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上 2.11社会生活的变迁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 ( ) 看戏 照相术的传入 电影的传入 电脑的使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1896年,上海徐园 “又一村 ”放映 “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可知,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照相术的传入和电影的传入,故选 ,故选 A。 看戏这种文化
2、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现,排除 ; 中国近代还没有电脑,排除 。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先生 或 君 。 ”可知
3、,中华民国成立后,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故选 C。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 A战争 B市民生活 C戏剧 D科普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可知,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戏剧,故选 C。
4、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育才中学初二 (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 “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 ”,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可知,照相术是在
5、 19世纪 40年代传入中国的,而虎门销烟发生于 1839年,故选 B。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诞生于 19世纪 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 19世纪 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中的内容:“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
6、方国家诞生, 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照相摄影的传人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它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断,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可知,照相术于 19世纪 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 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故选 A。 考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照相与电影出现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
7、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子目剪发辫改称呼中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先生 或 君 。 ”可知,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 “老爷 ”“大人 ”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故选 C。 考点:剪发辫改称呼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 考查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影响。 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
8、为 “中山 ”的服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可知,中山装名称来源于孙中山创制的服装,故选 B。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答案: D:故选 D项。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
9、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 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可知,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巨大 变化,包括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等,故选 D。 ABC选项都是服饰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
10、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中山装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可知,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代表三民主义,故选 D。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
11、迁,第三子目服饰的变化中的内容: “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可知, D 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 D。依据教材内容可知, ABC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服饰的变化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服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革除 “大人 ”“老爷 ”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 “先生 ”或 “君 ”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剪发辫改称呼史实的识记。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北师大 初中历史 2.11 社会生活 变迁 练习 答案 解析
