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佛山佛山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 澈 覆 辙撤 除 风驰电 掣 天寒地 坼 B 饯 别 践 约 兽 槛剑 拔弩张 前车之 鉴 C 蓦 然 膜 拜 抹 杀 漠 不关心 秣 马厉兵 D 缜 密 箴 言 甄 别 臻 于致治 忠 贞 不渝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辙 zh,其余的都读 ch; B项都读 jin; C项膜 m 抹 m,其余的都读 m; D项缜 zhn,其余的都读 zhn。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字都是常见字,易错字,词语来源丰富,多数来自于课文,有的来
2、自于日常用语,从多方面选用词语有利于引导学生读准所见字的字音。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随着三甲短信票选的揭晓,历时半年之久,被外界称为 “媒体盛宴、全民狂欢 ”的 “超女 ”大赛终于 曲终人散 。 B去年 7月 16日,牵动无数人眼球的 “哈 6” 哈利 波特与混血王子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露出 庐山真面目 。 C龙财富截住了张贵强,不依不饶地强拉张贵强到派出所,结果使这桩 不可理喻 的 “卖子奇案 ”浮出了水面。 D随着蔡家沟矿难 33条人命的 戛然而止 ,交口县安监局局长武小莉两年敛财数百万的贪婪面目暴露在公众面前。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 “曲终人散 ”乐曲结束后听
3、众散去,比喻某一件事情结束,人们各自离去。 B“庐山真面目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此处望文生义。C“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通情理。此处对象误用。D“戛然而止 ”,形容声音,不能形容 “生命 ”。此处对象误用。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到了对象误用(不可理喻、戛然而止)、望文生义(庐山真面目),这是成语使用的几种最常见的错误,几个成语也是常用成语,本题是一道较好的成语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心连心 ”艺术团在老区的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
4、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C改革开放 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成败 的关键。 D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春节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方面的消费开支,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句杂糅或后一分句缺主语; B逻辑错误,主客体颠倒,可改为 “对于改革 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 ” 。 C句照应不当,改 “成败 ”为 “成功 ” 考点:本题是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色是贴近生活实际,有时代感。本题提醒考生要关注时事,
5、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苏轼在北宋后期就以文采风流为学者文人所羡慕;南宋以后,他 的诗文集更为流行。 。 他一生执中持平、宇正不阿 他的策论、史论成为许多科举士子摹拟的对象 笔力的纵横恣肆 其他散文和诗歌又以其才华的丰茂 这种政治态度也引起后世正直文人的同情和钦仰 博得后人的爱好 虽屡遭贬谪 而处之泰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是本文段的第一个话题,排除 A, “这种政治态度 ”指代的是 ; 是本段的第二个话题, 是对 的解说, 是 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点评:本题通过叙事散文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
6、、连贯,从另一个角度考查了记事散文的谋篇布局,同时还考查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现代文阅读 电影魔术师 卓别林于 1889年 4月出生于英国的伦敦。他的父亲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一位歌唱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是在伦敦东区的一个贫民窟里度过的。卓别林生逢英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艰难的时期,经济萧条,失业的工人成群结队地游荡在街头。 伦敦的街头是繁华热闹的,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从清晨直到深夜都充满了喧嚣。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 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些举止矜持的小店铺老板和身体孱弱的小职员们,讲究地穿着一身长襟窄肩的礼服。码头工人和工厂工人衣着破旧,衣服大都不太合身,不是过于瘦小,就是过于肥大。很多
7、工人的头上都戴了顶微微卷边的小破礼帽。 伦敦街头的一幕幕,都永远留在卓别林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创作的形象宝库。 每到夜晚,伦敦街头的小酒店和咖啡馆便喧嚣起来,俏皮话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就是在这些 “下层人民 ”的熏陶下,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 卓别林每天在街头上游逛,在他眼里伦敦街头每天都有新鲜事发生。卓别林最喜欢跟在街头音乐 家的后面,听他们用黑管和手风琴演奏各种乐曲。他觉得音乐真是个神秘的东西,里面蕴涵着动人的力量。有一天,街头音乐终于激发起他想跳舞唱歌的欲望,他不由自主地跟在乐师后面手舞足蹈、翻起筋斗来。以后他经常模仿那些街头艺术家的样子,在小酒馆里唱歌,他滑稽地模仿当时一些
8、著名歌唱家的唱腔,然后拿着帽子绕听众走一圈讨几个小钱。 当卓别林把挣到的钱交给母亲时,母亲落了泪。看到孩子小小年纪就在街头卖艺,为她分担生活的重负,她又伤心又感动。她觉得孩子既然上不起学,早早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艺也很好,于是就向卓别林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特 别是在模仿艺术方面花费了很多心血。 其实,卓别林向母亲学习演技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当她还没有失业时,演出间歇,她常常站在窗口,模仿过路人和街头小贩的姿势、眼神和面部表情。每当这时,小卓别林就站在母亲身后模仿母亲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卓别林晚年
9、时非常感激地提到自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 他的母亲: “我留心观察母亲,不仅学会了用手上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来表达感情,而且能探索到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观察力是惊人的 善于观察人,这是母亲教我的最重要、最有价 值的本领,因此我能看出人们身上那些细微而可笑的特征,然后把它们模仿出来,使人们发笑。 ” 卓别林在街头和小酒馆里演出了好几年,每天只能挣到可怜的几个钱,可这种演出却锻炼了他的表演技巧。一天,卓别林在一个街头艺人手风琴的伴奏下载歌载舞,例行每天的演出,一个业余歌舞团的组织者 小学教师杰克逊偶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个表演出色的孩子。杰克逊从街头带走了卓别林,领他步入舞台生涯。卓别林跟随杰克逊的歌舞团
10、演出了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 卓别林的演出收入除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外,还有些节余。当他终于得到一个去专科学校学 习的机会时,就用这笔钱付了学费。这一年卓别林 15岁。这个学习机会是他用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当然特别珍惜。他过去在演出间隙也曾努力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后台的演出道具箱子上学会了看书写字。进学校后,他学习更刻苦了,读了许多文学名著,特别是熟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节脑子,他学会了拉小提琴,并热爱上了这种乐器。在以后拍摄电影时,卓别林把小提琴当做一种重要的演出道具,曾在多部影片中使用过。卓别林在专科学校学习了两年,打下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1912年,卓别林随卡乐诺哑
