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6分) 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 “伪综述 ”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
2、关著作的征引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 “认祖归宗 ”,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 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 “问
3、题 ”,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 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 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 “知识大爆炸 ”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
4、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免犯糊涂,此乃 “段位 ”不够所致。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 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
5、,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将众多 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 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
6、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 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小题 1】概括第 段大意。( 25字以内)( 2分) 【小题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 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2分) A通常大多都 B大多通常都 C都通常大多 D通常都大多 【小题 3】第 段加点词 “倾听 ”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小题 4】简析第 段的作用。( 3分) 【小题 5】联系上下文,对第 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学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 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
7、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小题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4分) 答案: 【小题 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小题 2】 C 【小题 3】认真阅读 【小题 4】第 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小题 5】 D 【小题 6】( 4分)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 【小题 1】答对 1点给 1分 【小题 2】第 2段总括后三段,可以根据后三段段首中 “必须 ”“
8、多 ”“尽可能 ”一类词断定第 1处应该填 “都 ”,再根据第 3处后的 “很少 ”一词,断定第 3处应该填“大多 ” 【小题 3】 “认真 ”1分, “阅读 ”1分 【小题 4】答对 1点给 2分;答对 2点给 3分 【小题 5】这个句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前文的形象化总结,因此理解它的意思,需要对前文(主要是第 3-5段)的相关内容作些筛选概括。 【小题 6】答对 1点给 1分,答对 2点给 3分,答对 3点给 4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2分)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伍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
9、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 “南山高末 ”呢?还是 “乌金墨玉 ”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 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 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
10、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 “当、当、当 ”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
11、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 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 ”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 哪
12、儿去? ” “谁? ” “骆驼呀! ”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小题 1】第 段画线句的作 用是 。( 2分) 【小题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 “我 ”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 “更美
13、 ”在哪里 ( 3分) 【小题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6分) A第 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 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 段中画线的 “但是 ”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 段 “屈 ”、 “撅 ”、 “跪 ”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 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 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 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 “我 ”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小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 “细致而不柔弱 ”
14、,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 段画线句。( 3分) 【小题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4分) 【小题 6】 “冬阳 ”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2分)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 “我 ”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小题 2】( 3分)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 ”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 “我 ”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小题 3】 CF 【小题 4】答案:示例:用两个 “慢慢 ”修饰 “走
15、”和 “嚼 ”的动作,两个 “总会 ”修饰“走到 ”和 “吃饱 ”,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小题 5】( 4分)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 “我 ”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小题 6】答案:示例: “冬阳 ”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 “冬阳 ”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小题 1】答对 1点给 1分 【小题 2】答对 1点给 1分 【小题 3】第 3段中
16、“拉骆驼 ”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 “我 ”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系,因此 C选项错误。第 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 “我真想 ”“轻松的步伐 ”“清脆 ”一类词中可以看出 “我 ”对骆驼的感情没什么变化,因此 F项也错误 【小题 4】评分标准:分析 “细致 ”2分,分析 “不柔弱 ”1分。 【小题 5】答对 1点给 1分 【小题 6】评分标准:评价 1分,分析 3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7分) 卜式传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全国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语文 上海卷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