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T 1834-2006 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pdf
《SN T 1834-2006 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N T 1834-2006 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834-2006 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Operation standard of biological safety for disease surveillance laboratory at entry-exit port 2006-11-10发布2007-05-1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痊总局SN/T 1834-2006 前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
2、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廷学、李华、汪莉、郑剑宁、杨泽、钟玉清、姜荣富、张微君、黄纪徽、林道颖、冯斯敏。本标准为首次发布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I 1 范围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SN/T 1834-2006 本标准规定了出人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操作技术、不同级别实验室的标准和特殊操作。本标准适用于出入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实验室。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3、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9489 2004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生部颁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Disease surveillance laboratory at port 对出人境口岸特定环境及人群开展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的实验室。3.2 生物安全biological safety 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井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3 感染性物质infectious substance 携带病原微生物并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
4、传播危险的医疗物质。4 危险程度分辑、个人防护装备和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主级别分别按GB19489-2004和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执行。5 生物安全操作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包括:微生物实验室;二一注射室、果血室;一一血被生化室、免疫室;一一艾滋病实验室(初筛和确认实验室)。6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操件技术6. 1 实验室标本的安全操作6. 1. 1 标本窑器6.1.1.1 标本容器应是玻璃和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坚固,加盖或加塞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SN/T 1834一2006不应有残留物。6. 1. 1.2 容器上应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和说明书不应卷在容器外面,应分
5、开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6. 1.2 标本的采集6.1.2.1 应遵循专业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应戴手套。6. 1.2.2 应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采集病人/动物的血样。6. 1. 2. 3 在静脉抽血时到带辜的运输管和(或)6.1.2.4 装有标本的试6. 1.3 标本接收标本接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一接收标本的实验室应安排专门的房一一接收标本的实验室应有足够空6. 1.4 打开包装打开包装应符合下列耍一一接收和打开标一一标本的内层容6. 1. 5 打开标本营和取6. 1. 5. 1 应在生物安全6. 1. 5. 2 应戴手套,并6. 1. 5. 3 在防护衣外面应再穿上塑料围裙。6. 1. 5.
6、4 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6. 1. 6 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一一装有标本的容器一一容器应是金属(一一应定期清除巧6. 2 装有冻干感染6. 2. 1 清除安顿外表6.2.2 在安瓶靠近棉6.2.3 用一团酒精6.2.4 将顶部小心移去6.2.5 应用消毒慑子除6.2.6 缓慢向安辄中加入6. 3 装有感染性物质安部的储和注射器,使血液直接采集6. 3. 1 装有感染性物质的安瓶不应漫人液氮中,避免造成有裂痕或密封不严的安部在取出时破碎或爆炸。6.3.2 需要低植保存的安部,应储存在被氨上面的气相中。6.3.3 感染性物质应储存在低祖冰箱或干冰中。冰箱内储存物品
7、为感染性物质时,应在门上标示生物安全标志。6.3.4 从冷藏处取出安部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眼睛和手的防护。6.3.5 以冷藏方式储存的安部在取出时应对表面进行消毒。6.4 血清的分离6.4. 1 工作人员应经过严格培训11。6.4.2 操作时应戴手套及保护眼睛和勃膜的装置。SN/T 1834-2006 6.4.3 按规范的实验技术操作,避免/减少喷溅和气榕胶的产生。血液和血清应当小心吸取,不应倾倒。严禁用口吸液。6.4.4 移被管使用后清洗后重复使用。6.4.5 带有血凝块等6.4.6 应备有消毒剂清洗喷溅和世出的标本。6.5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及与皮肤和眼睛的6.5. 1 实验室人员在
8、操作时应戴一次性6.5.2 不应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6.5.3 在实验室,工作人员嘴6.5.4 不应在实验室化妆6.5.5 操作人员应将6.6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6. 6. 1 应避免破损政璃6.6.2 锐器损伤(如通6.6.3 减少针刺损伤。以下两点可以减少针刺损伤:一一减少使用注射器和针头(用一一在应使用注射器和针6.6.4 不应重新给用过的6.6.5 应采用巴斯德塑6. 7 防止感染性物质的6. 7. 1 微生物接种环接种物洒落。6.7.2 使用封闭式微爆溅。6.7.3 使用干燥痰6.7.4 准备高压灭菌和(袋)。在丢弃到废弃物盛器6.7.5 工作结束后,应采用适6.8 生物安全柜的安全操
