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0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0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0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00 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分数:2.00)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3.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其客观基础是事物的(分数:2.00)A.个别和一般的关系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历史和逻辑的关系4.现象
2、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B.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分数:2.00)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7.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范畴不属于理
3、性认识的是(分数:2.00)A.假说B.表象C.概念D.推理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分数:2.00)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分数:2.00)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分数:2.00)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
4、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分数:2.00)A.具体劳动而增值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C.抽象劳动而增值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12.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分数:2.00)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13.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分数:2.00)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生产生产
5、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4.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5.马克思主义是(分数:2.00)A.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B.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C.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揭示了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本质内容16.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这种观点属于的立场(分数:2.00)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17.时空的基本特性包括(分数:2.00)A.绝对性B.相对性C.无限性
6、D.有限性18.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下列关于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是人脑物质的分泌物19.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以下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分数:2.00)A.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等全球危机问题,是自然系统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B.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C.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D.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
7、对的永恒主题20.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分数:2.00)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2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分数:2.00)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几年,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还是占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
8、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分数:2.00)A.事物发展中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2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分数:2.00)A.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主体是指一切人24.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分数:2.00)A.与使用价值相对应的概念B.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C.指具有
9、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D.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25.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分数:2.00)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D.生产力26.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分数:2.00)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2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分数
10、:2.00)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28.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分数:2.00)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储藏手段29.社会总产品是指(分数:2.00)A.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B.当年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C.当年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总和D.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总和E.总产值中扣除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剩余部分30.
11、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其变化之大、影响之深,大大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但从实质上看,这些变化(分数:2.00)A.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C.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D.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3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和调节的内容主要有(分数:2.00)A.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B.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C.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D.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
12、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32.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3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做出抉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再比如,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有些农产品却不能很好适
13、应需求变化,群众不买账。还比如,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从供给侧发力,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依据材料分析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依据。(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14、理概论)模拟试卷 200 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分数:2.00)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解析:解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题干句诗句表达了动与静的相互联系和相互
15、渗透,故 B 项是正确答案。选项 A 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要求。CD 两项是错误观点。3.归纳和演绎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其客观基础是事物的(分数:2.00)A.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历史和逻辑的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和演绎。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A 项正确。4.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真象深
16、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B.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现象和本质。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但是,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的。选项 B 正确。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分数:2.00)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17、,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因此,选项 B 正确。“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和“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能动反映的必要途径和内在环节,与题干不符,故 AD 项不选。选项 C 完全违背了能动的反映论的原则,也不符合题意。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因此,选项 C 正确。
18、7.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范畴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分数:2.00)A.假说B.表象 C.概念D.推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阶段。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分数:2.00)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
19、性 解析:解析:题干引用的科学史上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类的认识及科学未来成果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明了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它也表明了就个人而言,包括“杰出的老科学家”,其认识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和非至上性。答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干所引名言的含义。考生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是简单地注意到其中的“可能”与“不可能”等表面关键词,从而选 C 项。但考生只要认真地审题后,就不难发现其真正的考点是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而且,选项 ABC 本身观点就是错误的。因此,正确选项为 D。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分数:2.00)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关
20、系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因此,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分数:2.00)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上层建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20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