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堂梳理完整笔记.pdf
《区域经济学课堂梳理完整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课堂梳理完整笔记.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课堂梳理完整笔记1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一 区域的概念:1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一)在西方: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自组织能力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腹地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
2、系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1960年,艾萨德,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1826年 , 杜能 ,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1909年, 韦伯 , 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1932年,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940年, 廖什, 消费中心理论1960年, 艾萨德,区位分析法(二)在中国
3、:1 改革开放之前: 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0.45: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0.162004年: 0.47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三 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
4、科学。(二)研究内容1区域机构(产业结构)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2区域经济自组织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模式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4区域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6区域经济政策四 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2对比分析法3系统分析法4数量分析法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注: 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均衡发展模式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限论辐射理论网络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一 均衡发展模式:(1950-1978年)案例:在50年代,我国产业布局是“畸形布局”,基
5、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沿海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却占工业比重的70%。政治上要求中国必须要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化工业。基于国防安全考虑,选址要求“山、散、洞”。在三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建立起西部地区的重型产业结构,但同时形成了“飞地经济”和“孤岛效应”。二 非均衡发展模式:(一)梯度推进理论1基本观点:(1)梯度:指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实能的差异。(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悦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周期中的阶段。高梯度地区:处于创新、成长、成熟期早期低梯度地区:成熟期的中后期,衰退期(3)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时间的推进以,就会向
6、低梯度地区转移(4)创新活动的梯度转移载体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体系“梯度最小律”:承接能力差异最小,而非承接距离最短“盲区”:理论上应该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地区,由于承接能力比其余远距离城市承接能力弱,则创新活动转移会跳过该区,转移至其他地区,从而使得该区成为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盲区”。2在我国的应用(1)高梯度的东部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过渡的中部地区 原材料工业低梯度的西部地区 能源工业、农业(2)存在的缺陷: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没有科学依据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衡性(均质性)无法有效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茶叶的缩小否认了中西部地区发挥地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实现跨越
7、式发展的肯能性历史上,世界范围呃逆的梯度推移由“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亚洲四小龙)中国东部地区”,其时间间隔为30-40年。(3)粘性:中国产业转移并没有向学术界期待的那样出现明显的转移而存在空间依存的粘性,其原因分析如下:(二)增长极模式:1增长极理论演变过程佩鲁 : 经济部门, 起支配和推动作用部门增长极,(推进型单位) 创新能力+关联带动作用布尔维尔: 空间增长极缪尔达尔: 累积因果论,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地区理论理查森: “溢出效用理论”(溢出效用:计划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叠加)【】实证分析证明:极化效应是时间T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是时间T的指数。2基本观点:(1)在区域
8、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在少数具有优越区位条件的点上首先发生,不断发展为增长中心(极)。(2)增长极的形成条件: 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 可以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该区域。(3)增长极的形成机理: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在中期、后期:主要是扩散效应发挥作用。合力转入区承接力不够产业不配套制度成本很高转移区动力不足沿海靠港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的大规模南下东流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其他原因增长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
9、 威廉姆森: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T呈倒“U”型变化区域(三)点轴开发模式:(空间组织形式)“点”:增长极,各等级中心城市“轴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轴线基本思路:1确定重点开发的轴线2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 确定“点”的方向和功能案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很多单一工矿资源型城市:大庆3确定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一级、二级、三级)在我国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开发模式:“T”:我国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我国非常重视的一级轴线,也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经济轴线)“”: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沿海地区经济带(四)网络开发模式加大节点与域面、节点与节点、域面与域面之间的要
10、素流动,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案例:江苏昆山: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3.8:1,而昆山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为1.8:1.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与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有“点T区域差异三要素:“节点”:增长极,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域面”:腹地“网络”:交通通讯网络、“流”(资金、技术、人才)线面”逐步展开。课堂总结: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1978年前均衡发展战略1980年90年代末非均衡倾斜发展战略2000年今非均衡协调协调发展战略二 湖南区域经济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90年代:“一点一线”的开发模式(如图1)一点: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一线:
11、京广线经过的六个地级市2000年: “一点二线”的开发模式 (如图2)一点:长株潭城市群二线:东线:(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西线:(张家界市、吉首、怀化)2007年:“斜十字型交叉开发模式”(如图3)2008年:“3+5城市群的圈层模式”(如图4)缩小区际政策效应差异:中部崛起(2006年)东北振兴(2004年)西部大开发(2000年)东部:开放图1长沙岳阳株洲湘潭衡阳郴州长沙岳阳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张家界市吉首怀化西线东线图2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类型构成、数量比例关系、相互关系第一节 产业分类一 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大农业第二次产业:大工业+建筑业第三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课堂 梳理 完整 笔记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