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5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轻 巧 识 记 1.近 代 以 来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22.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过程概 念 阐 释 社 会 生 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是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易 误 指 正1.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
2、生重大变化,是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中西结合,由落后和保守走向进步和时尚。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史论术语填后背诵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中山装与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居民。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交 通 和 通 信 工 具 的 进 步3轻 巧 识 记
3、交 通 和 通 信 工 具 的 进 步思 维 升 华 中 国 近 代 交 通 运 输 业 发 展 的 特 点(1)交通工具从外国传入,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2)铁路、水运、航空获得一定发展。(3)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比乡村显著,东部沿海比内陆地区显著。(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传统的轿子、马车、帆船等交通工具逐渐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4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近代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百年中
4、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中表现。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 众 传 播 媒 介 的 更 新5轻 巧 识 记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的 更 新思 维 升 华 近 代 中 国 出 现 的 四 类 报 刊(1)以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2)商业报纸:内容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3)政论性报刊:是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民国成立后,实现了专门分工。易 误 指 正报刊
5、、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戊戌变法前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民主与科学思想;20 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11929 年 1 月 1 日,政府下令:旧历年
6、各政府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政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公务员和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 ,大多选择在元旦。这表明( )A临时政府倡导移风易俗 B国民政府意图破旧立新C洋节盛行冲击传统文化 D政府法令体现民众意愿解析:选 B 对元旦和春节的态度,说明国民政府学习西方的历法,意图破旧立新,故 B 项正确。2.右图是 1911 年 2 月 5 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6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全国的共识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解析:选 D 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
7、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排除A 项,选 D 项;由时间来看,辛亥革命爆发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故排除 B、C 两项。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选 A 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仍是旧式婚姻占据主导,这说明习俗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流行是因为多数人对传统的坚守,B、C、D 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式婚礼复杂铺张,新式婚礼简便节约,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4 “上
8、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 450 次,汽车 900 次,马车 1 000 次,黄包车 18 000 次,独轮车 1 000 次。 ”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 )A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B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D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可知当时上海既有电车、汽车也有马车和黄包车、独轮车等,说明当时交通工具新旧并存的特点,故 D 项正确。5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 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
9、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 )A注重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C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D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解析:选 D 材料反映了申报对当时事件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对县令判案的关注,主要说明了申报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故 D 项正确。7主 题 一 东 西 方 文 明 碰 撞 中 的 “文 明 开 化 ”物 质 生 活 与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史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
10、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 “今则竟曰洋气了”
11、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两词体会史料内涵。据可知新旧习俗并存。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 ,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据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 “洋气”了。史论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
12、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8主题二 走向近代化的“桥梁”和传递信息的“利器”近现代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史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中国共建铁路 8 2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 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 1 200 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
13、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史料二 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 ,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教你读史史料由第二个省略号分层,分别讲了中国铁路修建的特点、作用。由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由可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版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经济 成长 历程 专题 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 曲折 发展 中国 现代 社会生活 变迁 15 解析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