9、作当的时间,然后再丢弃或灭菌品。止意外注入感染性物质。管取样,不用注射器和针头); 穿透的带盖容器中。于6cm,减小抖动,防止被加热所引起的感染性物质漏的容器内(实验室废弃物6. 8. 1 操作者应牢记,当出现溢出、破损或不良操作时,安全柜不具有保护操作者的作用。6.8.2 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具有保护操作者的作用。6.8.3 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6.8.4 生物安全柜内应少放置器材或标本,不应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循环。6.8.5 生物安全柜内不应使用本生灯,防止燃烧产生的热量干扰气流,损坏过滤器。应使用微型电加热器(一次性无菌接种环。3 SNjT 1834一20
10、066.8.6 所有工作应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通过玻璃观察挡板观察。6. 8.7 应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6. 8. 8 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6. 8.9 不应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栅,以免干扰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6. 8. 10 工作完成后及下班前,应用消毒剂对生物安全柜的表面进行擦拭。6. 8. 11 生物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运行5min以上。6.8.12 1lI级生物安全柜必须连接到双门高压灭菌器和盛有化学消毒剂的浸泡器上。所有进入和移出该系统的物品应通过连接的消毒设备。6. 8. 13
11、 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应进行文字工作。6. 9 移液营和移液辅助器的安全操作6. 9. 1 应使用移破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6.9.2 所有移被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被器具的污染。6. 9.3 不应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潜掖中吹人气体。6. 9.4 感染性物质不应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泪合。6. 9.5 不应将液体从移被管内用力吹出。6. 9.6 刻度对应CMark-to-mark)移液管不应排出最后一滴液体。6. 9. 7 污染的移液管应完全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防碎容器中。漫泪足够时间后再进行处理。6.9.8 盛放废弃移液管的容器应放在生物安全柜内。6.9.9 固定皮下注射针头的注射器不应用于移液。
12、6. 9. 10 打开隔膜封口的瓶子时,应使用移被管的工具,不应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6. 9.门工作台面应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吸有消毒液的纸),防止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6. 10 离心机的安全操作6. 10.1 使用实验室离心机时,应仔细检查,使仪器的机械性能处于正常状态。6. 10.2 离心机放置的高度应使工作人员能够看到离心机内部,以正确放置十字轴和离心桶。6. 10.3 离心管和盛放离心标本的容器应由厚壁玻璃(塑料)制品制成,并且在使用前应检查有无破损。6. 10. 4 离心的试管和标本容器应用螺旋盖牢固盖紧。6. 10.5 离心桶的装载
13、、平衡、密封和打开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6. 10.6 离心桶和十字轴应按质量配对,并在装载离心管后正确平衡。6. 10. 7 操作指南中应给出液面距离心管管口需要留出的空间大小。6. 10.8 空离心桶应用蒸锢7Jc或乙醇(异丙醇,70%)平衡。禁止使用盐梅液或次氯酸铀榕液平衡。6. 10.9 对于危险度田级和凹级的微生物,应使用可封口的离心桶(安全杯)。6. 10.10 使用固定角离心转子时,离心管不能装得过满,以防漏液。6.10.11 应检查离心机内转子部位的腔壁有无被污染。6. 10. 12 应检查离心转子和离心桶元腐蚀或细微裂痕。6. 10.13 每次使用后,应清除离心桶、转子和离心
14、机腔的污染。6. 10.14 使用后应将离心桶倒置存放使平衡被流干。6.10.15 使用牢固加盖的离心管,防止感染性气梅胶和可扩散粒子的产生。6. 11 匀浆器、摇床、搅拌器和超声处理器的安全操作6. 11. 1 应使用实验室专用搅拌器和消化器。SN/T 1834-2006 6. 11. 2 盖子、杯子或瓶子应保持正常状态,元裂缝或变形。盖子应能封盖严密,衬垫应处于正常状态。6. 11. 3 应使用塑料容器,聚四氟乙烯容器。避免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气溶胶从盖子和容器间隙逸出(玻璃破碎而释放感染性物质)伤害操作者。6. 11. 4 使用匀浆器、摇床和超声处理器时,应采用结实透明的塑料箱覆盖。6. 1
15、1.5 操作结束后,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容器。6. 11.6 对使用超声处理器的人员应提供昕力保护。6. 12 组织研磨器的安全操作6.12.1 拿玻璃研磨器时应戴上手套并用吸收性材料包住。6. 12. 2 操作和打开组织研磨器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6. 13 冰箱与冰柜的维护和安全操作6.13.1 冰箱、低温冰箱和干冰柜应当定期除霜和清沽,应清出所有在储存过程中破碎的安舰和试管等物品。清理时应戴厚橡胶手套并进行面部防护,清理后对内表面进行消毒。6. 13. 2 储存在冰箱内的所有容器应当标明内装物品的化学名称、储存日期和储存者的姓名、冻存物品的清单。6. 13. 3 冰箱内存物不能过满,方
16、便直接存取,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应根据存放物品的不同性质分别存放在不同冰箱(柜)/不同区域。6. 13. 4 冰箱内不应放置易燃溶液。6. 14 对血洒和其他体班、组织及排泄物的安全防护6.14.1 标本的处理见6.1实验室标本的安全操作。6. 14. 2 玻璃器皿和锐器6.14.2.1 采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6. 14.2. 2 不应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6. 14. 3 用于显微镜观嚣的盖玻片和涂片6.14.3.1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砸、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6. 14. 3. 2 采用慑子拿取实验物品,妥善储
17、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6. 14. 4 自动化仪器(超声处理器、涡旋混合器)6.14.4.1 采用封闭型的仪器,应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6. 14. 4. 2 排出物应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进一步高压灭菌和(或)废弃。6.14.4.3 每一操作步骤完成后应对仪器进行情毒。6. 14. 5 组织6.14.5.1 组织标本应用福尔马林固定。6.14.5.2 冰冻切片应罩住冰凉机,操作者应戴安全防护面罩。清除污染时,仪器的温度应升至20C。6. 14. 6 清除污染6.14.6.1 采用次氯酸盐和消毒剂清除污染。使用新鲜配制的含有效氯1g/L的次氯酸盐潜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N 1834 2006 出入境 口岸 疾病 监测 实验室 生物 安全 操作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