11、剧院到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在美国, 卓别林观看了当时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电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到美国电影界,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卓别林一生共拍了 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电影评论家曾这样评论他: “当他笑的时候,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跟着他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着悲伤的哭泣声。他小小的手势也会那样轻易地激起人们的感情 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魔术师。 ” (选自世界名人,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第 2自然段中的划线部分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2】电影评论家对卓别林 “他的确称得上是一位电影 魔术师。 ”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5分)
12、【小题 3】你觉得卓别林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 1)第 2自然划线部分证明了 “卓别林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为下文写他的成功作了铺垫。( 2分) ( 2)这些描述突出表现了卓别林善于观察的特点,说明了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天赋或幸运。( 2分) 【小题 2】( 1)卓别林一生共拍了 79部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分) ( 2)他可以在电影中用自己的悲伤、笑,甚至小小的手势轻易地激起人的感情,突出了其高超的电影表演 技巧。( 2分) ( 3)专业人士对卓别林的电影表演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 2分)
13、【小题 3】( 1)善于观察。例如:他经常到伦敦街头看发生的新鲜事情;他很小的时候就留心观察母亲练功时的手势和表情。 ( 2)家庭熏陶。例如: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位善于运用面部表情的演员,她练功时也很勤奋,成为了卓别林的启蒙老师。 ( 3)爱学好学。例如:向 “下层人民 ”学习,培养出了过人的幽默感;跟街头音乐家学习;向自己的母亲学习;去专科学校学习。 (从 “善于把握机会,发挥特长;勤奋刻苦;兴趣广泛;有心人的帮助 ”等方面作答也可以。) (每一点原因与分析 2分,只答原因或者只有分析只给 1分。其它原因与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卓别林成功的原因,第二
14、段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生活让他接近百姓,让他有机会观察人生百态。所以第二段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此。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点评:本题扣住了与文章主旨相关的主要内容命题,抓住了主要环节,虽说题目不难,但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与写作时注意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关系。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 “魔术师 ”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在这里应喻指成就高,能牵 动观众神经的人。其次要找到本题的答题区间 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对区间内的内容进行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而理解语境义要做到结合上下文,找出关键词,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显
15、,难度不大。本题是一个较典型的题,命题规范,有助于学生形成规范的答题意识。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概括各层的大意即可解答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不过命题的形式还是比较灵 活,要求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涉及到了思路结构、段落大意、文章主旨多方面的内容。 诗歌的神韵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
16、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 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 “以禅喻诗 ”或 “借禅喻诗 ”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 “色相俱空 ”的境界。他说: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
17、说;而五言尤为近之。 ”还说: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 “化境 ”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 “悟境 ”,是 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的 “逸品 ”。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 “冲淡 ”“自然 ”“清奇 ”三品,而不提 “雄浑 ”“劲健 ”“豪放 ”“悲慨 ”等。他反对诗歌 “以沈著痛快为极致 ”,一再强调严羽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司空图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等,并认为 “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
18、。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 坠楼人 ”是 “正言以大义责之 ”,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才 “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竟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 “
19、沈著痛快 ”、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小题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神韵说是王士祯第一个提出来的,之后便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诗歌分为九类,其实每一类诗歌中的精品都讲求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 C严羽提出 “以禅喻诗 ”的诗歌理念,王士祯很赞同。 D从 “含蓄、蕴藉 ”的角度来讲,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维的诗比杜牧的诗确实更胜一筹。 E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都曾对诗歌进行过改革,只有王士祯的神韵说矫正了两派之失,让中国诗歌重新回到良性发展之路。 【小题 2】下列诗句中,符合王
20、士祯 “神韵说 ”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3分)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无题) 【小题 3】王士祯所说的 “神韵 ”与前人谈到过的 “神韵 ”有什么不同? (4分 ) 【小题 4】作者对王士祯 “神韵说 ”作何评价?请分条简答。( 4分) 答案: 【小题 1】 A、 E 【小题 2】 C 【小题 3】 前人谈到过的 “神韵 ”概念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内容。 王士
21、祯所说的 “神韵 ”是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特点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每点分,共分。主要从文章第二段信息来整合答案:,是 “局部 ”题。) 【小题 4】 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有,作者认为有偏失。 作者认为,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 点讲,王士祯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王士祯为矫正两派之失而提倡神韵说,作者认为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作者认为其主张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答对一点分,二点 3分,三点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 佛山 中高 下期 第一次 段考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