 “姻缘 ”,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 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 ”紧承上文, “但世 人的心理是古怪的 ”则引领下文。 D第 10、 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
16、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 “他们 ”“它们 ”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小题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4分 ) 【小题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6分 ) 答案: 【小题 1】 AD 【小题 2】 “世人 ”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 “传媒 ”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 “别人 ”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 “世人 ”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小题 3】要点: 惋惜双琴一毁一废; 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 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
17、“古怪心理 ”毁灭; 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小题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选项有误,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D选项第 10、 11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小题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注意本题强调的 是 “外在的原因 ”。外在的原因自然应归咎于外部的环境,本文所指的外部环境为世人对两位演奏家的评判和看法,故只要筛选出有关世人对演奏家的行为的句子加以分点概括即可。 【小题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
18、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 “心灵成长 ” 人民日报评论部 市场里向 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 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 寻常的人生 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 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
19、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 “心灵成长 ”,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即便在物质 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 ”,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 “伟大 ”“尊严 ”“价值 ”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 “精神 ”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 “异类
20、”,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 青岛的 “微尘 ”,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 140字发起的 “免费午餐 ”,源于一个又一个 3元 “微善行 ”。即便是当前的春运, 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 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理性的经济人 ”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 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
21、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 “现实选择 ”;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 “负 ”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 “正 ”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 2012年 1月 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 “我们社 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
22、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 “心灵成长 ”。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 “理性的经济人 ”的 “现实选择 ”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小题 2】支持我们 “心灵成长 ”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2分 ) 【小题 3】 “寻常的人生 ”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4分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保持着纯真良 知、践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小题 1】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 “另一个向度 ”是:精神、道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 “另一个
23、向度 ”。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 “毫无保留 ”地赞美和颂扬。 【小题 1】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根据第 段,作者的观点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 “理性的经济人 ”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并无 “理性的经济人 ”的 “现实选择 ”更值得肯定这一说法。本题任意扩大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小题 1】本题考查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第 段就明确了普通人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 段是把普通人具体化,第 段对上述普通人作抽象与概括: “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 福建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